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六幺(yāo) 慢捻(niǎn) 霹雳 (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n)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溪(shàn) 訇然(hōnɡ) 渌水(lǜ)
D.憔悴(qiáo)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2.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3.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二、情景默写
4.《登高》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登高》诗中,“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绘景如工笔画,具体描绘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形、声、色、态一一呈现。
B.《登楼》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坚信大唐帝国政权稳固,气运久远,警示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扰。
C.《登高》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国运艰难、身世坎坷、穷困潦倒的悲苦之情;《登楼》尾联用典,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
D.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登高临眺的所见所感,融自然景象、国家命运、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
8.虽同为登高临远之作,这两首诗的颔联所写之景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五、语言表达
12.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点为该诗写一个文学短评,200字左右。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渚清”的“渚”应读zhǔ。
B.“贾人”的“贾”应读ɡǔ;“青冥”的“冥”应读mínɡ。
C.“渌水”的“渌”应读lù。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错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是空间角度。“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是时间角度。颈联两句应该是“分别从空间、时间着笔”。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颔联未采用拟人手法。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点睛】艺术技巧类题目常见的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构思技巧:构思技巧+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渚清、作、繁霜鬓、潦、萧。
5.C 6.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怨天尤人的牢骚”“孤独”错误。从诗中来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应是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感伤。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不可能“怨天尤人”,也并不“孤独”。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写到秋风落木、滚滚长江。风是急的,带来的自然是寒凉之意;天是高远的,自然让天底下的诗人感觉到生命的渺小;猿啸是哀的,引发的自然是伤感之情,再加上无边萧萧落下的树叶,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把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7.C 8.《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上句以落叶的“萧萧”之声,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境界雄阔、苍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错误,《登楼》尾联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为自己没有遇到明主而伤感。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登楼》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寓情于景,境界宏阔。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雄阔、苍凉。诗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9.D 10.D 11.C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提炼,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文段中用于从社会现象中提取,而不指文笔,所以用“提炼”。
②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隔千里那样难以通行或难以相见,也形容在不大的画幅内展现出辽阔深远的景象。文段中指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故选“咫尺千里”。
③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大刀阔斧,比喻做事情果断而有魄力。文段中用于修饰李白写诗歌的手法果断而有魄力,故选“大刀阔斧”。
④腾挪跌宕,表示起伏动作大,气势雄浑。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文段中指的是杜甫诗歌情感变化大,故选“跌宕起伏”。
故选D
10.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作答本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根据上文“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可知,括号处要选具有“意象密集”这一特点的诗句,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选用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意象密集,故括号内应选该联。
故选D。
1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本题中,杜甫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所以“忠君”和“爱民”是杜甫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所以两句话要放在一起,排除B、D两项。A项,“并非不认为”表肯定,意思是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后文说到“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说法矛盾,排除A。
故选C。
12.示例:
(1)《登高》妙字佳句动人心。此诗中,句句皆对仗,字字皆有律。明 胡应麟盛誉其为“旷达之作”,更说此诗是“古今七言律第 ”。 如 联,“风急天 猿啸哀,渚清沙 鸟飞回”,运 意象的叠加,便将 幅雄浑 远、肃杀凄凉的画 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再 如颈联,“万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表现了诗 在萧索的秋季,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2)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特色写文学点评的能力,以文学短评的形式考查。
就“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来写短评,可以从律诗体裁的角度分析:
《登高》全诗初读一气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对,实则整齐匀称,句句都对。再分析不但句子之间讲对仗,而且有的句中字与字之间也讲对仗,如第一句中 “天”对“风”,“高”对“急”,第二句中“沙”对“渚”,“白”对“清”。《登高》的平仄粘缀也都符合诗律。诗中描绘的画面和传达的情感就是在这样格律细密、节奏顿挫、声调铿锵的诗句中传出的。胡应麟更推该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些评语虽然有些过誉,但《登高》确实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细的好诗。
就“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来写短评,可以从审美风格的角度分析:
《登高》诗开篇即以急风、远天、猿啼、凄清的沙渚、不住回旋的鸟等物象,勾画出夔州之秋的肃杀之景。六个意象叠加,便将 幅雄浑 远、肃杀凄凉的画 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首联均以主谓的形式呈现,高度浓缩并串联在一起,并不是顺畅地将一事一物写尽,而是造成形式上的回环往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顿挫”的手法。
与首联密集紧促地串联六个意象不同,颔联只写了“落木”与“长江”这两景。但围绕这两个中心语,诗人通过“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等词语,加倍地描写落木与长江之景,也加倍地营造“悲秋”之境。整个颔联可谓情通广宇,承首联而来的悲秋之情随着“萧萧”的落木声和“滚滚”的逝水声,弥漫在整个夔州峡谷中,也充斥着读者的心怀,意境雄浑阔大,凸显了杜诗“沉郁”的诗风。
颈联两句“万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作客”异乡本就令人心绪凄迷,然而诗人却是常作客,心境自然更加悲凉。对句转而写“百年”,结合出句的羁旅之情,一个迟暮之人却仍道路受阻不得归家,悲凉之情又添一笔。如果身体康健也就算了,可悲的是诗人此时却又是一多病之躯。最后又转而写独登台。一个迟暮之人,贫病缠身,流落异乡,在本该与亲友团聚的重阳佳节,却无亲无朋陪伴,“独”自登高,便又是悲上加悲了。
尾联诗歌突然转而聚焦到两个中心意象——“霜鬓”与“酒杯”。从句内结构看,尾联和颔联具有相似性,都是围绕核心意象进行抒情的叠加。花白的鬓发,不断增多的花白的鬓发,因艰难苦恨而不断增多的花白的头发;消愁的酒杯,盛着体现生活境遇不佳的浊酒的酒杯,近来刚刚停止畅饮的浊酒杯,因困顿潦倒而不得不停下的、本可消愁的浊酒杯。在辞意的反复叠加上,我们能够体会到,此时的诗人是多么的无助又无奈啊!诗人在前文中铺叙开阔的意境和浓烈的悲情,到了此处突然将目光回归到站在高台上的那个渺小又孤独的自己,仿佛一个可怜的腐儒即将被这无边无尽的悲凉境地吞没。这种痛与悲,真的如物落水,直沉到底,是谓“沉郁”。
考生可以就以上几点,选取其中一点分析来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