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21 与朱元思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湍”、“鸢”、“戾”、“嘤”、“泠”、“风烟”、“许”、“独绝” 、“急湍”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转”、“反”通假字的用法。
2.把握课文主旨,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
3.揣摩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落实重点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法与建议
1.用2课时完成教学。
2.①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②合作探究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文中的志趣美、语言美。
四、学法与要求
1.多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重点语句,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活动1】 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1.填空。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他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本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 省境内 的秋景。本文是一篇优秀的骈体文。骈体文盛行于南朝,讲究辞藻、声律、对偶,虽然大多有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不乏优秀作品,比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鸢飞戾天( )( ) 千转( )
参考答案:
1.艺文类聚 浙江 富春江 2.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yuān lì
【活动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重音
1.听录音,赏画面。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注意录音中的节奏和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齐读。
【活动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问题1:你能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吗?
东西 许 甚
奔 寒 轩邈
转 戾 息
经纶 反 犹
点拨:东西:向东,向西。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甚:胜过,超过。 奔:飞奔的马。 寒:使人心生寒意。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转:同“啭”,鸟叫声,文中指蝉鸣。 戾:至。 息:使……平息。 经纶:经营,治理。 反:同“返”,返回。 犹:好像。
问题2:大家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问题3 :你能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吗?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点拨:(1)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2)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3)那些极力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使自己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问题4:大家还有不懂的句子吗?
。
【活动4】理清写景脉络,品味意境美
问题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点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问题2:“水异”,异在哪几个方面?
点拨:(1)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之洁净、清澈。(2)水急: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壮观的景象;
问题3:“山奇”,奇在哪几个方面?
点拨:(1)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2)山音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无拘无束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3)山林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小结: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出雄奇秀丽、清新而又深幽的意境美。
【活动5】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问题1: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能试着体会作者的心情吗?
点拨:(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心情。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现作者净心惬意、流连忘返的心情。
问题2:从作者游玩的心情中,你能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志趣?
点拨:热爱自然,热爱自由,厌倦官场,鄙视功名。
在和谐、幽静而美妙的环境中,山水之美涤荡了作者多年来的郁闷,让他深深为之沉醉。这几句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常建在破山寺后禅院题写的两句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它们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在当时的社会中,作者的志趣显然是高雅的!
【活动6】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骈散结合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例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骈句,能使辞彩华美,音韵和谐。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骈体文中,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2、请以“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形式说一段话,从骈散结合、字词、修辞、写法或情感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点拨: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
就具体的句子而言,简单赏析如下: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也很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活动7】形成性评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2.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4.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
(2)表现作者人生志趣的句子
参考答案:
1.“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回来。2.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C 4.A 5.D 6.(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六、拓展延伸
(一)拓展资源(选学)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诗歌描写的是叔庠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吴均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经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吴均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叔庠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二)拓展训练(选做)
读了课文《与朱元思书》和《山中杂诗》后,你怎样看待吴均的人生志趣?
七、小结与反思
八、总结性评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 ) 缥碧( ) 急湍( )
鸢飞戾天( )( ) 轩邈( )( ) 嘤( )嘤成韵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
(3)一百许里( ) (4)水皆缥碧( )
(5)直视无碍( ) (6)急湍甚箭( )
(7)皆生寒树( ) (8)负势竞上( )
(9)互相轩邈( ) (10)争高直指( )
(11)千转不穷( ) (12)鸢飞戾天( )
(13)望峰息心( ) (14)经纶事务( )
(15)窥谷忘反( ) (16)横柯上蔽( )
(17)在昼犹昏( ) (18)疏条交映( )
3.文学常识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学家。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先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 ”八个字;接着写“异水”,抓住水 和 的特点;最后写“奇山”,从山之形、声、色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描绘了富春江 之美。。
4.问答题。
(1)从“水流飘荡,任意东西”时,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突出了富春江“水”的奇异?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3)文章从哪几种感官描写了山景?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4)作者通过“泉”、“鸟”、“蝉”,“猿”,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这样写了好处是什么?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与富春江的景致有什么关系?
(6)本文多用骈句,极富韵律。试以“富春江山清水秀”为上联,联系学过的文言文,拟一个下联。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zi,黑色)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 (2)岂能无怪哉( )
(3)其狗不知( ) (4)子亦犹是也( )
6.翻译。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与陈伯之书(节选))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故国之旗鼓??? 每见壁间题字
B.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摆扑丛树中
C.廉公之思赵将??? 学而不思则罔
D.人之情也???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0.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11.“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12.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C.陈伯之?????D.丘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三、实践与表达
14.自然山水,往往能引发人们的美感享受。学了课文《与朱元思书》,请你为富春江山水拟写一段导游词。
提示:导游词的拟写要注意点面结合,要有整体意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重。
参考答案:
1.líng piǎo tuān yuān lì xuān miǎo yīng 2.(1)全,都 (2)顺着 (3)表示大约的数量 (4)青白色 (5)阻碍 (6)急流 (7)耐寒碧绿的树 (8)凭依 (9)作动词,比高远 (10)向 (11)同"啭",鸟鸣声 (12)至 (13)平息 (14)筹划、治理 (15)同"返",返回 (16)树枝 (17)白天 (18)掩映 3.(1)吴均 叔庠 南 梁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清 急 两岸群山 4. (1)心情舒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快乐。 (2)从两方面,一突出水清,一突出水急。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水清,连小鱼和石子都能看得清,可见水有多清。又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水犹如飞奔的马,既说它快,又表现它气势宏大。 (3)文章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山景。这样写不仅形象、生动,使人感受深刻而且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4)作者运用两个对偶句,描绘了泉水叮咚,鸟鸣嘤嘤,蝉鸣婉转,猿啼不断的景象。主要是为了突出寂静,这也是一种衬托的方法。
(5)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厌弃世俗,摒弃功名的思想。富春江的景色能让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就更突出了富春江两岸景色之美好。 (6)桃花源物富民丰(洞庭湖春和景明) 5.(1)下雨 (2)感到奇怪 (3)他的 (4)这样 6.(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 7.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8.观点举例:(1)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遇事情要善于思考。 9.C?? 10.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11.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12.C???? 13.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