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冲刺试卷(二)双向细目表
题序分值
模块
内容
试题预估
考查知识点
来源难度
1
3
社科类:
内容说法的判断正误
改造容易
《“学习困难”需全
2
3
面分析、积极应对》
内容分析推断的判断正误
改造容易
现代文
《“学习困难”之困
3
3
选择合适的新闻标题
改造容易
阅读I
需要被“看见”》
4
4
《“学习困难”门诊
理解材料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中档
爆火,家庭教育应
5
4
该反思》
探究材料不同观点,提出见解
改造中档
6
3
内容、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判断正误
原创容易
7
3
现代文
相关情节分析的判断正误
原创容易
小说:《蛐蛐》
8
阅读Ⅱ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原创中档
9
6
探究小说的结尾与主旨
原创困难
10
文言断句的判断正误
原创容易
11
3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化常识的判断正误原创容易
12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政要·论务农》
文章内容的判断正误
原创中档
13
翻译文言语句
原创困难
14
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简答
改造中档
15
3
古代诗歌
内容理解赏析的判断正误
原创中档
《移居二首·其二》
16
6
阅读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原创中档
17
名篇名句
6
初高中必背诗文名句
理解性情境默写填空
原创中档
默写
18
3
语言文字
根据语境填出成语
原创中档
19
运用I
“全民阅读”
分析论证手法
原创中档
20
4
(11分)
辨析并修改病句
原创中档
21
3
语言文字
“户外运动与
标点符号之“引号”
原创容易
运用Ⅲ
22
6
近视防控”
(9分)
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
原创中档
审题构思、谋篇布局、
23
60
写作
三元思辨类材料作文
原创困难
联系实际生活思辨
·5·
语文冲刺试卷(二)参考答案
1.DA.“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错误,这个概念在最初并没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B.“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错误,原文是“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
会适应能力差”。C.“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人到学习中所带
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并非广义上的“学习困难”,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困难”。
2.C“有1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扩大范围,应是“读写困难”;“长此以往,
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无中生有。
3.A材料主要谈的是,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家长应该如何反思。B项只是家庭教
育反思的前提:C项虽然讲到学校,但这并非材料三论述主体:D项未提及主体“家庭教育”
或家长,且材料并没有多角度分析。
4.①仔细观察,科学归因。家长、教师在医生的协助下,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的表现,排除孩子成长发育中遇到暂时困难和精力投入不充分等非学习困难带来的成绩落
后。②家校协作,在宽松的状态中观察学生学习。家长们要尊重老师的评价和判断,也不
要把重负高压下的“学习拖延”误认为“学习困难”。③在前两步排除各种伪“学习困难”的
前提下,慎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如果学生没有从排除的角度回答,全部答案都是正向角
度的的情给分)
5.示例:我同意。
(1)材料一认为“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主张全面、细致地关注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充分考虑家庭环境的影响,充分尊重教师的评价和判断,并非
一味或者首先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材料三认为“学习困难”的问题很大程度
上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缺陷,首先要解决孩子学习、生活的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
温暖和关怀。二者有很多的重合点。
(2)材料一认为家长、教师、医生应该协同观察,在排除各种伪“学习困难”之后,对“学习困
难”的孩子施以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材料三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做法,只是认为“人们过
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
(仅答“同意”而没有分析的不给分,理由每个方面给2分。答“不同意”,且言之成理的最多
给2分)
6.C情节梳理“失虫一得虫”顺序有误,应先“得虫”后“失虫”。
7.B“主要为了突显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的形象”错,主要从侧面渲染黑蛐蛐的善斗本领。
8.①语言简洁精练,干净利落。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
找遍了,没有”。②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如“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
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蜡死了”。③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如“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
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认为原著的大团圆结局更好。理由:①大闭圆结局更有利于表达讽谏之旨。结尾
的成名之福与先前的成名之祸都源于皇帝一人,体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主题,老
·6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位从事心身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科医生,我是这样看待“学习困难”的。首先,它应被视作一个“症状”,是一个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困难”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概念最初来源于教育学。随着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的不断进步,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上是指“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特定的阅读障碍、特定性拼写障碍、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等;广义上还包括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与国外不同,在国内环境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困难发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不良气质、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例如,做算术不仅仅是计算技能,还包括阅读理解,结果的表达还要涉及书写技能。整体的学习困难如何做具体归因和干预,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医生的协助下,更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来说,我们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真正的“学习困难”,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当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但研究表明,任课教师对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的评价准确度相当高,一致性相关达到了0.85。因此,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用的经验评估法。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本,通过比较各学科、各时期的作业本,了解孩子哪里没学好、什么时间没学好。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家长不停地布置作业和补习,导致孩子天天处于压力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
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比如有“特定的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词语和句子的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和词组,朗读时可能错行或者重读同一行。有“特定的计算障碍或者拼写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写字漏笔画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也要顺其自然。
(摘编自李清伟《“学习困难”需全面分析、积极应对》,《光明日报》)
材料二 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据医生在媒体采访中的说法,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
可以说,这些基础观点和认识,大有为“学习困难”正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加严肃和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也只有将教养不当、神经发育缺陷、心理情绪问题等视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导向科学的干预和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对父母还是社会,这都是一堂迟到的补习课。
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拿读写障碍人群来说,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课题组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我国小学生读写困难的发生率约在11%。以此比例推算,有1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了读写困难的困扰。
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学习困难”之困需要被“看见”》)
材料三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预约火爆,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寻求专业医学帮助本无可厚非。从报道中不难发现,“学习困难”门诊是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但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将孩子“学习困难”视作一种“病症”,对其进行专门治疗是否完全科学?在药物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学渣”变“学霸”的成功个案,是否值得家长们广泛推崇,又是否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而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接住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
学生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将特殊需要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感官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等几类,其中后4种儿童,都属于“学习困难”的潜在群体。此外,外在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比如学校环境太紧张造成的“适应障碍”,社会竞争环境太激烈造成的“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锐造成的“亲子冲突”……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偏离标准”。因为原因的复杂和多样,学习困难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家长大可不必视挂号问诊为“救命稻草”,企图一劳永逸,让孩子完成学业逆袭。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性认识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并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认知,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困难”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现在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
B.儿童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儿童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尤其在语言发育上。
C.一些问题需从“学习困难”中排除,比如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广义上的“学习困难”。
D.在国内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的情况下,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效的经验评估法。
2.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经常借助眼睛、身体进行尝试,只能说明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归为“学习困难”。
B.“学习困难”被正名,意味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在固有认知上,并未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病症而严肃科学地加以对待。
C.据中科院调查报告,有1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但他们的困境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D.“双减”落地后,如果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那么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材料三标题的一项是(3分)
A.“学习困难”门诊爆火,家庭教育应该反思
B.家长不必过度迷信“学习困难”门诊
C.有效治疗“学习困难”,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D.“学习困难”的多角度分析及反思
4.如何有效识别儿童的“学习困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5.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三看似观点对立,但实际上并不对立。你怎么认为?请分析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蛐 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贡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去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地方上一些不务正业的混混弄到好蛐蛐,养在金丝笼里,价钱抬得很高。有的里正,挨家挨户,按人口摊派。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起来,远远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它!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的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它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
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名“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噼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翘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的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咬住不放,公鸡羽毛扎撒,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进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还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华阴县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失虫—得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D.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7.关于文中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黑蛐蛐的善斗。
B.小伙子前后的表现形成对比,主要为了突显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的形象。
C.显示了小蛐蛐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
D.为下文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作铺垫,并为下文黑子“魂化蛐蛐”埋下伏笔。
8.汪曾祺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6分)
9.小说是由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加官进财”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B.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C.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D.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失所以安人之道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义相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比屋,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借称老百姓。“比”意为并列、挨着,与“君子周而不比”中的“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皇帝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5~16题。
移居二首【注】·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公元411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B.“闲暇辄相思”与“相思则披衣”两句中的“相思”运用民歌常见的顶真格,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C.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D.这首诗中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
16.这首诗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试结合诗句分析其中的乐趣与哲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地表达了归隐田园的由衷之情。
(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____①____。遗憾的是,另外一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____②____,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____③____。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受熏陶、明事理、广见识,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第一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论证手法?请指出使用的论证手法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专家表示,适当的户外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中提到,要增加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提倡在空旷、通风、人员不密集的地方增加户外运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了解,每天保持定期的户外体育运动,会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打羽毛球、户外慢跑、散步、打篮球、踢足球,都是不错的户外活动。在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视线的持续变换,其睫状肌不断地收缩与舒张,眼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被输送更多的营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青少年的瞳孔缩小,景深增大,“离焦”导致的模糊减少,有效缓解眼部疲劳,减缓近视进程。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特别是要防止眼睛受伤。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你知道什么是“五讲四美”吗?这个曾风靡一时的全民热词,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说: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者对于巨松的不同态度,你对哪种态度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