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19 20: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C.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D.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使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3.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20字)(4分)?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4.我校举行“黄金周高速公路是否应该免费”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阐述“反对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实行小客车免费的政策”的两条理由。(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③,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①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②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B、①乃之荆州依刘表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故奇士去之 ②遂去,不复与言。
D、①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②思垂空文以自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3 分) ( )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2)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3分)

(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3分)

(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陈情表》)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陈情表》
(3)听得道一声“去也”,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长亭送别》)
(4)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5)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逍遥游》)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逍遥游》)
(7)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8)座中泣下谁最多, 。(《琵琶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 《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 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⑥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钓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⑧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⑨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1.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1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4分)


1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昊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城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5.“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16.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6分)



17.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法国作家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美国哲学家乔治·巴顿说:“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在演讲中说:“挑战无处不在!”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0略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4分。一点1分)
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4分。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4分。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2分。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6分。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
15.(6分)①东北已经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局势紧张;②北平学术自由,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③学府的生态和大师们的心态真正影响了张中行,使他放弃搞政治,选择做学问。
?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6分)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研究精深:研究八股文、文言文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
?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7.(6分)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