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20: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蝟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概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略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且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成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性
芥川龙之介
雌蜘蛛正沐浴着盛夏的阳光,在鲜红的月季花下,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什么。
此时空中传来振翅之声,霎那间一只蜜蜂挨了揍似的摔进月季花朵里。蜘蛛立刻抬眼望去。在白日静谧无声的空气里,依旧有蜜蜂振翅之余音,残留下微微波动。
不觉间雌蜘蛛已悄无声息,来到了月季花朵下。那时候蜜蜂已是满身花粉,将嘴伸进了饱藏于花蕊下的蜜汁里。时间在残酷的寂静中过去了几秒。
在鲜红的月季花瓣之间,就在沉醉于花蜜的蜜蜂身后,缓缓露出了雌蜘蛛的身影。这时,蜘蛛猛地跳到了蜜蜂的脖子上。蜜蜂拼命地振响翅膀,一个劲儿地想将敌人蜇杀。花粉一经翅膀的扇动,在日光下纷纷扬扬地飞舞起来。然而,蜘蛛依旧紧咬着不肯松口。
斗争是短暂的。
不久蜜蜂的翅膀便不再灵活,紧接着蜂足也开始麻痹起来,最后那细长的蜂嘴痉挛地向空中突刺了两三下。那便是这场悲剧的结局,是与人之死亡无异的残忍悲剧的结局。——瞬间之后,蜜蜂横尸于嫣红的月季花下,倒下时依然伸着蜂嘴。翅膀与蜂足各处,全都沾染上了芳香扑鼻的花粉……
雌蜘蛛却一丁点儿也不为所动,静静地开始吮吸蜜蜂的血液。
不知何为羞耻的太阳光辉将重返于月季之上的孤寂撕碎,照耀着取胜于杀伐屠戮而趾高气扬的蜘蛛。酷似灰色丝缎的肚子,宛如黑色玻璃珠的眸子,还有像是患上了麻风病那般,一节节生得丑陋坚硬的节足,——蜘蛛就如“恶”之化身那般,将身子以令人作呕的姿态,久久地压在死去的蜜蜂身上。
这样极其残暴的悲剧,在那之后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可是,鲜红的月季花在难以喘息的光照与炽热中,依旧日日争相斗艳地盛放。
此间雄蜘蛛在某个白天,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在月季叶子与花朵之间的缝隙穿行,爬上其中一个枝头。枝上的花蕾被泥土的暑气蒸烤得快要枯萎,花瓣也因暑热而扭拧起来,散发出微弱的香甜。雌蜘蛛来到这里之后,便又在这花蕾与枝叶间不停穿梭。与此同时,无数雪白而富有光泽细丝,一边缠绕着枯萎的花蕾,一边逐渐绕在枝头上。
过了一会儿,那里便出现了一张如丝绸所结的圆锥形囊巢。令人目眩的雪白,反射着盛夏的日光。
蜘蛛筑完了巢穴,就在那华丽的囊巢底端,产下了无数的蛛卵。接着又在囊口织出一层厚厚的丝毯,自己一边在上面坐下,一边再织出一顶宛如薄纱般的帷幔。那帷幔就好像是圆顶阁楼般,只留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将这只凶猛的灰色蜘蛛与白日的蓝天相隔开了。可是,蜘蛛这只产后的蜘蛛,在白色大厅的中央,拖着瘦弱衰微的身体横卧了下来,好似将月季花朵、太阳和蜜蜂的振翅声音全数忘却了那般,她形单影只,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过了几周时间。
这期间,在无数的蛛卵中沉睡的、崭新的生命开始醒觉。最先觉察到此事的,是断食横卧于雪白大厅中央,如今已然衰老的母蜘蛛。蜘蛛感受到在丝织绒毯之下,不知何时已是蠢蠢欲动的新生命。于是她轻轻挪动着孱弱的脚,将母子相隔的囊巢顶端咬破。无数小蜘蛛争先恐后地从里边涌入大厅。倒不如说,就好像是那丝毯变作了成百上千的微粒分子,在到处跑动一样。
小蜘蛛们很快就钻出了圆顶阁楼的窗户,从透着日光与微风的月季花枝桠上一拥而出。他们有的在强忍着酷暑的月季叶子上挤成一团。有的则充满好奇般地闯入了怀揣着香甜花蜜的层层月季花瓣之中。甚至还有一些去到了纵横交错于蓝天之下的月季花枝之间,早早地开始织起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细丝。如果他们能发出声音的话,那么这白日下的月季花,一定就像挂在枝桠上的小提琴那样迎风而歌,竞相争鸣。
可是在圆顶阁楼的窗前,瘦弱如残影的母蜘蛛,十分寂寞地独自蹲守。而且不知这样已经多久,也不曾动过一下腿。雪白的大厅里泛起寂寞,掺入了枯萎月季花蕾里的香气,——产下无数小蜘蛛的母蜘蛛,在这于她而言既是产房亦是坟墓的薄纱帷幕屋檐下,因恪尽了母亲天职而体会着无边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死去。——这便是那个生于酷暑的大自然中,咬死蜜蜂,几乎是“恶”的化身的女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雌蜘蛛为线索展开叙述,,围绕雌蜘蛛捕食、育儿等描写,表现了其残忍与伟大的双重性,与女性的一生有相似之处。
B.雌蜘蛛在听到蜜蜂的振翅声时,便开始构思捕捉蜜蜂的计划,先潜伏在它的背后,接着袭击它的脖子,最后吮吸它的血以致其死亡。
C.“不知何为羞耻的太阳光辉将重返于月季之上的孤寂撕碎”,显示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即对蜜蜂的同情,也烘托了雌蜘蛛的残忍。
D.“这样极其残暴的悲剧,在那之后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一句,揭示出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雌蜘蛛暴行的不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旧有蜜蜂振翅之余音,残留下微微波动”,将听觉感受移用为视觉感受,写出了蜘蛛极强的感知能力,增强了状物的表达效果。
B.文中描绘蜜蜂与雌蜘蛛斗争的场景时,将蜜蜂“拼命”地振动翅膀与蜘蛛依旧“紧咬”不松口进行对比,突显了双方力量的悬殊。
C.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无数小蜘妹争先恐后地从里面涌人大厅”,将小蜘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蜘蛛们充满活力。
D.蜘蛛“轻轻挪动着孱弱的脚,将母子相隔的囊巢顶端咬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雌蜘蛛的衰老和雌蜘蛛对子女的那种无私的爱。
8.小说在描写雌蜘蛛捕食、筑巢、育儿、死去时,都写到了月季花,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守恩,以荫补,稍迁诸卫将军。建立已卒,家于潞,守恩自京师得告归,而契丹灭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与守恩姻家,乃以守恩权巡检使,以守潞州,而从恩入见契丹。从恩既去,守恩因剽劫从恩家赀,以潞州降汉。汉高祖即位,以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徙镇静难、西京留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性贪鄙,人甚苦之。时周太祖以枢密使将白文珂等军西平三叛,还过洛阳,守恩以使相自处,肩舆出迎。太祖怒,即日以头子命文珂代守恩为留守,而守恩方诣馆谒,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守恩大惊,不知所为,遂罢去,奉朝请于京师。
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闻者皆缩头。显德中,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以卒。
呜呼!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乱与坏相乘,至荡然无复纲纪,则必极于大乱而后返,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若文珂、守恩皆位兼将相,汉大臣也,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易置之,如更成卒。是时,太祖与
汉未有间隙之端,其无君叛上之志,宜未萌于心,而其所为如此者,何哉?盖其习为常事,故特发于喜怒颐指之间,而文珂不敢违,守恩不得拒。太祖既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亦置而不问,其上下安然而不怪者,岂非朝廷法制纲纪坏乱相乘,其来也远,既极而至于此欤!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守恩传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B.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C.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D.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守恩性贪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鄙”意思相同。
C.“肩奥”,即肩上的轿子,代步工具,抬行的人数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D.“而守恩方诣馆谒”与“执图诣寺后”(《促织》)中的“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恩翻脸无情,对于亲家张从恩,没有想着他让自己守潞州的恩情,反而趁机夺取了他的家财,献出潞州向汉投降。
B.周太祖非常反感王守恩的做法,当王守恩以使相自居,坐轿子出来迎接他时,他当天就直接免去王守恩的官职。
C.欧阳修认为,道德仁义和法制纲纪都是国家所需要的,如果国家动乱,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然后才是法制纲纪。
D.欧阳修认为,周太祖在免去王守恩的官职时,他与汉朝的关系并没有出现裂缝,应该也没有无视君主的反叛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
译文:
(2)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
译文:
14.周太祖随意更换白文珂和王守恩的职务,作者总结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孤松吟酬浑赞善①
卢纶②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注】①赞善:官名,即赞善大夫,在太子官中掌侍从、讲授。②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家境贫寒,仕途不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两句交代孤松生长在深山荒野,有时还被大雪压断枝条。
B第三、四两句描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
C第五至八句是说无论露重天寒还是清风丽日,孤松都能保持本性。
D第十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松上白雪喻为满枝“琼花”,生动形象。
1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以“孤松”自况。请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用“ , ”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做法。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章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3)《伶官传序》结尾处欧阳修以点睛之笔,阐明写作此篇并不单是针对伶人而言,而是为了警示后世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戏曲 ,沉淀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 ,眼球争夺愈演愈烈,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失语”,关注度自然更加 。因此,于濒危剧种而言,需要讨论
的不是“值不值得救”,而是“怎么救”“谁来救”。山西启动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昆山连续四年举办“百戏盛典”等,都不失为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从剧目创作到剧作推广,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活”起来,就能活下去。因为不是每个剧种都能发展成“大树”所以帮一把、扶一程,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一直芳香四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积厚流光 南腔北调 目不暇接 寥寥
B.积厚流光 南辕北辙 琳琅满目 了了
C.源远流长 南腔北调 琳琅满目 寥寥
D.源远流长 南辕北辙 目不暇接 了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没有“被看见”
B.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没有“被看见”,而是因为没有生命力
C.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被看见”,而更多是没有生命力
D.完全是因为没有生命力,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帮一把、扶一程,不是每个剧种都能发展成“大树”,但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一直芳香四溢。
B.虽然不是每个剧种都能发展成“大树”但帮一把扶一程,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一直芳香四溢。
C.因为帮一把、扶一程,不是每个剧种都能发展成“大树”,所以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劳香四溢。
D.虽然不是每个剧种都能发展成“大树”,但帮一把、扶一程,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宣讲员的带领下几位大学生沿着绿水青山”学习线路,打卡《千里江山图》的部分“取景地”江西,他们看到了画中的速船,只是船上的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他们远眺庐山上的汉阳峰,静赏率阳湖的清激水波,一起看云海翻腾、山水交融……在山清水秀的绝关画卷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绿色底色。
苍翠浓郁的山色、碧水青山中的老建筑……在庐山的这一路,激发了一位中文系大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让我想到一句诗“紧默凝黛色,峥嵘当曙空”,美景自然天成;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每一处都是入画的好题材。”
“是呀。但是这样的美景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乘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与发展二者也能并行不悖。绿色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基本手段的一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从多维度展开的全面改革”指导员解释道。
一位新闻系的学生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在他看来,每一个镜头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正是有了每一代人的守护,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不是真正的仙境又是什么 ”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真正的仙境。”改句和原句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尔扎克
材料二: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生
上述材料能够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的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说“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这不等于“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也不能理解为“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
2.C(A项,“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以“婴儿”作比喻,是从思想信仰角度说明“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而不是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的。B项,“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提到“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D项,选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可知,本土形式由盛到衰是自然规律,因此才会产生文化交织,闯进异国形式。)
3.A(A项,既强调故事性,又指出它们是“纪实的历史”,切合“故事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的观点。B项,“没有故事”不符合实际,对名篇分析不正确,不能成为有效论据。C、D两项所举名篇均为北宋以后的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①民族
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1分)②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1分)③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不矛盾。①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②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矛盾”不给分)
6.B(雌蜘蛛是在蜜蜂死了之后才吮吸蜜蜂的血。)
7.B( “对比”不明显,“突显了双方力量的悬殊”也不准确。)
8.①雌蜘蛛捕捉蜜蜂时,描写鲜红的月季花既表现了雌蜘蛛强壮的生命力,也反衬了蜜蜂命运的悲惨;②雌蜘蛛筑巢时,用月季花花瓣因暑热而扭拧起来,散发出微弱的香甜,表现了雌蜘蛛此时也开始衰落;③雌蜘蛛育儿时,用白日下的月季花竞相争鸣,既表现了对新生命的欢迎,渲染出小蜘蛛的勃勃生机,也反衬了雌蜘蛛结局的悲惨;④雌蜘蛛死亡时,描写了月季花的枯萎,暗示了雌蜘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照应标题“女性”,交代了雌蜘蛛的结局,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丰富文章内容;②雌蜘蛛孤独寂寞地死去与上文小蜘蛛们的生命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母爱的伟大,丰富雌蜘蛛的形象;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雌蜘蛛的一生突显女性残忍与柔情并举的一生,突出文章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为: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11.B(前者是粗鄙的意思,后者是见识浅陋的意思,前后意思不同。)
12.C(“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错,应该是首先破坏的一定是法制。)
13.(1)坐在客位等候接见,而官吏急速来禀报新留守到府中办公了。( “俟”“视事”、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善于为天下考虑的人,不敢忽视细微的事,而常常杜绝不好的征兆,能不引以为戒吗!( “是以”
“渐”、反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①周太祖在一时喜怒、颐指气使之间破坏法制纲纪已经习以为常;②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能抗拒;
③汉廷君臣对这种现象也是置之不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守恩,因父亲的恩荫补官,逐渐升迁为诸卫将军。王建立死后,在潞州安家,王守恩从京师得假归家,而契丹消灭了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和王守恩是亲家,于是任王守恩代理巡检使,来守潞州,而张从恩去见契丹人。张从恩离去后,王守恩趁机剽掠劫夺张从恩的家财,献潞州向汉投降。汉高祖即位,任命王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改任静难军节度使、西京留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守恩生性贪婪粗鄙,人们深感痛苦。当时周太祖以枢密使身份率领白文珂等军队往西平定三个反叛的节镇,回来经过洛阳,王守恩以使相自居,坐轿子出来迎接。周太祖发怒,当天便用札子命白文珂代替王守恩为留守,而王守恩正前往馆舍拜见,坐在客位等候接见,而官吏急速来禀报新留守到府中办公了。王守恩大惊失色,不知所措,于是罢官离去,在京师奉朝请。
后来汉隐帝杀史弘肇等人,召群臣上殿安慰开导,群臣恐惧,没有敢说话的人,只有王守恩上前对答说:“陛下终于睡醒了吧。”听的人都吓得缩头。显德年间,任左金吾卫上将军而死。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法制纲纪,是用来维持国家的。自古以来动乱灭亡的国家,一定首
先破坏它的法制,然后跟着发生动乱。动乱和毁坏相继,以至于纲纪荡然无存,那就必定要达到大乱后终能反正,这是事势发展的必然,五代的时候就是如此。像白文珂、王守恩都位兼将相,是汉的大臣,而周太祖用一个枢密使的札子就改换了他们的职务,就像更换防守的士兵一样。这时,周太祖与汉还没有裂痕的端倪,那种无君叛上的想法,应当还没有在心中萌发,而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大概他们已经把这事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所以只是发生在一时喜怒、颐指气使之间,而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能抗拒。周太祖既已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也置之不去过问,这样上下心安理得不以为怪的现象,难道不是朝廷的法制纲纪坏乱相继,它的由来久远,已达到极点而终到这地步吗!因此善于为天下考虑的人,不敢忽视细微的事,而常常杜绝不好的征兆,能不引以为戒吗!
15.B(“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写的是生长在“朱门”的青松,青松是用来与“孤松”对比的;“青松”暗指对方。)
16.①从“深山’“雪压”“露重”“天寒”等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环境险恶,在官场上遭受排挤,仕途不顺。②从“色逾鲜”“香自发”等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处境不好,但仍然保持孤高、耿介的本性。③从“荒松”“衰木”等可以看出,诗人不被赏识,如今年华已逝,仍壮志未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2)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C[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积厚流光:指功业深厚,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广远。语境是说中国戏曲历史久远,应选“源远流长”。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南辕北辙:本想往南方走,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是说中国戏曲南北不同的腔调,应选“南腔北调”这里用的是它的本意。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以至眼睛来不及看。语境是说文化产品很多,应选“琳琅满目”。寥寥:非常稀少。了了:指心里明白,清楚;也指懂事,聪明。语境是说关注度少,应选“寥寥”。]
19.A(根据括号后的文字,可知现在人们注意力被稀释,很多戏曲缺少关注度,各地在积极举办活动,推广戏曲,由此可推断括号中文字应该把重点放在“没有‘被看见”上,B、C两项的重点在“没有生命力”,可排除;根据后文建议各剧种“主动求新求变”,可知剧种并非完全没有生命力,只是要在自身基础上创新发展,故D项“完全是因为没有生命力”不恰当,可排除。)
20.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因为……所以”应改为“虽然……但”;二是重复赘余,“始终”“一直”保留其一即可。)
21.绿色发展是一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改革,它从多维度展开,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系统论,基本手段有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三种。(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①原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体现“绿水青山”的迷人之处,强调江西的生态图景是真正的仙境。②反问句的使用可使感彩更加鲜明,加强了语气,强化读者的认识,突出作者对生态图景的赞叹之意。(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材料解读】材料一是说为了让我们行驶更远,需要舍弃人生中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懂得放下,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材料二是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材料一的“放弃”与材料二的“坚持”看似是一对矛盾体,实则并不冲突。坚持是一种精神,于常人难以坚持中生辉;放弃是一种智慧,于
他人不敢中迸发。
【立意参考】①正确的坚持才能成功;;②能够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③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