(共185张PPT)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八年级下册
第10篇 桃花源记(2016与课内文对比)
东晋·陶渊明
【背诵提示】复述并背诵全文。
八年级下册
古今对译
.&1& &2&
.&3& &4& .
.&5& .
&6& .
课下注释
①缘: 沿着,顺着。
②鲜美:新鲜美好。
③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④缤纷:繁多的样子。
⑤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⑥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⑦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⑧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⑨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⑩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yāo):同“邀”,邀请。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yì):拜访。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结构图解】
【文章中心】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色】①结构精巧。借武陵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联系起来。②虚实结合。文中将虚构的世外桃源和真实的历史人物相结合,既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真实的感人力量。③层层设疑。先写似真似幻的桃林奇景,再写桃源内的生活图景,接着写渔人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最后写刘子骥追寻未果。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本文详细描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略写发现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是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次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小石潭记》。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
要
邀
邀请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食物味道好
新鲜美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似乎,好像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3)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2016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错相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妻子儿女
②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不要说,更不必说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对……感到惊异
(2)名词作状语
复前【F】行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后”相对,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向前、往前
(3)名词用作动词
处处志之
原意为:记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做记号
4.一词多义
(1)舍:①便舍【F】船 ______
②屋舍【F】俨然 ______
舍弃
房舍
(2)闻:①鸡犬相闻 ______
②闻【F】之,欣然规往 ______
听到
听说
(3)作:①其中往来种作【F】 ______
②设酒杀鸡作【F】食 ____
劳作
做
(4)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
②遂【F】迷 ______
于是、就
竟然
(5)寻:①寻【F】向所志 ______
②寻病终 ____________
寻找
随即,不久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2)夹岸数【F】百步 数:____
几
(3)落英缤纷 落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4)欲穷其林 穷:____
尽
(5)便得【F】一山 得:______
出现
(6)初极【F】狭,才通人 极:__________
才:__________
通:______
很、非常
仅仅、只
通过
(7)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____2016
开阔敞亮的样子
(8)复【F】行数十步 复:____
又
(9)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
整齐的样子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
类
(11)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
田间小路
(12)鸡犬相闻 相闻:______________
可以互相听到
(13)悉如外人 悉:________2016
全,都
(14)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5)具答之 具:______
详细
(16)咸来问讯 咸:________
全,都
(17)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_______
隔绝、不通音讯
(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____________
详细地说出
(19)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
感叹惋惜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
邀请
(21)此中人语云 语:______
告诉
(22)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
不值得,不必
(23)便扶向路 扶:____________
向:________
沿着、顺着
先前的
(24)及郡下 及:____
到
(25)诣太守 诣:______
拜访
(26)寻向所志【F】 志:________
做记号
(27)欣然【F】规往 欣然:____________
规:___________
高兴的样子
打算,计划
(28)未果,寻病终 未果:__________
没有实现
(29)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津:______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
的意思
渡口
6.文言虚词
(1)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介词,对
(2)乃:①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3)之:①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
⑥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桃花源的奇景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指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4)其:①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
②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____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____
代词,那(片)
他的,指渔人的
代词,指渔人
(5)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016安徽)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021重庆B卷)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6.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句)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泛指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内容理解
3.《桃花源记》第2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2016安徽)
生活和平安定,百姓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课后习题)
渔人“具言”的是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桃源中人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课后习题)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6.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谐。
◆写作特色
7.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主旨情感
8.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课后习题)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10第10篇《桃花源记》练习题
第11篇 小石潭记(近15年未考)
唐·柳宗元
【背诵提示】背诵全文。
古今对译
.&7& &8& &9&
&10& .
课下注释
①篁(huáng)竹:竹林。
②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③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④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⑤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⑥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⑦坻(chí):水中高地。
⑧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⑨翠蔓:翠绿的藤蔓。
⑩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悄(qiǎo)怆幽邃(suì):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清:凄清。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结构图解】
.&11& .
【文章中心】文章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先写所见景物,然后由面到点,采用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触景生情,由乐生悲,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写作特色】①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到小潭。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②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如写小石
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之奇特;写潭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写游鱼衬托了潭水的清澈。③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著有《河东先生集》。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古今异义
(1)影布石上
古义:______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倒映
(2)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_ 今义: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年轻人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原意为:高兴,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以……为乐
(2)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F】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
向西
②下【F】见小潭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上”相对,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
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斗”原意为:北斗星,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
“蛇”原意为:一种爬行动物,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F】
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嬉戏,逗乐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凄”原意为:凄凉,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寒”原意为:寒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3.一词多义
(1)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
大约
②不可【F】知其源 ____________
可以,能够
(2)清:
①水尤清冽 ______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______
凄清
(3)从:
①从【F】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示起点,“自”“由”
②隶而从者 ______
跟随
(4)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
游动
②同游【F】者 ______
游玩
(5)环:
①如鸣珮环 ______
玉饰
②四面竹树环【F】合 ______
环绕
4.重点实词
(1)隔篁竹 篁竹:______
竹林
(2)闻【F】水声 闻:____________
听到,听见
(3)如鸣珮环 珮、环:__________
都是玉饰
(4)伐【F】竹取道【F】 伐:______
道:______
砍伐
道路
(5)水尤清冽 尤:______
冽:____
格外
凉
(6)卷石底以出 卷:______
出:______
翻卷
露出
(7)为坻 坻:__________
水中高地
(8)为嵁 嵁:____________
不平的岩石
(9)青树翠蔓 翠蔓:____________
翠绿的藤蔓
(10)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__________
表示约数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______
依傍
(12)日光下澈 澈:______
穿透
(13)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________
静止不动的样子
(14)俶尔远逝 俶尔:______
忽然
(15)往来翕忽 翕忽:________________
轻快迅疾的样子
(16)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__________
交错不齐
(17)不可知其源【F】 源:____________
源头,源泉
(18)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
邃:____
凄凉
深
(19)不可久居【F】 居:______
停留
(20)乃记之而去【F】 去:______2009
离开
5.文言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
介词,把、用
②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②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③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3)为:
①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
动词,当作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变为,成为
(4)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
连词,于是,就
(5)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的,指小石潭
(6)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
介词,跟,同
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022重庆A卷)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022河南)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021黔西南州、2020泰安、2020齐齐哈尔)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写明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内容理解
3.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_。
清澈
灵动
4.第1、2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情感。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一是他因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由于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写作手法
6.文中第2段写游鱼和潭水。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写潭水,抓住了潭水__________的特点。
动静结合
清澈透明
7.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第1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按照“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到小潭”的游览顺序来写的,通过“闻”“伐”“取”“见”等精准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8.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中的作用。
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潭中环境凄清幽静的特点,而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主旨情感
9.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课后习题)
情感起伏变化:第一层: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第二层,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物我相融,从自然界得到慰藉;第三层:见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将周围环境的幽深与个人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结合起来。
◆拓展探究
10.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示例: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课内外对比拓展练
(一)
【甲】《小石潭记》全文。
【乙】北之晋,西适豳[注],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
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
[注]豳(bīn):古国名,唐代邠州。
◆字词迁移练◆
迁移字词 课内链接 释义
1.环 环永之治百里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______
2.皆 水之中皆小石 水皆缥碧(《与朱元思书》) ____
环绕
都
◆文意对比练◆
3.【甲】【乙】两文对鱼的描写颇为传神,请结合相关描写鱼的词句,说说它们写法上的共同点。
【甲】文“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乙】文中“方来会石下”一句,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鱼写活了,也衬托出作者心情的轻松愉悦。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游历山水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往往会受到外界景物的触发。请任选【甲】【乙】中一段文字,对作者的情感加以阐述。
示例:《小石潭记》中作者有心借山水美景排遣心中郁闷,所以,初发现小石潭美景时感到愉快,但后来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经寂寥凄清的环境激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忧伤凄苦就再无法排遣。
(二)
【甲】《小石潭记》第3~4段。
【乙】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②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九溪十八涧》)
[注]①阒(qù):形容寂静。②缁(zī)流:僧徒,僧众,这里指出家人。缁,黑色。僧尼多穿黑衣。
◆字词迁移练◆
迁移字词 课内链接 释义
1.秀 草木蔚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______
2.绝 人烟旷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 ______
秀丽
消失
◆文意对比练◆
3.阅读【甲】【乙】两文可知,面对美景,柳宗元因__________而“不可久居”,张岱因__________而“不能久居”。
其境过清
地故深邃
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杭州山水的钟爱之情。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12第11篇《小石潭记》练习题
第12篇 北冥有鱼(近15年未考)
《庄子》
【背诵提示】背诵全文。
古今对译
.&12& &13& .
课下注释
①北冥:北海。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④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⑤海运:海水运动。
⑥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⑦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⑧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⑨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⑩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结构图解】
【文章中心】本文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南飞的壮丽图景,以此来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会受到不同的限制,都有所凭借的道理。
【写作特色】①夹叙夹议,节节叙事,节节议论,议论方式灵活多变,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③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本篇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北冥有鱼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
冥
溟
海
2.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气,发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海水运动
(3)天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高山湖泊名
天然形成的水池
(4)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未经驯养的马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
往上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奇怪,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怪异的事物
4.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______
悬挂
(2)海运则将徙【F】于南冥 徙:______
迁移
(3)志怪者也 志:______
记载
(4)水击三千里 击:______
拍打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__
扶摇:______
盘旋飞翔
旋风
(6)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______
息:________________
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极:______
尽头
(8)亦若是则已矣 是:______
这样
5.文言虚词
(1)其名为鲲 __________
动词,是
(2)之:
①鲲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3)其: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
代词,指大鹏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选择,还是
(4)而:
①化而为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怒而飞 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到”
(6)以:
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
介词,用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
介词,凭借
(7)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翅膀拍打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021黔西南州)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5.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问题探究
◆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其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这里和鲲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即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课后习题)
三层意思。①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②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③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13第12篇《北冥有鱼》练习题
第13篇 虽有嘉肴(近15年未考)
《礼记》
【背诵提示】背诵全文。
古今对译
课下注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④自反:自我反思。
⑤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⑥《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⑦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结构图解】
【文章中心】文章以“嘉肴”来类比“至道”,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写作特色】①类比,以“嘉肴”类比“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②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
学(第一个)
敩
教导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 今义:意义,目的
味美
(2)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教书”或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教与学
3.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弗学,不知其善【F】也
原意为:善良,慈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
好处
4.重点实词
(1)虽有嘉【F】肴 嘉:______
美味
(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
最好的道理
(3)弗学【F】,不知其善也 学:______
学习
(4)是故【F】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______
所以
(5)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
困惑
(6)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
反:______
自我反思
反思
(7)然后能自强【F】也 自强:__________
自我勉励
(8)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
推动,促进
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022成都)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故曰:教学相长也。(判断句|2020海南)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问题探究
◆内容理解
1.本文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本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和学
教别人也可增长自己的学问
2.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课后习题)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
◆写作特色
3.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一句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课后习题)
示例: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拓展探究
6.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则短文后的感受。
示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学到一些东西,比如在给同学讲题时,可能会发现这道题有好几种解答方法,这样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14第13篇《虽有嘉肴》练习题
第14篇 *马说(2011单篇考查)
唐·韩愈
【背诵提示】熟读并背诵课文。
古今对译
.&14& &15& .
课下注释
①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②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③槽枥(lì):马槽。
④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⑤一食:吃一次。
⑥或:有时。
⑦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⑧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⑨且:犹,尚且。
⑩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材:才能、才干。
临:面对。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文章中心】本文运用借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能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结构图解】
【写作特色】①托物寓意,中心明确。作者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②脉络清晰,结构精巧。正反面论述相结合。③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
【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同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祗
衹(只)
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
食
饲
喂
(3)才美不外见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2011
见
现
表现,显露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_2011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有时
(2)是【F】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这样的
(3)且欲与常马等【F】不可得
古义:____________2011 今义:等候
相等,一样
3.词类活用
(1)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F】而食也
原意为:路程单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日行千里
(2)名词用作动词
①食不饱
原意为:粮食、食物,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
吃
②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用马鞭驱赶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尽【F】粟一石
原意为:完,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
吃完
4.一词多义
能:①虽有千里之能【F】 ______
②安求其能【F】千里也 ______
能耐
能够
5.重点实词
(1)祗辱【F】于奴隶人之手 辱:________
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____________________
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槽枥:______
(和普通马)一同死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
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____
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安【F】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2011
怎么,哪里
(6)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
正确方法
(7)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____
材:____________
竭尽
才能、才干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
通晓
(9)执【F】策【F】而临之 执:________2011
策:______
临:______
握,拿
马鞭
面对
6.文言虚词
(1)之:
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代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
音节助词,可不译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可译为“按照”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这里指“驱使千里马的”
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肯定,其实是
(4)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副词,犹,尚且
介词,跟,同
(6)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
介词,在
(7)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让步,虽然
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倒装句|2020荆门)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020北部湾)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11安徽)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021重庆A卷、2020盘锦)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011安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文中第1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用原文语句填空)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内容理解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的人。
4.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2011安徽)
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011安徽)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写作特色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主旨情感
7.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课后习题)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15第14篇*《马说》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