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08:23: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某种心得。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一、资料链接
【名家名作】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
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主要从
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其领
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并促使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
予洛伦茨奖。2014年受聘担任中国
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学术思想特点:在科学研究中
非常重视实验。
1990年5 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
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丁肇中的
《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
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发表了这篇演讲。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
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
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
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背景介绍】
二、预习检测
肇( ) 瞭( )望 缅( )怀
熹( ) 探chá( ) jiǎn( )讨
埋没( ) jī( )变 儒( )家
测量( ) 彷徨( )
1.字音字形
zhào
liào
miǎn


liánɡ

pánɡ huánɡ



① :推探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②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③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④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⑤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⑥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格物致知
清谈
修身
2.理解词语
一帆风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思考批注:
1.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请在文中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 精神”。
实验
丁肇中教授赋予“格物致知”新的含义,即 ,
指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
真相。
科学实验
实践
【小结】
四、研读课文,探讨交流
1.理清课文思路。
(根据“提出问题——论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
规律,划分段落。)
第三部分( ):
提出问题(演讲主题): 。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
得出结论: ,对
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以 和 为例,进一步揭露
的弊端,再次点明 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者经历
传统教育
重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②-

科学的实验精神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2.浏览课文,思考批注: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
第②段, 。引用“四书”之一《大学》里
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③段, 。引用《大学》里的话,指出传
统的中国教育中, 。
道理论证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道理论证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第④段, 。举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
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印证了

举例论证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⑧段, 。以 为例,证明要
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实验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消极观察,
而是 。
举例论证
探察竹子的性质
积极的探测
王阳明“格”竹
论证
对比
第 段, 。列举
的现象,从 论证了 的重要性。
中国留学生中存在的“高分
低能”
反面
举例论证
科学实验精神
运用 ,举 为
例,印证了 ,
从 论证 。
举例论证
“我”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求学经验
只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反面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 段:
正反 ,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
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对比论证
五、课后达标
1.字音字形:识记课后“读读写写”。
2.表演朗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二 课 时
一、品析语句、语段
过渡。从“ ”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
1.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
“格”字加引号,意在:
讽刺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2.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⑥)
过渡,引出下文有关“ ”的论述。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学术研究
二、浏览课文,思考交流
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弊端:
①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
②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原因:
2.浏览课文第⑥- 段,思考: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
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课文第④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传统的
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与下文写真正的“格”
竹作对比,从而论证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有想
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客观事物的实验精神。
②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
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①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
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4.第 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论述类文章,一
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本文是一篇演讲,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议论文。)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印证在古代未重视“格物致知”。
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②- ),理清思路。
②:
③-⑤:
⑥- :
培养 精神
实验
然后,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
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
的错误认识。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科学。
作者先在开头紧扣题目,提出论题:
2.整理课文论证思路——
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得出结论:
,并发出号召。
(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接着,作者从 的两个特点、 存在
的问题和作者 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
“ ”精神的重要性;
实验过程
中国学生
自己的亲身经验
格物致知
【内容主旨】
这篇演讲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
状,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四、课后达标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
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
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
题,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