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 之《虽有嘉肴》课件(共43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08:47: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同步分层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7分)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_______论著的选集,共_______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2、课下注释默写(6分)
①【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自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6分)
①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4分)

①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14分)
①《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题(1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 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 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 其真无马邪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6、重点句子翻译(8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其此之谓乎!
二、比较阅读
【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 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 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 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_____ (2)学学半_____
(3)以补不足也_____ (4)但能说之也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22《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同步分层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7分)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者写《礼记正义》),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2、课下注释默写(6分)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④【自反】自我反思。
⑤【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3、文言知识积累(10分)
(1).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6分)
①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一词多义(4分)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4、理解性默写(14分)
①《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选择题(1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解析】B都是“学习”之意。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C反思;同“返”;D表示转折,表并列关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B知道;同“智”。C虽然;虽然。D表转折;表并列。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不知其旨也 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 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B道理;道路。C反思;反向。D说;命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 其真无马邪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解析】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所以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嘉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故选B项。
6、重点句子翻译(8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比较阅读
【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A
(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B
(4)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
(1)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
B.名词,道理\动词,说;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是故:所以;困:困惑;
②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②【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u话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 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D
(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①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②【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D.反:都同“返”,返回;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 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 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
(1)B
(2)D
(3)(1)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4)示例: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导别人能够发现句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发奋努力。学习中我们要主动给别人在知识上提供帮助,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乙:学习有助于培养品德,学习帮助我们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治学要付诸实践行动,要跟随老师,博览众家所长,学习中要有具体行动,而不能只设立目标,要跟随老师,多听多学,少说多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A.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C.久而愈足:越久越充足。足:充足; D.然后知被褐之陋: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通“披”,穿;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表猜测,大概/代词,它;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C.助词,无实意/代词,哪里;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①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②则:连词,就。无以:没有办法。懿德:美好的品德。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启示一般要抓住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或者从其赞扬或批评的内容出发,谈自己受到的启发。(1)甲文。结合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可知,甲文围绕“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了教对于学的重要作用,教导别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自己的困境,然后反思,自我勉励。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地在知识上帮助他人,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进步。(2)乙文。结合乙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有助于品德培养,通过学习,能够建立是非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品德。结合乙文“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可知,学习必然是长久的,且充满阻碍的,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学习中需要韧性、坚持。结合乙文“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要立即采取行动,即要把学习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不能空喊口号,不能头脑幻想。学习需要追随老师,要广泛阅读、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博取众家之所长,才能全面成长。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
(1)D
(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
B.反:反省/同“返”,返回;
C.归:女子出嫁/回来;
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_____ (2)学学半_____
(3)以补不足也_____ (4)但能说之也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
1.(1)最好的道理 (2)同“教”,教导 (3)弥补 (4)只
2.B
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4.(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至道”是“最好的道理”;“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食:动词,吃/动词,喂养;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之:助词,的/宾主前置标志;
D.道:名词,道义,主张/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知(知道)、反(反省)、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犹(好像)、玩(赏玩)、华(花)、登(摘取)、其实(它的果实)”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是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据此理解概括可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导学案
课题: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班级: 小组: 姓名:
课型:新授 课时: 主备: 审核: 日期: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难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评价机制
一、自主学习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 虽有嘉肴 ② 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也 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 ⑾然后能自强 ⑿学学半⒀ 其此之谓乎3.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自主预习:根据提纲,自主完成1-2题。2.师友检查:师友之间互相提问,师友之间互相朗读一遍古文,校准字音,明确大意。 导入激发兴趣。提示学生适当做批注、标重点。3、巡视指导师友组,了解学情。4、提示学生按照“意义”来划分停顿语气 师友互评优( )良( )差( )
二、互助释疑
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学学半 古义: 今义:5. 翻译下列句子。(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师友再读文章,先自主完成提纲问题,再互相交流答案,完善答案。 1、提示学生按照“意义”来划分停顿语气。2、提示学生参考书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师对表现最佳的师友组进行激励评价。
三、互助品赏
6.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填空形式用原文回答)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7.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8.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提倡先自主思考习题。2师友交流答案。3对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请教其他师友组。 1教师巡视,可以听取学生观点适当点播,并以读代讲解。2明确答案并点评师友表现。3读中代讲。4多鼓励,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对思考方式巧妙有效的学生提出表扬, 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语言评价。
四、互助巩固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解释 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3.根据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出示正确答案。点评师友表现巩固本文重点。
五、合作归纳
1.师友总结知识体系,互相交流。2.全班交流学习所得,教师引导。教师评价师友互助表现。 师友总结 教师归纳 奖励最佳师友组
六、布置作业

七、学习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
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育我们要有合作探究的精神;“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学习《虽有嘉肴》,领悟为学之道。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作品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yuè)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3、读准字音
弗食( fú ) 教学相长(zhǎng)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4、学生朗读,注意节奏
5、视频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
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 促进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学生齐读译文。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文言积累
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4、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5、文言句式
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五、整体感知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六、精读细研
1、请同学们借助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找到课文的结论句,并给课文分层。
【明确】第一部分:类比论证:论述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三部分: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道理。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明确】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类比论证: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论证形式。
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㈠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㈡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㈢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明确】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论证,引出论点。
②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3.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明确】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4.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习大大引用《礼记》之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
【原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
【释义】:天地之大,万物共同繁育、生长其间而不相互损害,四时日月,更迭运行而不相互违背。小德似川流,大德敦厚其化。天地之道,像奔流的河水,脉络分明而往不息;像大德敦化根本盛大而无穷。这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天地之大的原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这句典出《礼记·中庸》: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之所以这样备受重视,是因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
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
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九、文章中心
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十、课堂练习
1、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色字的古今异义
①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3、选出下列加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5、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十一、教师寄语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十二、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育我们要有合作探究的精神;“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学习《虽有嘉肴》,领悟为学之道。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虽 有 嘉 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
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品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简介
点击播放:一分钟读懂《礼记》
作品简介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yuè)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写作背景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弗食( ) 教学相长( )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jiā yáo
qiánɡ
yuè
xiào

zhǎnɡ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虽 有 嘉 肴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困惑。
自我反思。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美味的肉食。
所以。
自我勉励。强,勉励。
即使。
好处。
疏通文意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
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同“敩”,教导。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学习。
宾语前置的标志。
说。
文言知识梳理
《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
(4)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5)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味美
旨意
勉励
强大,强盛
困惑
困难
即使
虽然
促进
增长
文言知识梳理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味美。
②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好处。
3.词类活用
③弗学,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文言知识梳理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导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不知其善也
了解,理解
知道

4.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梳理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其此之谓乎?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5.文言句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请同学们借助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找到课文的结论句,并给课文分层。
//
//
//
类比论证:论述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道理。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类比论证: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论证形式。
精读细研
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
精读细研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
层层递进
引用论证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3.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1.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合作探究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论证,引出论点。
②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合作探究
3.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合作探究
4.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文章主旨
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点击播放:一分钟读懂《虽有嘉肴》
拓展延伸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习大大引用《礼记》之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
【原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
【释义】:天地之大,万物共同繁育、生长其间而不相互损害,四时日月,更迭运行而不相互违背。小德似川流,大德敦厚其化。天地之道,像奔流的河水,脉络分明而往不息;像大德敦化根本盛大而无穷。这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天地之大的原因。
拓展延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这句典出《礼记·中庸》: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之所以这样备受重视,是因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
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
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习大大引用《礼记》之句
课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不知其善也
教然后知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课堂检测
2、指出下列加色字的古今异义
①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甘美。
意义
困惑。
困难
教与学。
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课堂检测
3、选出下列加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B
【解析】B都是“学习”之意。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C反思;同“返”;D表示转折,表并列关系。
课堂检测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A
【解析】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所以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课堂检测
5、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嘉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故选B项。
B
点击播放:《虽有嘉肴》微课
板书设计
逐层论证
类比引入
引用作结
虽有嘉肴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