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能力拓展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勉强(qiǎng) 绷带(péng) 忍不住(rěn)
B.由衷(zhōng) 颤抖(zhàn) 麻醉济(jì)
C.堪称(kān) 肥沃(wò) 晕过去(yūn)
D.诊所(zhěng) 慈祥(xiáng) 一针见血(xi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嫌疑人的线索
B.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了。
C.“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D.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老城区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令人赏心悦目。
3.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的原因是( )
A.刘伯承是川东支队的将领,英勇善战。
B.刘伯承拒绝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忍痛完成了眼部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
C.刘伯承眼睛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坚持革命,他对革命事业十分忠诚。
4.下列字词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埋怨 魔天 瑞雪 肃然起敬 B.绷带 审判 惊疑 一针见血
C.慈详 施工 施行 一声不吭 D.斩新 年龄 奢侈 情不自禁
5.下面对《古诗三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部分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中第一句诗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6.下列句子中,人物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
B.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C.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吗?这次怎么会……
D.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yuè mó cā nián líng shěn chá
( ) ( ) ( ) ( )
juàn liàn zhǎn xīn cí xiáng nǐ dìng
( ) ( ) ( ) ( )
8.先解释加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_________________。 终不还: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_________________。 王师: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_____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 )
(2)“岸英!岸英!”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 )
(3)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 )( )
10.将下列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一( )见血 微微一( ) 一声不( ) 从容( )定
青筋( )起 汗如( )下 ( )力一笑 ( )然起敬
以上词语中属于神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句子是神态描写的在括号里画“△”,是动作描写的画“○”,是心理描写的画“□”。
(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
(2)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沃克医生夸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_____!堪称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_____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知道这个噩耗后极度_____的心情和对_____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_____的情感和_____的胸怀。
三、语言表达
1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①此时,军长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例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表现人物内心,写一写“美梦成真”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①沃克医生平时的“_______”与此刻的“_______________”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沃克医生此时_______________。
②我也可以用这种手法写句子。
平时,妹妹放学一回到家,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可是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 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写出近义词。
眷恋——( ) 情不自禁——( )
15.多项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B.“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
D.“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
(2)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黯然”在文中形容毛主席目光坚定有神的样子。
B.“踌躇”的意思是不犹豫,十分坚决的样子。
C.“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本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D.“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下列选项中的英雄人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 ( )
A.杨靖宇 B.邱少云 C.黄继光 D.董存瑞
16.“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课文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抗日英雄杨靖宇(节选)
①鬼子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嚎叫着蜂拥而上。这时杨靖宇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②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18.选文第①段主要写杨靖宇________(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杨靖宇牺牲前的________描写,表现出他对革命________的信心。像这样的抗日英雄有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
20.敌人把杨靖宇的遗体解剖后,鬼子军官惊呆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
21.你从杨靖宇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2.作文。
题目:《他(她) 了》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填上如: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等词,再通过典型事例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她)的内心活动。语句通顺,条理清楚,45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A. 绷带(péng)——bēng 。
B. 颤抖(zhàn) ——chàn ;麻醉济——麻醉剂:麻醉剂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治疗的药剂。
C.正确。
D.诊所(zhěng)——zhěn。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蛛丝马迹,意思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结合句子意思,根据现场的痕迹,找到了嫌疑人的线索,词语运用恰当。
B.滚瓜烂熟,意思是像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根据句子意思,背得非常熟练,词语运用恰当。
C.潜移默化,指人的性格或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或影响而产生变化,根据句子意思,正在不知不自觉地默默改变,词语运用恰当。
D.妙笔生花,意思是常用来比喻杰出的笔法或者文笔,用来比喻笔法高超的人所写出的动人的文章。结合句子意思,形容工程队的装饰,词语运用不恰当。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军神》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将军的眼睛负重伤后,为了以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指挥作战,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并一直数着手术刀的刀数的故事,从而表现出了他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由此可知,B选项的表述正确,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书写的辨析。
A.有误。魔天——摩天。
B.正确。
C.有误。慈详——慈祥。
D.有误。斩新——崭新。
5.A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是描写边塞的诗,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因此理解错误。
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理解正确。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理解正确。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理解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中所描写的内容,结合平时对于描写方法的理解完成。
A.结合句中的“站”、“解”可知,本句运用了动作的描写方法。
B.结合句中的“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可知,本句运用了动作的描写方法。
C.结合“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吗?这次怎么会……”可知,这句话是主席内心活动的描写,是运用了心理的描写方法。
D.结合句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可知,本句运用了动作的描写方法。
故人物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7. 山岳 摩擦 年龄 审查 眷恋 崭新 慈祥 拟定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看拼音写汉字。
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想做好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拼音知识要过关,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拼音知识扎实了,汉字书写才会正确。同学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笔画规范,笔顺正确;要多读几遍,再下笔。这样,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会更高。书写时要注意“摩、眷、崭、慈、祥”这些容易写错的字。
8. 磨破 誓不返回家乡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破了盔甲,不打败敌人誓不回乡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的眼泪都已经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回头 妻子和孩子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点儿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字词、诗句翻译。
(1)原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故“穿”指磨破、磨穿;“终不还”指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原句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被迫流失在外的宋朝百姓;“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原句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却”指回头、回看;“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为: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9. 犹豫 果断 不由自主 无动于衷 镇定自若 慌慌张张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或者近义词即可。
(1)“踌躇”:1. 犹豫不决。2. 自得的样子。近义词有:迟疑、踟蹰、夷由、观望、彷徨、夷犹、犹疑、游移、动摇、徘徊、踯躅、犹豫。反义词有:坚决、果决、果断
(2)“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近义词有:不能自已、油然而生、身不由己、鬼使神差、哑然失笑、不由自主。反义词有:不露声色、无动于衷、不为所动
(3)“从容镇定”就是沉着冷静,不慌乱。近义词有:镇定自如、淡然自若。反义词有:慌里慌张、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10. 针 笑 吭 镇 暴 雨 勉 肃 微微一笑、一声不吭、从容镇定、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勉力一笑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微微一笑: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从容镇定: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比较冷静。
青筋暴起:外观发青的皮肤下静脉血管突然升起或兴起。
汗如雨下:汗水很多,如下雨一般。
勉力一笑:勉力意为尽力,努力。其字面意思是尽力或努力的一个笑容。
肃然起敬:肃然:庄严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佩服的心情。形容产生恭敬钦佩的感情。也作“肃然生敬”。
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微微一笑、一声不吭、从容镇定、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勉力一笑都是对人的面部表情的刻画。
11. □ ○ ○△
【解析】略
12. 钢板 军神 抗美援朝 悲痛 岸英的遗骨是否运回国内安葬 常人 超人
【详解】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等文学常识的识记,更要在课后加强对课文的复习。
(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本题中沃克医生夸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13. 这个战士的衣服如此单薄,在这冰天雪地里,因为寒冷而失去了生命,多么让人痛心啊!这样的情况,军需处长必须负责! 女孩儿看到了妈妈手中的盒子,目光像是被勾住了似的再也挪不开了,嘴角也不住地往上翘。她冲到妈妈身边蹦起来,嚷道:“太好啦!是我最想要的玩具,您真的给我买了!” 从容镇定 双手颤抖、额上汗珠滚滚 做手术特别紧张的内心 她却沉默地走进自己的房间,自觉地开始写起作业来。
【详解】(1)①本题考查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内心的能力。这两个句子通过“转”“吼”等动作描写,“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等神态描写,以及“叫军需处长来”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军长面对因为寒冷而死去的战士十分痛心,同时还很生气,认为军需处长很失职。
②本题考查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反映人物内心。题目设置的情境是“美梦成真”,人人有梦想,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应该是兴奋和激动的,从这个角度考虑,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即可。
(2)①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认识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一向从容镇定”说明沃克医生平时做手术的表现是从容镇定的;“双手颤抖”“额上汗珠滚滚”说明沃克医生此时是十分紧张的,通过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沃克医生做手术时内心特别紧张。
②本题考查对比写法的运用能力。作答时,妹妹“今天”的行为要与之前“一回家就迫不及待打开电视机”的行为不同,突出妹妹的转变。表达时应对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描写,用上恰当的修饰词,或者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内心。
14. 留恋 油然而生 15. C D A B B C 16.深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看着电报记录稿上的文字,泪如雨下。 17.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异乡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文中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解析】14.本题考查近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眷恋:深切地留恋。眷恋的近义词 :依恋、留恋、眷顾等。
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情不自禁的近义词 :不能自己、油然而生、身不由己、鬼使神差等。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C项,从“毛主席想。”中的“想”可知是运用了心理描写,故错误。D项,从“放在了枕头上”“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知,这是对毛主席签完字后的细节描写,故错误。故选CD。
(2)A项,“黯然”意思是意思是一般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这里形容的是毛主席因为自己的儿子战死而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故错。
B项,“踌躇”意思是犹豫不决;自得的样子。这里形容的是毛主席在准备在记录稿签字的时候,下意识地犹豫。因此错误。故答案选AB。
(3)杨靖宇:杨靖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邱少云: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87团9连战士。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
黄继光 :,原名黄积广 ,四川省中江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通讯员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故选BC。
1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及想象力。
这一场景是毛主席在得知自己儿子战死之后的反映。枕巾被泪水打湿说明毛主席非常伤心,躺在床上哭了。可运用动作描写,如是如何躺的,泪水是如何落的等。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内容分析。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结合诗句意思及文章内容从为国捐躯、无私等角度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8.壮烈牺牲 19. 语言 必胜 王二小 刘胡兰 20.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草、树皮和棉絮。 21.不惧艰险、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祖国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分析】18.本题考查概括段落意思,注意要用成语来概括。
本题可先概括段落内容,再选用合适的成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
选文第①段主要写杨靖宇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跟敌人作斗争,最后壮烈牺牲了。所以文明可以用“壮烈牺牲”来概括。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本题从描写方法来赏析句子。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从“高呼”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这句话表现出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写出你了解的抗日英雄,示例:马宝玉、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等。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第二段的句子“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可知答案。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杨靖宇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质;在杨靖宇受伤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跟敌人作斗争,他具有不惧艰险、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品质。
22.范文
他感动了
在一条繁华狭窄的街道上,一个衣着简陋、身材瘦弱的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装满了废旧家具,堆满灰尘的电风扇,全身发黄的洗衣机……乱七八糟地堆积在一起。正当他吃力地蹬着车子穿过街道时,突然“嗞啦”一声,车上的一根铁丝在一辆豪车上深深地划了一道印痕。
老人连忙从车上下来。豪车车主听到声音,也走了出来。车主是个非常强壮的男人,脖子上挂着指粗的项链。他走过来,用手摸了一下划痕,看了看老人。老人低着头,站在车主面前就像个犯错的小孩,不敢与他的目光直视,轻声地说:“老板,对不起!真对不起!”车主心疼地又摸了摸划痕,说:“老人家,你准备怎么解决啊?”老人不停地搓着手,不安地说:“对不起,多……少钱,我……我赔……”车主轻声地说道:“你捡拾废品,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怎么赔啊?”这时,路人们全被吸引了过来。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小声嘀咕着,都似乎在为老人担忧。
接下来的一幕,大家都惊呆了。只见车主转身走到车后,打开了后备箱,从里面拿出了一根银光闪闪的铁棍,直朝老人走过来。我心想,是不是看老人无法赔偿,那个男人要动粗啊。我的一颗心紧张得怦怦直跳。老人用悲哀的眼神看着围观的人们。路人们一脸惊讶,窃窃私语,“这下老人可惨了。”“这可怎么办啊?”……大家议论纷纷,可谁都不敢站出来为老人说话。我不由地颤抖,心想:这位老人肯定承受不了那根铁棍啊!车主一步一步地向他“逼近”。老人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仿佛要哭出来一般。他看着车上的痕迹,又看了看男人,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男人走近了,老人后退了一步,紧闭双眼,等待着那疼痛的一击。这时许多路人也害怕得捂住了眼睛,不敢看这悲惨的一幕。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车主绕过老人,来到三轮车旁,轻轻地敲了一下,然后说了声:“老人家,我们扯平了!”说完,就把那根银光闪闪的铁棍扔进了三轮车里。此时车上又下来一个女生,明显是男人的妻子。她瞪了男人一眼,对着老人抱歉地说:“你看你,干嘛老是爱开玩笑,你把老人家吓着了。”路人们沉默了短暂的几秒钟后,纷纷笑了起来。大家都为老人感到幸运,遇到了一个宽容善良的车主。
老人望着车主远去的背影,先是一脸茫然,然后也露出了笑容,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尽。他对着远去的汽车,连声说着“谢谢”。这一幕,他感动了,我们也被感动了!
【详解】考查半命题作文。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写某个人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我们可以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特别要把他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中间:回忆人物当时的样子,体会人物的心理,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按照顺序把事情写下来,重点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结尾:呼应文章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