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08: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黄河颂》,请同学们回忆,诗中为我们描绘了黄河怎样的个性和形象呢?(学生回答)
黄河的个性与精神仅止于《黄河颂》所写的这几个方面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来领略这“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风采。
新课导入
黄河
壶口瀑布
作者:梁衡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黄河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
黄河
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作者介绍
黄河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背景介绍
黄河
知识链接
黄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内容非常广泛,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游踪)是骨骼,是基础;所见(风貌)是血肉,是主体;所感(感想)是灵魂,是生命力所在。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感不活,三者构成完整的格局。
——游记三要素
铸 告 诫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漩 涡 寒 噤 迂 回 汩 汩 湿 漉 漉
震 耳 欲 聋 前 呼 后 拥
怒 不 可 遏
zhù
shà shí
ɡào jiè
tuī sǎnɡ
xuán wō
chí chěnɡ
shī lù lù
hán jìn
ɡǔ ɡǔ
yū huí
zhèn ěr yù lóng
qián hū hòu yōnɡ
字词学习
黄河
nù bù kě è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词语集释
黄河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
详写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整体感知
黄河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黄河
一(1)总说“我”两次到过壶口瀑布。
二(2)写“我”第一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三(3-5)写“我”第二次到壶口瀑布经历和感受。
四(6)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精读细研
黄河
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涛声
隐隐如雷
弥漫(扑面而来)
雾气
河水
一锅沸水
瀑布
匆匆逃离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感到可怕
心惊胆战
精读细研
黄河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平视河床
坚实而松软
走到河心
俯视龙槽
河中有河
精读细研
黄河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仰视河面
浊浪奔流
看河水冲跌而下
碎为水雾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精读细研
黄河
(定点换景)
定点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
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精读细研
黄河
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彩虹等
声音
气势
景物
精读细研
黄河
枯水季节的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彩,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精读细研
黄河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面对壶口瀑布,“我”是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黄河
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
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一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
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
“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3)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
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
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
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
黄河
体绘景之精,感受瀑布的特点和气势。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品味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
黄河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的种种动态,表现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以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品味语言
黄河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
品味语言
黄河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品味语言
黄河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顺壁挂下的水比作“经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品味语言
黄河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品味语言
黄河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表现了黄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品味语言
黄河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赞扬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精神,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概括主题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