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总复习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共8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总复习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共8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21: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8张PPT)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下册
第2篇 陋室铭(2017与课外文对比)
唐·刘禹锡
【背诵提示】背诵并默写短文。
七年级下册
古今对译
.&1& &2& .
课下注释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神异。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⑦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⑧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⑨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⑩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结构图解】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描绘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特色】①类比手法的运用。文章开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媲美。②托物言志。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的志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透露出作者在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素琴”“金经”暗示了作者质朴高雅的情趣。③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④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豪”之称。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语言简洁,多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有仙则
原意为:名声,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017
出名,有名
②苔痕阶绿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蔓延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
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使……劳累
(3)形容词用作动词
有龙则
原意为:灵异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
(显得)神异
2.重点实词
(1)斯是陋室 斯:____2017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表肯定的判断
(2)德馨 惟:____
德:______
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德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草色帘青 入:______
映入
(4)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2017
鸿:____
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可以调素琴 调:______
素琴:______________
调弄
不加装饰的琴
(7)阅金经 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8)无丝竹耳 丝竹:____________
丝:__________
竹:__________
乱:______
世俗的乐曲
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扰乱
(9)无案牍之劳 案牍:____________2017
形:____________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10)何之有 陋:______
简陋
3.文言虚词
(1)有仙名 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就
(2)之:①无丝竹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相当于“什么”
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020哈尔滨)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21泰州、2017安徽)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021毕节)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孔子云: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作者在文章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的高尚情操。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惟吾德馨
◆内容理解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4.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案牍”借指世俗的纷扰。这表明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
5.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来表现;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博学来表现;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来表现。
◆写作特色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陋室景色的喜爱之情。
7.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开头运用类比,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全文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8.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示例:言简意丰;讲究修辞,注重音韵;句式整齐,骈散结合。
◆主旨情感
9.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借陋室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拓展探究
10.《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课后习题)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更有雄辩的力量。作者截取后句,一方面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不随波逐流,以求做到“惟吾德馨”。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2第2篇《陋室铭》练习题
第3篇 爱莲说(2020与课外诗对比、2014单篇考查)
北宋·周敦颐
【背诵提示】背诵并默写短文。
古今对译
.&3& &4& .
课下注释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⑤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⑥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⑦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⑧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⑨亵(xiè)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⑩焉:语气词。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鲜(xiǎn):少。
宜:应当。
【结构图解】
【文章中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表达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写作特色】①托物言志。作者赋予莲丰富的象征意味,借莲美好的形象品质歌颂了君子的高洁品质。②衬托手法的运用。文中用“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消极避世,又不愿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③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散句如“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古今异义
亭亭净
古义:______2014 今义:种植
竖立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蔓”原意为:藤蔓,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枝”原意为:枝茎,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3.一词多义
清:①濯涟而不妖 ______
②香远益 ______
清澈
清芬
4.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 蕃:____2014

(2)晋陶渊明爱菊 独:____2020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淤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______________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污秽)
(4)而不 濯:____2014
涟:______
妖:______2020

水波
艳丽
(5)香远清 益:______2014
更加
(6)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______
耸立的样子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__________
亵:______________
靠近赏玩
亲近而不庄重
(8)予【F】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______
隐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
别的花争奇斗艳
(9)陶后有闻 鲜:____

(10)矣 宜:______2020、2014
众:____________
应当
人多,众多
5.文言虚词
(1)之:①水陆草木花 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菊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者:①可爱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
②花之隐逸也 ______________
代词,代指“花”
助词,表判断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折连词,却,但是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________
语气词
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020安徽)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020安徽、2014安徽)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宾语前置|2014安徽)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倒装句·宾语前置)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倒装句·宾语前置)
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014安徽)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
2.《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自命清高。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内容理解
3.文中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生长环境
外形
香气风度
气质品格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014安徽)
作者感慨世上像他一样爱莲花的人很少,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5.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6.《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课后习题)
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写作手法
7.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
8.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主旨情感
9.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本文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4第3篇《爱莲说》练习题
第4篇 河中石兽(2022与课外文对比)
清·纪昀
【背诵提示】背诵这篇课文。
古今对译
.&5& &6&
.&7& .
&8& .
课下注释
①河干(gān):河岸。
②山门:佛寺的外门。
③圮(pǐ):倒塌。
④阅:经过,经历。
⑤求:寻找。
⑥竟:终了,最后。
⑦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⑧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⑨设帐:设馆教书。
⑩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结构图解】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人 物 寻找地点 理 由 结 果 探究原因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 —— 不可得 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流沙
人 物 寻找地点 理 由 结 果 探究原因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考虑了石兽和流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地把握了流水、石兽、流沙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续表
【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阐明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写作特色】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例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③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人物形象】寺僧:考虑不周,代表的是没有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文学常识】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短篇笔记小说,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知识盘点
字词梳理
1.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事物的道理、规律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划(船)
3.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F】河干 临:______
靠近
(2)山门于河 圮:______
倒塌
(3)二石兽【F】沉焉 并:______
一起
(4)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
经过,经历
(5)二石兽于水中 求:______
寻找
(6)不可得 竟:____________
终了,最后
(7)曳铁钯 曳:____
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8)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_____
设馆教书
(9)尔辈不能物理 尔辈:____________
究:____________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10)木杮 是:____
木杮:______________

削下来的木片
(11)于沙上 湮:______
埋没
(12)不亦乎 颠:____________
颠倒,错乱
(13)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坎穴:______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14)渐【F】渐深 激:______
冲击
(15)转转不 已:______2022
停止
(16)溯流逆上矣 遂:______
溯流:______
于是
逆流
(17)求之下流,【F】颠 固:______2022
本来
(18)【F】其言 如:______
依照
(19)【F】知其一 但:____

(20)可臆断欤 据: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
根据
主观地判断
句子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省略句|2020娄底)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020湘潭)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句|2022安徽)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021营口)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问题探究
◆句子摘录
1.《河中石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内容理解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寺僧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写作手法
3.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寓理于事。借寺僧找石兽这件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人物形象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课后习题)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没有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温馨提示 请完成《刷分小卷》P4第4篇《河中石兽》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