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能力拓展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能力拓展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07: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单元能力拓展卷-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养不周(gòng) 叫嚣(xiāo) B.看门(kān) 窥伺(sì)
C.提供(gōng) 奢侈(sē) D.看望(kān) 促进(cù)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犬吠 快捷 拱养 京剧 空空如也
B.脾气 局促 待候  附近  三眼一板
C.昂手 辟如  颇像 敏睫 杨长而去
D.高傲 资态 既将 饭馆 一丝不苟
3.“从容不迫”的“迫”的意思是( )
A.急促 B.逼迫 C.接近 D.狭窄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因为做了错事而感到局促不安。
B.元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左顾右盼。
C.语文老师总是不胜其烦地给我辅导功课,使我深受感动。
D.路路学习向来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5.“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把鹅称为“老爷”,体现了作者的( )
A.不满,实话实说,鹅比偷吃的狗好一点。 B.喜爱,正话反说,拟人形象流露出亲昵。
C.讨厌,无话可说,这只鹅真的太难侍候。 D.无奈,哑口无言,对这只鹅真是又爱又恨。
6.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有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就立刻警戒起来。
B.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C.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D.不但是在院里,而且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fàn ɡuǎn fù jìn pí qì mǐn jié kōnɡ kōnɡ rú yě ánɡ shǒu dà jiào
( )( )( )( )( )( )
ɡōnɡ yǎnɡ bù zhōu pō xiàng tiān fàn cóng róng bú pò wú yōu wú lǜ
( )( )( ) ( )( )
8.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比喻外强中干的人。贬义词
(2)“_______________”指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3)“_______________”指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4)“_______________”指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5)“_______________”指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在有权有势的人物面前低三下四的小人。
9.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①屏息( )( ) ②扬长( )( ) ③从容( )( )
④左顾( )( ) ⑤( )( )多端 ⑥( )( )不安
(1)它伸长了头颈,___________,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小明犯了错误,面对着班主任李老师严厉的眼神,他显得有些____________。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它什么都怕,总想______________。可是它又那么__________,不要说见着________,就是遇上蛇也敢_________。”这段话选自老舍的《猫》,他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猫》一文生动地描述了猫古怪的________和满月时的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
(3)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_________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______。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__________,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_______________,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鸡》一文中,作者用强烈的__________ 展现了自己由“_______”母鸡到“_____________”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的赞颂。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用加点的字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重点片段阅读。
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②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 必然 竟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果然 必然 竟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然 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2.用“√”选出括号中使用最恰当的词。
13.第①段和第②、③段的关系是( )
A.总分 B.总分总
14.选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句,句子是用 __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___。
15.选文第①段是全文的_______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_______的特点。而第②、③段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16.用“ ”画出文段中描写“它也能看守门户”的句子。
17.作者写鹅的叫声时拿它和______作对比,突出了鹅叫声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鹅的步态时,拿它和____作对比,突出鹅步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想象写话。
(1)见到生客进来,鹅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鹅会放开喉咙大吼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写出了鹅的霸道和凶狠,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B.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鹅的高傲、无礼。
C.作者表面上写鹅傲慢,实则言语间流露出亲昵,表现了对鹅的喜爱之意。
阅读理解。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郁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3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啊:红嘴红脚啦,灰蓝色的毛啦,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啊,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0.联系实际,结合短文内容说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斑驳驳: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怕人的珍珠鸟,却不怕作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作者对雏儿“小家伙”的称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写出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有哪些可爱之处?用具体的描写或具体的事例,把它的可爱之处介绍给大家吧,让大家一起感受它的可爱。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语言要生动,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供养不周(gòng)——供养不周(gōng):奉养、抚养不周全,不好。
B.全部正确。
C.奢侈(sē)——奢侈(shē):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D.看望(kān)——看望(kàn):指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 拱养——供养:赡养或抚养;提供生活必需品。
B. 待候——侍候:伺候;照料。
C.昂手——昂首:抬头,也作昂头。
辟如——譬如:比如。
敏睫——敏捷:动作等又迅速又灵敏。
杨长而去——扬长而去:丢下别人不管,大模大样地离去。
D. 资态——姿态:姿势;态度。
既将——即将:就要;将要。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从容不迫: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迫:紧张、急促。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局促不安,意思是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结合句子意思,做错了事,心中不安,词语使用恰当。
B.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结合句子意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词语使用恰当。
C.不胜其烦,汉语成语,胜:禁得起;烦:烦琐。意思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结合句子意思,语文老师耐心地给我辅导功课,使用不恰当。
D.一丝不苟,这则成语意思是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结合句子意思,路路学习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词语使用恰当。
因此选择C。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之所以称呼“鹅老爷”,是因为鹅吃饭时的确像个“老爷”,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饭被狗吃完了,鹅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这样反语式的称呼,明贬实褒。”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A.“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和“立刻警戒起来”之间是假设关系,所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连接。正确。
B.“多么贪睡”和“得起来看看”是条件关系,所以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连接。正确。
C.“谁说多少好话”和“一声不出”是条件关系,“无论……也……”是表示条件的关联词。正确。
D.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不管……还是……”连接,“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错误。
故选D。
7. 饭馆 附近 脾气 敏捷 空空如也 昂首大叫 供养不周 颇像 添饭 从容不迫 无忧无虑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饭馆、脾气、敏捷、昂首、添饭、从容不迫、无忧无虑”这些词语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纸老虎 铁公鸡 变色龙 哈巴狗 应声虫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2)铁公鸡:形容生活中小气,吝啬,一毛不拔的人。
(3)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或在生活中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4)哈巴狗:比喻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人。
(5)应声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9. 凝 视 而 去 不 迫 右 盼 诡

局 促 左顾右盼 局促不安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成语和选词填空。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的看,连气都不敢呼吸一下。或屏息凝神,答案不唯一。
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离开。或哄然而去,答案不唯一。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或从容自若,答案不唯一。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或变化多端,答案不唯一。
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或忐忑不安、急促不安、 惴惴不安、坐立不安等,答案不唯一。
(1)根据句意,伸长头颈便于向左右两边看,所以选择左顾右盼。
(2)根据句意,小明此时心中是不安的。所以选择局促不安、或者忐忑不安等意思相近的都可。
10. 藏起来 勇猛 小虫和老鼠 斗一斗 骆驼祥子 龙须沟 性格 淘气可爱 叫声 步态 吃相 腿脚 淘气 好玩具 摔多少跟头 撞疼了也不哭 对比 讨厌 不敢再讨厌 母爱
【详解】(1)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作家作品和课文内容理解。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老舍的《猫》主要描绘了猫的古怪性格与小猫的淘气可爱,表现出作者对家猫的喜爱之情。
老舍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当时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争时,生活条件艰苦、种菜、养鹅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本文抓住白鹅高傲的特征,运用对比的写法从叫声、步态、吃相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白鹅,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出自课文《猫》
(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母鸡》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11. 我难道敢再讨厌母鸡吗? 小猫静静地趴在鼠洞外面,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它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详解】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1)考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方法:1、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在句中加上反问语气词。3、在句末加疑问助词,句号改为问号。注意不得改变句子意思。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将“不敢”改为“敢”,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把“了”去掉,加上疑问助词“吗”,句号改为问号。句子可改为:我难道敢再讨厌母鸡吗?
(2)考查造句。
题目要求用“非……不可”造句。关联词是属于条件关系,结果是唯一的。
如:我非嫁你不可。
(3)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注意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要不”“怎么”和“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可改为: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它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4)考查仿写句子。
题目要求仿写比喻句。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如: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2.果然 必然 傲慢 13.A 14. 比喻 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鹅的步调 15. 中心 高傲 叫声 步态 16.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17. 狗 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 鸭 从容 大模大样 18. 注意注意,有陌生人进来了。 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要靠近这里! 19.C
【解析】1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预料的相符,必然:一定会这样,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结合句子意思,养鹅能看守门户,事实和旧主人说的一样,因此选择果然;
凡有生客进来,鹅一定会厉声叫嚣,因此选择必然;
傲然,意思为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傲慢的意思是:看不起人,对人怠慢而没有礼貌。
鹅的步态,十分骄傲,因此选择傲慢。
13.本题考查段落关系。
读文段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概括写出了“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第②、③段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因此关系是总分关系,选择A。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读句子可知,句子把鹅走路时的步调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因此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是一个比喻句。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第②自然段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可知介绍的是鹅的叫声,第③自然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可知介绍的鹅的步态。
1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读文段内容可知第二自然段: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写出了鹅也能看守门户。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课文中描写白鹅的叫声时,与狗吠作了对比:“有外人来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引吭大叫,不亚于狗吠。”突出了鹅的叫声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描写白鹅的步态时,与鸭子作了对比:“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白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突出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所给语境,发挥想象,想象白鹅会说些什么,根据鹅傲慢的特点来填。
(1)快出去,你这个陌生人,不要进入我的家!
(2)这边属于我,你这个陌生人,赶快走开,不要靠近!
19.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理解。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句话作者运用“反语”,表面上写鹅傲慢,实则言语间流露出亲昵,表达了对鹅的喜爱。选C。
A.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说法错误,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对鹅的喜爱。
B.没有写出鹅的无礼。
20. 声色指说话的声音和表情。指不让内心活动通过语气和表情流露出来。这里指作者说话、神态仍跟写作时一样没有变化,尽量不惊动小鸟。 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21.因为“我”给予珍珠鸟关爱、尊重,所以珍珠鸟报以信赖。 22.运用语气助词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3.从作者对珍珠鸟雏儿称为“小家伙”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4.“我”和珍珠鸟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能让我们能亲密相处。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间,都需要真诚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解析】20.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学生需要先解释出词语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解释出词语的文中义。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文中指在小家伙靠近后,为了不惊动它,作者没有表现出情绪上的变化,更没有过多的动作,依旧在做他之前做的事情。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文中指茂盛的法国吊兰覆盖在鸟笼上,阳光照在叶子上,颜色不一,明暗也不一样。
2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为了不打扰到珍珠鸟,作者先是给鸟笼覆盖上吊兰,并且喂食的时候从不打扰它们这体现了作者给予珍珠鸟关爱;珍珠鸟生了小家伙后也不去刻意观察,对于小家伙的靠近,也没有表现出刻意的惊喜和过多的动作,这体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尊重。基于以上两点,作者渐渐获得了珍珠鸟的信任。因此珍珠鸟不怕作者。
2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加点字的理解。
文章句子中加点的词为“啦”、“啦”、“啊”,三个词都为表示强烈情感的语气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23.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作者把珍珠鸟的雏儿称为“小家伙”,一来珍珠鸟的雏儿是真的小,二来小家伙这个词读起来十分亲切,一般都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可见作者对雏儿的喜爱之情。
24.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去解答。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因为作者尊重珍珠鸟的习性,不去打扰它们的生活,和珍珠鸟和谐相处,由此获得了怕人的珍珠鸟的信赖,能和作者和谐共处,创造了美的境界。
25.例文: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狗。我喜欢它的原因有很多,你且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原因一——长得可爱。它身穿一件黑色外衣,头上长着一对似三角形似的耳朵,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如同黑宝石一般,四肢十分灵活,蹦跳起来犹如一个毛绒玩具。这就是我养的小狗——凯特。
原因二——太淘气。凯特十分淘气,整天都活蹦乱跳的。有时候,它会把我刚刚绕好的毛线团放在地上滚来滚去,把毛线弄得满地都是。我生气的说:“看看你干的好事!”它便无奈地摇摇头,“汪汪汪”地叫着,仿佛在说别生气了,我知道错了。
原因三——通人性。记得有一次,我发挥失误,考试考砸了,此时还被妈妈狠狠地痛斥了一顿,这无疑对我来说是雪上加霜。我难过极了,抱着头坐在地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凯特听到我歇斯底里的哭声,急忙赶过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看到我在哭时,便坐到我旁边来安慰我说:“别哭了,别哭了这次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就可以了。”它还会在地上打滚,来逗我开心。那样子可滑稽了,使我看了,不禁破口大笑,不再那么难过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因为有它的陪伴,使我不再那么孤单;因为有它的存在,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不再那么平淡无趣。我喜欢狗!
【详解】此题是一篇自命题作文,要求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描写小动物要注意:1.描写外形样子和活动情况。2.要把喜爱之情写进作文里。同时行文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描写细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