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复习语文冲刺押题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复习语文冲刺押题卷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21:24:50

文档简介

曲靖二中兴教中学2023年高考复习语文冲刺押题卷二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旨趣。
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这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同也与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观,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
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词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厚,一锤定音又捉摸不定,这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
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常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镜等人文器来比喻文学特色。比如,钟嵘在评范云、丘迟的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宋朝谢杭得评韩愈的文章:“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批评家用玄远自然、意趣盎然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个性风采、诗文风貌,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批评家的审美感受,并让读者在其中获得想象与回味。
把诗丈生命化,如钱锺书说的“人化传统”。《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夫才童学文,宜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颜氏家训·文章篇》中云:“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道,与六朝时期文学评价与人物品评基本一致的时代风气有关,展现出一个审美自觉时代批方式的勃勃生机。
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批评家由此来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在这种批评方式中,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经验、想象参与批评对象审美世界的建构,他们既是美学世界的阐释者,也是美学世界的参与者。通过历代批评家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形成。
(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因而在阐释中产生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又会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是中国文论海外阐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建基于中国文化内在的有机世界观之上的“比兴”观,强调事物和范畴本体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是内在主体与外部世界、情与景的关联中主体的情志表达,其修辞结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宇宙图式中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性,而根植于西方摹仿论基础上的主客二元对立先验思维模式,西方诗学中的修辞更强调其独特的认知功能,即是主体对外拓展新知的一种手段,具有人为性。海外汉学界将“比兴”的语义解释为隐喻、寓言或象征,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误读。此外,周英雄、高辛勇和戴为群等海外学者对“比”“兴”区分标准的讨论虽从形式分析入手,试图将中西文论观念相关联,却忽视了中西诗学内在哲学传统和诗学范式的根本差异。他们在将“比兴”与西方修辞手法等量齐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外壳的替换,而意义内涵却不相符的附会。因此,译释中一贯以西释中的求同思维,会遮蔽中国传统文论特有的异质性价值。
又如“定势”这一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核的理论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具有深刻意义的美学范畴。刘勰采用大量譬喻性、意象性的概念解释“定势”,使“定势”这一范畴符号本身承载起远超出其字面的抽象含义。“势”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化解“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定势”之“势”蕴含“风格”和“趋势”这两层含义,而西方译者仅取“势”的风格(style)之意,就是从西方思想中动静对立的观点来诠释“势”的一个典型症候。这种依赖母语文化进行似是而非的比附,机械解读“势”意的行为,满足的不过是在其他文化中寻找回声的癖好而已,难以使这一美学范畴在跨文化语境中以正确的言述方式推展。
再如“情”的解读,受柏拉图迷狂说影响,西方表现理论家倾向于重视激情(passion),认为它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很少有学者有过相关理论的论述,虽然我们认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在非虚构诗学的基础上,中国文论中的“情”须以性情之真为前提。因此,葛瑞汉所言中国早期“情”义中含有“激情”成分,则属误读。可见,海外汉学家们并不认为因为自己是外国人而同中国作品间就有一种离间的、异己的关系,也不认为他们的分析不如中国人自己来得深刻。他们借鉴中国学者的观点,但立足点还是自己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西方诗学传统的烙印。
(摘编自戴文静《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熟的民族在文学批评上会使用比喻来说理强调妙悟,并使用一颇有神秘性的批评术语。
B.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雄浑”等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可以用来概括文学作品的风格。
C.海外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语言指涉广泛,内涵不明。
D.西方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故而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文学作品比喻成美好的自然景物或人文器物的现象时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献中。
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
C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观念不能一一对应,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误读难以避免。
D.语言会附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中国传统文论可能会附带上西方的观念。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关于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人张世炜评杜甫《登高》:“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
B.曹丕在《论文》评价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C.钟嵘评价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D.英国诗人本·琼生说:“繁词曲譬,理不胜词,曰多肉之文;词不该理,曰多筋骨之文。”
4.两则材料在分析中国传统文论时,有的观点一致或接近,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中提到中国传统文论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办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柱下史入关
郭沫若
盛夏的太阳照在沉雄的函谷关头,屋脊上的鳌鱼和关门洞口上的朝阳双凤都好像在喘息着的一样。关外有几株白杨,肥厚的大叶在空中翻作白灼的光辉。无数的鸣蝉正在力竭声嘶地苦叫。遍体如焚的大地之上,只在这些白杨树下残留着一段阴影了。
在一株树荫中仰卧着一位老人。他的上身赤裸,两只瘦削如柴的手叉在胸上。头上的乱发和口边的乱须表示他好久不曾梳理。假使没有两三苍蝇,时时飞去搅扰他的颜面,使他放在胸上的右手也时时举去招展时,人会疑心是中暑而死的游方乞丐。
那和地面贴近的两耳,好像听见了什么声音从地底传来;他突然抬起了他的半身。他的枕头是一部竹片订成的书籍。
-“哦,柱下史老聃先生呀!” --“啊,关令尹呀!”
这位后来的老人,便是老聃了。他的须眉比关尹更白,他的气色也比关尹更憔悴,他眉间竖立的许多皱纹表示他经受过许多苦闷的斗争,他向颚角而下垂的两颊,荡漾着时辰与倦怠的波澜。颧额和鼻鸡被太阳的光威晒成紫黑色了,身上穿的一件千破万补的蓝衣,和头上戴的一顶破极的帽子,都布满着尘垢。
“老聃!你不久才那样决心地出了关去,你怎么又折回来了 ”关尹开首向老聃问了一声,只听老聃百无气力地向关尹回答道:
“嗳,关尹,你容我慢慢地向你倾谈,我今天水粒都还不曾沾唇,请你把点现成的饮食给我。”
关尹听了,忙去取了一瓶水和两张麦饼来,在那时候,老聃把树荫下的竹简翻来在读。
“啊,我真惭愧,你把我这部《道德经》倒不如烧了的好罢。”
“那怎么使得呀!”关尹一面把饮食放在老聃面前,一面说,“自从你写了这部书给我,我是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我是寸刻不曾离它。我一展开它来读时,这爽热的世界,恶浊的世界,立地从我眼前消去,我的脑袋中徐徐地起了一阵清风,吹爽我全身的脉络。我白天读着你这部书时,太阳就好像变成了月亮,它的光力非常柔和,使我回忆起我幼时所亲爱的母亲的慧眼。我晚间读着你这部书时,我终夜可以不着枕席,我可以听见群星的欢歌。”
老聃尽关尹在一旁赞美,他只把那水和麦饼尽量地吃喝,麦饼吃来只剩下半个了,他的精神,才渐渐恢复了几分,他又才低声地说道
“啊啊,可感谢的还是饮和食,可怜为我作了牺牲的是我的青牛了。”他说到此处,便把身旁放着的一条牛尾,拿给关尹看了一下,接着又说:“可怜我的青牛只剩了这根尾巴了!
老聃把麦饼又吃了几口,把瓶里的水又呷了几下,他又慢慢地说:“我自从出了函谷关后,我一心一意想往沙漠里奔去。我是渴想着寥无人迹的沙漠。亏我牛儿的努力,我到底走到了沙漠的地方。沙漠中人是诚然没有,但是一片黄沙茫茫,草没有一株,水没有一滴,可怜我的青牛它奔赶了多么远的路程,走到那儿便横倒在地上。我守看了它两天两夜,但无法可以疗治它,它在第三天上终竟死了。
“啊啊,可怜我这个忠实的牺牲!我在这部书里虽然恍恍惚惚地说了许多道道德德的话,但是我终竟是一个利己的小人。我这部书完全是一部伪善的经典啦!我因为要表示我是普天之下的唯一的真人,所以我故意枉道西来,想到沙漠里去自标特异。啊啊,我的算盘终竟打错了。不出户,究竟不能知天下。可怜我想象中的沙漠和实际的沙漠是完全两样。我辛辛苦苦远来,我倒折了一条牛,还几乎断送了我的生命。”
老聃说着,他的热情渐渐激越起来。关尹在一旁只是沉默无声,一种不愉快的暗云渐渐罩满了他全部的颜面。
“啊,我的青牛虽然为我死了,”老聃又接着说,“但是它提醒了我这个伪善者的良心。
青牛它是我的先生呢。它教训我:人间终是离不得的,离去了人间便会没有生命。与其高谈道德跑到沙漠里来,倒不如走向民间去种一茎一穗。’
关尹没有回答。他的脸色愈见黑沉下去了。
老聃讲了半天,他口渴了起来,把瓶里的水又喝了几下,率性把剩下的麦饼吃了。他把两手拍了两拍,把水瓶交还了关尹之后,又把那青牛的尾巴拿在手中招展。
“关尹,多谢你了。我现在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啊,究竟乐是不可不享的。这一瓶清
水,两张麦饼,它们的功能更在欢乐以上了。亏了我从前对你瞎说,说什么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今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啊,我真是瞎说!五色何尝会盲人,五声何尝会聋人,五味何尝会伤人呢 我真是瞎说!啊,我于今忏悔了!我以为跑到沙漠里便可以表示我的高洁,我在这种行为之中可以收莫大的利得,殊不知我反倒折了一条牛,几乎断送了我的老命。我如今得了这个体验而忏悔了,但是我这个体验是我的青牛先生赐给我的。
-“啊啊,我的青牛先生可惜终为我这个利己的小人而牺牲了。它倒睡在沙漠中两天两夜,只是向我点头,向我流泪。其实它在第三天上也还不至于便那么早死,实在是我作孽!我因为渴荒了,饿荒了,我心中藏着的一个利已的恶鬼教唆我去吸它的血液!我便在它的不能动弹的一只后腿上拼命割了几刀。我把牛血吸尽了,我的精神便振作了起来,我便急忙回头,匆匆走着我的归路。
“关尹,我现在要回到中原去了,回到人间去了。我从前说的话几乎句句都是狂妄。说的道与德是不能两立的。我说的道是全无打算的活动的本体,我说的德却是全是打算的死灭的石棺。我现在忏悔了,我要回到人间去,认真地过一番人的生活来。”
老聃说了一长串的独白,想说的话大约也说完了。到这时候他才觉得关尹立在一旁始终不作声。关尹脸上堆着的一脸暗云,就好像暴风雨欲来时险恶的天势一样。他自己只得徐徐起身来,自言自语地说:“我这部误人的《道德经》,只好让我自己拿去烧毁了 "他便把那编竹简换在左胁下,右手拿起他的牛尾巴,悠悠然向东南走去。
蝉子的声音仍然在白杨树上苦叫,日脚已渐渐偏西了。
关尹在树荫下沉默了好一会,他的眼睛愈见突露欲裂,颈上的浮肿愈见奋张,全身都在震作响。
“哼!哼!虚伪!卑鄙!诈骗!我是受了这恶鬼的愚弄!……啊,他分明卖掉了他的青牛,偏要编出一长串的鬼话来骗去了我两张麦饼!……"
他愤恨地说了这几声,他的怒气愈见不能遏抑,他把手中的水瓶投打在一株白杨树上破成
如 粉碎了。他怒张着震栗的两手向空中抓拿,朝着老聃所走去的方向大吼:
“你这老家伙!有史以来的大滑头!你把你那伪善的经典抱去,又可以向书坊里去骗几张麦饼了!哼!哼!……”
蝉子的声音仍然在白杨树上苦叫,日脚已经渐渐偏西了。
1923年8月10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尹身体枯瘦衰弱,仿佛游方乞丐,而老聃却比关尹更加衰老憔悴,在见到关尹后,便向关尹索要食物和水
B.老聃骑着青牛出关,但老聃人关时,青牛不见了,只有牛尾还在,因为青牛累死在沙漠中,老聃吸了牛血,留下了牛尾。
C.老聃出函谷关时,给关尹一部《道德经》,关尹如获至宝,他昼夜捧读,爱不释手,休息时都会把这本书枕在头下
D.老聃离开关尹前,拿走了那部《道德经》,声称要烧毁它,关尹却认为这是老聃的借口,老聃想再拿它去骗吃骗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和末尾都描绘了环境,前后环境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表明了两人交谈时间之久。
B.文章多次刻画了关尹的神态,写出了关尹在听到老聃的述说后,心情由“不愉快”逐渐变为“愤恨”的过程。
C.文章运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呈现了两人的对话,对话中包含着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言说,洋溢着热情。
D.文章中牛尾具有深刻的意蕴,象征着现在的老聃与过去的老聃的割裂,表达了他追求新生的愿望。
8老聃为什么出关之后又要入关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本文中的老聃是不着实际的利己主义者,你是否赞同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明帝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勤之败于寻阳也,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并遣使乞降。上以南方已平,欲示威北,冬十月乙亥,命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将甲士十五万迎薛安都。蔡兴宗曰:“安都顺,此诚非虚,正须单使尺书。今以重兵迎之,势必疑惧,或能招引北虏,为患方深。若以钣臣罪,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况安都外据大镇,密迩边陲,地险兵强,攻围难克,考之计,尤宜驯养。如其外叛,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上不从,谓征北司马行南徐州事萧道成曰:“吾今因此北讨,卿意以为何如 ”对曰:“安都狡猾有余,今以兵逼之,恐非国之利。”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忽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是岁,张永、沈攸之进兵遇彭城,军于下碰,分遣羽林监王穆之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魏尉元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元遣李璨与安都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入。其夜,张永攻南门,不克而退。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安都重赂元等,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元使李璨与安都守彭城,自将兵击张永,绝其粮道。又破王穆之于武原。穆之帅余众就永,元进攻之
三年春正月,张永等弃城夜遁。会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士卒冻死者太半,手足断者什七八。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后,大破永等于吕梁之东,死者以万数,枕尸六十余里,委弃军资、器械不可胜计。永足指亦堕,与沈攸之仅以身免。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为魏所虏。上闻之,召蔡兴宗以败书示之,曰:“我愧卿甚。”永降号左将军。攸之免官,以贞阳公领职,还屯淮阴。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B.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C.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D.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与“将子无怒”(《氓》)两句中“将”意思不同。
B.“军于下碰”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军”意思相同。
C.“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委”意思不同。
D.“薛安都乘其后”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安都向宋明帝投降,宋明帝打算派将领率十五万人迎降,虽然遭到大臣的反对,但是宋明帝仍坚持己见。
B.魏将尉元在张永等人到达彭城前进入彭城,然后收走城内各府的锁钥,再派二千士兵安抚彭城内外,布兵防守。
C.尉元没有固守彭城,而是主动攻击,断绝了张永军的粮道,攻破了张永军辎重所在地武原,接着进一步攻击张永军。
D.张永军弃城,连夜逃跑,遭逢严寒的天气,又遭到尉元等人前后攻击,张永军伤亡惨重,最终,张永、沈攸之勉强逃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以叛臣罪重,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4分)
(2)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4分)
14.蔡兴宗、萧道成劝阻宋明帝派兵迎接薛安都的理由各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频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本诗写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当时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当时担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回鹘人秋日打猎,交代大雁早飞的原因,也暗指回鹘人侵略唐朝。
B.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夜晚大雁南飞的情景,表现出雁飞的急迫,
C.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它们的北归,以疑问的口吻,写出它们难回的处境。
D.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和食物充足,诗人希望大雁能长久地在那里安家。
16.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寓意,表达了怎样的深刻内涵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从一弦一柱的弹奏中 听出了琵琶女平生遭际。
(2)《赤壁赋》中苏子扣舷而歌,以“ , ”两句委婉抒发了 自己渴望重获皇上青睐而不得的思想感情。
(3)扬州自古便是繁华富庶之地,勾栏瓦舍,琼花美景,无一不让文人墨客沉醉。“扬州”二字,蕴含着作者强烈深厚的感情,在中国诗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陈子昂的生平,在两《唐书》中均有传: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宁)人。父亲陈元敬是当地知名的慈善家,曾在岁饥之时,出粟万石赈济乡里。陈子昂十八岁时还未知书,以富家子弟身份崇侠尚义,弋博自如。有一天,他突然厌恶起这样的生活,决定① ,开始发愤读书。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胸中涌动着无限的才气与豪情。
调露元年(679),② 的陈子昂顺江东下出了蜀门,北上而入长安,于次年参加科举考试。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志在必得的诗人落榜了。二十一岁的陈子昂在经历短暂的悲伤之后,立即收拾好心情返回故乡,在金华山上再一次扎进浩如烟海的坟典之中。永淳元年(682),陈子昂再次来到长安,这一次走的是陆路,从金牛古道出发。他一边在长安苦读,准备迎接两年后的大考,一边苦苦寻思从长安众多才子中③ 的招数。其时长安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所有心怀理想的青年才俊,都希望能到此④。陈子昂知道,要达成自己的人生愿望,除了非凡的才华、雄厚的学问功底之外,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机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线处句子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的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独幽涧生,上黄深树鸣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2年9月26日,美国航天局用无人飞船撞击一颗近地小行星,这是人类第一次防御。行星的实验。其实,小行星防御属于一个更宏伟的技术构想,称作“小行星重定向”。一旦完成 ① ,更能把小行星拉过来。
2010 年,美国航天局就制定过“小行星重定向”计划。先从十几万颗近地小行星中选好目标--直径数米、质量不到500吨的小行星,然后派无人飞船靠上去抓捕,改变其轨道,移动至月球轨道,最后派宇航员登陆。如果两艘飞船对接,双方会主动靠拢。但是,小行星却不会合作。与人造物体相比,小行星飞行轨道、形体都更复杂。要让无人飞船飞到小行星旁边,与之伴飞状态,调整好无人飞船的速度和方向,无人飞船的机动性要求极高。接近小行星困难,抓捕更困难,这要靠飞船自己调整速度和位置。小行星上几乎零重力,在表面稍一用力飞船就会被弹开。除了公转, ②_,无人飞船与小行星对接后,如果操作不当,飞船可能会被快速自转的小行星甩开或者缠住。至于改变轨道,难度更是史无前例。
相对于从地球送物资上太空,③ 。“小行星重定位”计划要把500 吨天体拖入月球轨道,成本24亿美元。国际空间站目前总重420吨,人类花1600亿美元和二十多年时间,才把这么多物质送到400千米近地轨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文化一度面临衰亡的危机,当时中国遭受列强凌辱,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提出要全盘西化。如今国人的文化自信力日益增强,这离不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国人不断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并在生活中激活传统文化。
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你有何好的建议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023年高考复习语文冲刺押题卷二 参考答案
1.B项,料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常用比喻闸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命能说熟文学批评上会……”C项。“海外读者不能理角国传统文论”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海外读者可能会误读中国传统文论,并非“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另外,西方读者误读中国传统文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并非国传统的语言指涉广泛内不明”D项西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西方学者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格”,可能有从其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的目的,但主要原因是“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
2.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扩大范围,文章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3.批评于中国传统文的观点为关于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观点的论据
4.两则都认为文化背景影响着文学批评。材料一开篇谈到文化背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材料二论述园传统文论中的“比兴”观蕴含着“人”思想两则材料都认为传统文论中的某些概念具有模性、不确定性或多义性。材料第二段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论表现出抽象、模糊等特点,材料二提到中国统文论具有“以少言多、极具暗含性的特质”。(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用中国现代文论的语言对古代文论进行准确的、全面的阐述,揭示出古代文论中暗示性、模糊性的内容;2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翻译时,尽可能找到与之匹偶的语言,并进行细致阐释,保证表意准确。(每点35只要针对材料二提到的问题,有所针对地回答,即可酌情给分)
6.B(“因为青牛累死在沙漠中”错,青牛是被老聃杀掉的,并非累死的。
7.D(D项过度解读,青牛载着老聃出行,老聃杀害青牛求生,老聃留着牛尾,流露对青牛的感激之情。牛尾是青牛的一部分,不能象征现在的老聃与过去的老聃的割裂和他追求新生的愿望。且老聃回到中原,只是回到过去的生活,不能说是追求新生。)
8.①老聃为了理想出关,他未出关时,“渴想着寥无人迹的沙漠”,于是骑着青牛出关。②老聃出关后,遭遇到的现实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使他几乎丧命,客观环境迫使他人关。③老聃在沙漠中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知。对起初出关的动机做出了深刻反思,主观上他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决定人关。(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
9.【示例一】赞同。①老聃出关的动机是利己的,他自我标榜是“唯一的真人”,要去沙漠“自标特异”,他以利己的动机而去沙漠。②他的所作所为是利己的,他在沙漠里不顾老牛对自己的帮助,杀牛喝血,后来重新入关。回到中原,这些行为都是利己的。③他出关基于对沙漠的空想,他不做调查,想象沙漠没有人,却不知道沙漠没有饮食,出关的行为是不着实际的。(每点2分)
【示例二】不赞同。①老聃不是不着实际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勇于实践理想、探索未知的实干家和积极反思、顺应现实、勇于改变的现实主义者。②他向往沙漠,就立刻行动,出关向沙漠进发,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沙漠对他来说是理想,是未知,不能说他不着实际,正是由于敢于实践理想,敢于探索未知,他才对沙漠有了深刻的认知。③他在沙漠中遇到饥渴以至死亡的威胁,杀牛自救,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思自己出关的行为,就立即终止沙漠之行,回头人关,准备回到中原,这是老聃务实精神的体现,而老聃自述为利己者这是深刻反思后的激切之语。(每点2分)
10.C(原文标点为: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 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
11.D(前句中“乘”意思是追击,进攻;后句中“乘”意思是顺应,顺着。)
12.B(根据原文“元遣李璨与安都先人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人”可知,尉元派人先人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再人城。)
13.(1)如果说因为薛安都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诛杀的话,那么之前朝廷赦免的人,已经太多了。(“以”“向”“宥”各1分,句意1分)
(2)尉元对薛安都不敬重,薛安都后悔降魏,想再次叛魏。但尉元已经知道这个情况,薛安都最终没有行动。(介词结构后置,1分“礼”“果”各1分,句意1分)险兵强,难以攻克,若他叛逃北魏,将会危害国家安全。(2分)
14.蔡兴宗的理由:①朝廷派兵迎接薛安都,会使薛安都心生疑惧,还可能招致北魏南侵;②薛安都据守重镇,地险兵强,难以攻克,若他叛逃北魏,将会危害国家安全。(2分)
萧道成的理由:薛安都为人狡猾,朝廷派兵逼迫他,他可能做出对朝廷不利之事。(1分)
15D(尾联是诗人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并非“希望大雁能长久地在那里安家”。)
①本诗借“虏弦开”引发大雁南飞的情形,描述回鹘南侵,引发边民逃亡的事实。②大雁仓皇南飞,欲归不得的艰难境遇,寓意边民逃散、有家难回的情况。③诗人劝大雁暂安潇湘之地,借以表达对流民的关怀,他们不妨来南方暂居。(每点2分)
17.(1)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示例一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示例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示例三: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示例四: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8痛改前非(悔过自新、洗心革面)踌躇满志脱颖而出④试身手(大显身手)(每空1分,其他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永淳元年(682),陈子昂由陆路从金牛古道再次来到长安。(4分)
20.A(原文与A项都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B项,动静结合,c项,比喻、对偶,D项,拟人、对偶。
21.①人类将不仅能把小行星推开②小行星还在自转小行要经济得多(每处2分)
22.要让无人飞船飞到小行星旁边,与之伴飞,就需要调整好无人飞船的速度和方向,这对无人飞船的机动性求极高。(3分)
23.【参考立意】①发展现代科技,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文化自信自强筑牢基础;②不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参照2022年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兵败后,他所任命的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都派使节请求归顺。明帝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准备向淮北显示军威,冬季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命令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率领全副武装的十五万士兵前去迎接薛安都归降。蔡兴宗说:“薛安都想归顺朝廷不是虚言而是确有诚意,朝廷只需要派一个使节带着书信前去即可。而我们今天出动大军前去迎接,势必会引起薛安都的怀疑和恐惧,也许还会招致北魏的南侵,造成更深重的灾难。如果说因为薛安都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诛杀的话,那么之前朝廷赦免的人,已经太多了。况且薛安都在外据守的重镇,与宋国的北部边境非常近,地势险要,兵力强盛,进攻和包围都很难,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我认为尤其应该通过训导和安抚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薛安都叛逃北魏,必定会成为朝廷未来的隐忧。”明帝没有听从,他向征北司马、代理南徐州刺史事务的萧道成问道:“我今天想利用薛安都反叛的机会去讨伐北魏,您认为怎么样 ”萧道成答:“薛安都是个非常狡猾的人,现在我们派兵逼迫他,恐怕对朝廷不利。”明帝说:“诸路大军精锐勇猛,进攻哪里会不胜利呢 您不要再说了。”薛安都听说朝廷发兵北讨后,非常害怕,派遣使节向北魏投降。常珍奇也献出悬瓠城投降北魏,他们都向北魏请求出兵救援。
这一年,南朝宋将领张永、沈攸之率兵进逼彭城,驻军在下碰,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人前往武原防守辎重。魏将尉元到达彭城,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派李璨与薛安都先进入城中,接收城内各府的锁钥,再另派孔伯恭率领精锐士兵二千人安抚彭城内外,然后才进入城中。当天夜里,张永进攻彭城南门,没有攻下来就退走了。尉元对薛安都不敬重,薛安都后悔降魏,想再次叛魏。但尉元已经知道这个情况,薛安都最终没有行动。薛安都重贿尉元等人,把罪责推到他的女婿裴祖隆身上,并杀了他。尉元派李璨与薛安都镇守彭城,自己率兵进攻张永,断绝张永的粮食补给路线。又打败了在武原防守辎重的王穆之。王穆之率领余部投奔张永,尉元又向张永进攻。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春季正月,张永等放弃彭城,乘夜间逃走。恰好天降大雪,泗水结冰,张永等人扔下船只步行,所率的士兵冻死了一多半,手足被冻断的有十分之七八。魏将尉元在张永部队的前面拦截,薛安都在后面追击,在吕梁以东大败张永等,死者达几万人,尸体堆积六十多里,留下的军事物资和武器数不胜数。张永的脚指头也冻掉了,他与沈攸之勉强只身逃走。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人被北魏军所俘。明帝得到消息后,召来蔡兴宗,让他看兵败书信,并说:“我很愧对您。”张永被降为左将军。沈攸之被罢官,以贞阳公的名义暂时领军,带着军队撤退到淮阴驻屯。至此,宋国丢失了淮北四州以及豫州的淮西地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