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21: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绛皓(hào)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
3.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6.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二、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登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史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②冯夷:水神。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阴:水的南面。 B.京师:一般指国都。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是岁十月之望: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9.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叙说登山经过,描写夕照和日出胜景,综述名胜古迹,详略得当。
B.《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写法,抒发自己的人生思考。
C.《登泰山记》以“桐城姚鼐记”结尾,交代作者;《后赤壁赋》结尾梦醒不见道士,余味深长。
D.姚生动描绘泰山的山石树松,苏轼客观点出赤壁的江岸水月,都在寻找精神慰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B.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C.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稍见云中白若蒱数十立者,山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②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B.①翼乎临于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    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    ,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    ,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五、语言表达
20.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雕砌”的“砌”应读为“qì”。
C.“姚鼐”的“鼐”应读为“nài”。
D.“膝盖”的“膝”应读为“xī”。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
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
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
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
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
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D.“烛”,名词作动词,照。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法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故选C。
7.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极”“臾”“采”“汶”。
8.A 9.D 10.A 11.(1)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2)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3)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4)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原文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里的“其”代指泰山,因此,“阴”,山的北面。句意:泰山的北面。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姚生动描绘泰山的山石树松,苏轼客观点出赤壁的江岸水月”错误。《登泰山记》中“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用短句客观点出泰山的山石树松,综述泰山苍劲峻峭的整体特点。《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生动、逼真地描绘赤壁的独特夜景,曲尽其妙,壮阔而自然。所以应为“姚客观点出泰山的山石树松,苏轼生动描绘赤壁的江岸水月”。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予”是“摄衣而上”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摄衣”是“上”的状语,中间用连词“而”连接,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上”后面断开;并且“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句式对称,所以应分别在“岩”“茸”“豹”“龙”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巅”,山顶;“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谓”,称。
(2)“……者,……也”,判断句;“云中白若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
(3)“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
(4)“顾”,看;“适”,恰逢;“横”,越过;“东”,从东面。
参考译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后赤壁赋
苏轼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2.A 13.B 14.C 15.C 16.(1)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
(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其”,代词,那;句意: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那里边流出来。
②“其”,代词,那;句意: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B.①“于”,介词,在;句意: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②“于”,介词,被;句意: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①“乃”,连词,于是;句意: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②“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D.①“而”,连词,表示承接;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②“而”,连词,表示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复西循崖可二里”中“可”解释为“大约”;句意: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可”解释为“能够”;句意: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
B.错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中“卒”解释为“突然”;句意: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
“而卒莫消长也”中“卒”解释为“最终”;句意:而最终也没有增长和消失。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
“顾”的宾语为“其侣”,所以应在“侣”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罅”,缝隙;“荫”,遮蔽。
(2)“既”,……之后;“烛”,照亮。
参考译文: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7.C 18.A 19.C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为……机会”搭配不当。
B.修饰语位置错误,“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中,“绝好”应是修饰“写作对象”,不能修饰“提供”,应改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语序不当,语境应是强调我国的名声古迹、山川景物众多,应改为“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留下文化瑰宝”,再结合前面的“写作对象”可知,留下文化瑰宝的应是文人所写的关于山川景物的文字,故而,这里“文人”应在前,“景物”应在后。排除BC。
此外,语境表达的是才华卓越的文人与秀丽景象结合之后,才会留下文化瑰宝,没有“结合”,只是“珍惜”而不“创作”,是无法产生并留下文化瑰宝的,故而D项不符合语境。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根据语境“时隔千年”,故选“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根据语境“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可知,好像来到现场一样,故选“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行为放纵,不受约束。根据前文“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以及“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可选“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前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知,此处的话应该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可选“至理名言”。
故选C。
20. (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本题根据提供例句,所仿写的句子句式为:“……写下+‘诗文名句’,表达了……。”
省略号处应该是名句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