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08:20: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题解读
“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探察物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实验探察物体,从而获得知识。标题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生字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 手 旁 观 不 知 所 措
liào wàng
miǎn huái
tàn chá
tàn tǎo
jiǎn tǎo
páng huáng
jī biàn
gé wù zhì zhī
xiù shǒu páng guān
bù zhī suǒ cuò
词语集释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埋没: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探讨:研究讨论。
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
激变:急剧变化。
词语集释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盲目: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考虑不慎重;目标不明确。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精读细研
品味第一部分,思考: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精读细研
品味第二部分,思考:
1.“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2.文中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3.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4.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精读细研
品味第二部分,思考:
1.“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精读细研
2.文中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精读细研
3.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精读细研
4.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精读细研
品味第三部分,思考: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品味语言
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品味语言
2.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大部分,强调了中国学生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都得近一百分”突出了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好;“常常”“不知所措”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主题归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