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20分)
1.在“天和号”核心舱中的航天员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天和号 B.地球 C.月亮 D.太阳
2.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
(2题) (3题) (5题)
A.地面上的灌木丛 B.返回舱的降落伞
C.太空中的空间站 D.地面上跑动的小动物
3.2022年10月12下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带来一场精彩的天地互动太空科普课。如图是他们合影时的情景,如果说此时刘洋老师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问天实验舱 B.右边航天员
C.地球 D.后墙上的五星红旗
4.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5℃ B.中学生的身高约16dm
C.你跑完100m用时约为13min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5.如图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大约( )
A.15mm B.15cm C.15dm D.1.5m
6.如图所示,使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7.甲、乙两车沿同一直线同向运动,其s-t图像如下左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250m B.0-20s,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是同时出发的 D.20-30s,乙车的运动速度为25m/s
8.如上右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的s—t图像,t=2s时,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 B.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C.t=3s时,甲、乙间的距离一定为3m D.t=3s时,乙、丙间的距离一定为4.5m
9.大人拉着孩子一起快走了50米,其中大人共走了60步,孩子共走了110步,关于两人整个过程中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样大 B.大人步行速度大
C.小孩步行速度大 D.无法确定
10.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到达位置B和位置C,记录下小车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及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sAB为40.0cm
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
C.根据图示测量数据,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在BC段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与作图题(21分)
1.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 运动。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40m,后2s内的通过路程是20m,这个物体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 ,4s内的平均速度是 。
2.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乙图所示是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的过程,若以 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的。
3.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14.40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
4.甲、乙、内三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他们运动的图象如图A、B所示,由图象B可知,丙同学是做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由图象A可判断 同学运动最快,a点为甲、乙两图线的交点,它表示 ,6s末时甲、乙两同学相距 m.
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是 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CD段的平均速度,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
6.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与此对应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
7.如图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在图中画出该汽车运动的s﹣t图像。
三、实验探究题(14分)
1.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1)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2)在老师帮她纠正了错误后,她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8.51cm、18.50cm、18.51cm、18.50cm、19.51cm。则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其中有一次她在读数时看错了刻度尺上的数字,这一次错误的结果应该是 (填错误结果);排除错误的结果,她最后得到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做成①号纸锥和②号纸锥.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图甲所示的A和B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
(2)按正确方式摆放,同时释放,发现②号纸锥先到达地面,说明②号纸锥比①号纸锥快,这是通过相同 比 的方法比较快慢;
(3)小明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①号纸锥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①号纸锥的直径10cm。
①纸锥从O到A的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②为测量纸锥从O下落到A的平均速度,还需要测出照片中 和 ;
③根据实验估算出纸锥从O下落到A的平均速度为 m/s。
四、计算题(25分)
1.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多地震感强烈。发生地震时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S波的传播速度是。甘孜州地震局于当日12h52min07s接收到P波,3s后接收到S波,问:
(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3)P波和S波传到350km外的泸州时时间间隔为多少s?
2.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东华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利用节假日前往距离他家7.2km的渠县高速路口担任疫情防控自愿者,某日早上5:00他父亲开车送他前往,途经黄花大道北段时有一段长2100m的区间限速路段如图所示,在该区间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60s后东华父亲才意识到超速。求:
(1)东华父亲在限速区间超速行驶了多少米?
(2)东华父亲行驶完剩下路段最终不会被判定在该区间超速,他必须将车速降低到多少km/h(不计减速所需时间)?
(3)最终他们于5:08到达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位于A、B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求:
(1)甲车和乙车各自的速度;
(2)经过5秒,甲车和乙车分别通过的路程;
(3)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案
一、1.A 2.B 3.C 4.B 5.B 6.D 7.A 8.D 9.A 10.D
二、1.火车;西;10m/s;15m/s 2.2.85;地面;静止 3.1.20;104;14.51
4.匀速直线;甲;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 5.0.3;小于;0.1
6.解:如图所示: 7.解:如图所示:
三、1.(1)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0.1;19.51cm;18.51 (3)偏大
2.(1)A (2)路程;时间
(3)先变大后不变;OA的距离(OA的长度);从O到A实际下落的时间;0.3
四、1.(1)解:设地震局距震源的距离为s,由速度公式变形公式 可得出
即
解得s=2.1×104m
答:地震局距离震源的距离为2.1×104m;
(2)解:发生地震时P波传到地震局所用的时间为
甘孜州地震局于当日12h52min07s接收到P波,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12h52min07s-3s=12h52min04s
答: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12h52min04s;
(3)解:根据速度公式,P波和S波传到350km外的泸州时时间间隔为
答:P波和S波传到350km外的泸州时间间隔为50s。
2.(1)解:东华父亲在限速区间超速行驶速度v1=90km/h=25m/s
由 可知,东华父亲在限速区间超速行驶的路程
答:东华父亲在限速区间超速行驶了1500m;
(2)解:由图可知,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大平均速度为70km/h,根据题意可知,区间测速路段的长度
由 可知,在不超速的情况下通过整个区间测速需要的时间
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剩下路段的行驶时间最少为
剩下路段的长度
剩下路段的平均速度
答:东华父亲行驶完剩下路段最终不会被判定在该区间超速,他必须将车速降低到45km/h;
(3)解:整个过程的行驶时间t′=5∶08-5∶00=8min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平均速度
答: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平均速度为54km/h。
3.(1)解:由图a可知,甲车行驶6米,用时6s,则甲车速度
由图b可知,乙车行驶18米,用时6s,则乙车速度
答: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分别为1m/s、3m/s;
(2)解:经过5秒,甲车通过的路程
经过5秒,甲车通过的路程
答:经过5秒,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分别为5m、15m;
(3)解: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甲、乙两小车同向而行,由于乙车速度更快,所以应该为乙车追击甲车,否则甲车不可能追上乙车,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m;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