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 )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文学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大江东去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②⑧/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5.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文中“□”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②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享有
B.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合适
C.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合适
D.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享有
7.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8.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偶 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
B.认真感受北国的秋,关系到能否体验出那种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与荷香,浸润着作者的内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华同学登上泰山,连续发布朋友圈晒美景,引来好友的围观并得到他们的点赞。
10.对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1.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自然景物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三、混合默写
12.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
(2)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惟江上之清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 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B.倚(循,依照)歌而和之
C.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知不可乎骤(暂时)得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C.“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D.《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1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达形式,新颖独到。
B.通过“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的思想。
D.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16.翻译句子。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赤壁赋》有删改)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后赤壁赋》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牛,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夜深开户斗牛斜”中的“斗牛”也指星宿。
B.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C.摄衣,提起衣襟。“摄衣更上一层楼”中的“摄衣”与此相同。
D.须臾,译为“片刻”,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中的“须臾”意思不一样。
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通篇以景贯串,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C.《后赤壁赋》没有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而是描写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抒发自己的人生哲学。
D.两篇文章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21.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文作答。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 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 ,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 ,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第1页 共2页 ◎ 第2页 共2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冯虚御风”的“冯”应读píng;
B.“舳舻”的“舳”应读zhú;
D.“枕藉”的“藉”应读jiè;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说法错误。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没有司马光。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歌”,名词作动词,吟唱;
②“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③“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④“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⑤“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⑧“东”,名词作动词,东去;
⑨“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⑩“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
“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
“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
①⑧⑨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⑥⑦都是名词作状语/③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⑤是使动用法/⑩是名词意动/ 是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
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D.“烛”,名词作动词,照。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①“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②“有吹洞箫”定语后置;
③“乎舟中”状语后置;
④“安在”宾语前置。
①③均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B。
6.A 7.C 8.B 9.D 10.B 11.①性格忧郁,受家事、国事烦忧的郁达夫来到北平求清静,他笔下的北平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郁达夫与故都同享这份清静悲凉。
②六个譬如的排比句,描写了能看到希望和重生的事物,让他在废墟中看到重生,于残躯中找到希望,给了他“怎么活”的答案。
③哲理的水月:从变化的角度看,则生命是短暂的;从不变角度看,则生命与物质世界皆是不朽的。人生短暂,共适风月,顺应自然,寄情山水,忘怀得失。
④自然景物都深深融入作者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心灵的寄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及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潭柘寺”的“柘”应读作“zhè”。
②“意蕴”的“蕴”应注意书写,不能写作“韵”。
③“适”,享有。句意: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此处的情境是“秋风忽至”,因此,大部分落叶是“飘摇歌舞”的,只有少数“坦然安卧”,故此处第一句应是“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排除AD。
前文又有“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与“灼烈”相对应用“熨帖”,与“清纯”相对应用“微苦”,再结合前文这句的句式,此处第二句应是“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排除B。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A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没有比喻,“譬如”意思是“比如”,是举出例子;“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是排比,“色彩不浓”和“回味不永”构成对偶。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是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排比和比喻。
C.无对偶和比喻,“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排比。
D.无对比,“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是比喻,“半醉”是拟人。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A.“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加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应删去“不能”。
B.“认真感受……关系到能否……”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应改为“是否认真感受……关系到能否……”。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浸润着……”搭配不当,荷叶荷花与浸润不搭配。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B.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应是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故都的秋》中有“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笔下的北平之景是“清、静、悲凉”的,由此可以凸显郁达夫忧郁的性格,为了寻求清静,他来到阔别已久的北平,与故都同享这份清静悲凉。
《我与地坛》中有“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譬如……”作者连用六个譬如的排比句,描写了作者在地坛看到自然景物后收获了希望和重生的信念,于残躯中找到希望,如文中有写道“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自然之景给了史铁生“怎么活”的答案。
《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几句诠释了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看待生命的区别:从变角度看,则生命是短暂的;从不变角度看,则生命与物质世界皆是不朽的。因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阐发了“人生短暂,共适风月,顺应自然,寄情山水,忘怀得失”的感慨。
三篇文章中,作者都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此凸显作者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心灵的寄托。
12. 白露横江 羡长江之无穷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羡、禁、竭、适、皙、俟。
13.D 14.D 15.D 16.①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②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骤”:一下子,很轻易的。句意:(我)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达形式,新颖独到”错误,主客问答就是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B.“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错误,文中无此意。作者的情感是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得到解脱的达观。
C.“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的思想”错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说“如果不是我该拥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占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豁达面对得失的态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属”,通“嘱”,劝酒。
②“禁”,禁止;“竭”,穷尽;“是”,这;“适”,享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7.C 18.D 19.C 20.(1)任凭小船漂去,掠过茫茫的江面。
(2)昨天晚上,一边飞一边叫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 21.示例:《后赤壁赋》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感。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今者薄暮”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AD;
“得”为动词,宾语为“鱼”,故应在“鱼”后面断开,“巨口细鳞”是说鱼的特点,排除B。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提着衣襟努力又爬上了一层楼。
D.“意思不一样”错。须臾意思是片刻,与《劝学》中一样。句意:比不上片刻之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收获多。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后赤壁赋》没有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错。《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行文格局。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纵”,放任;“如”,往。
(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者……也”,判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文中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苏轼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苏轼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孤鹤身上承载的是与苏轼精神上有极高相似度的闲适、清雅、孤傲之意,契合的是苏轼人格独立,不欲与之同流合污的精神坚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节选自《赤壁赋》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节选自《后赤壁赋》 有删改)
22.C 23.A 24.C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为……机会”搭配不当。
B.修饰语位置错误,“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中,“绝好”应是修饰“写作对象”,不能修饰“提供”,应改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语序不当,语境应是强调我国的名声古迹、山川景物众多,应改为“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留下文化瑰宝”,再结合前面的“写作对象”可知,留下文化瑰宝的应是文人所写的关于山川景物的文字,故而,这里“文人”应在前,“景物”应在后。排除BC。
此外,语境表达的是才华卓越的文人与秀丽景象结合之后,才会留下文化瑰宝,没有“结合”,只是“珍惜”而不“创作”,是无法产生并留下文化瑰宝的,故而D项不符合语境。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根据语境“时隔千年”,故选“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根据语境“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可知,好像来到现场一样,故选“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行为放纵,不受约束。根据前文“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以及“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可选“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前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知,此处的话应该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可选“至理名言”。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