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ài)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à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泸县干部真情援藏,树立了良好形象。近日,乡城县领导不远千里到泸县慰问援助乡城的干部人才,表达谢意。
B.这位97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抗战老兵摸到了国产新型坦克,顿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C.河边小径两旁长着蓊蓊郁郁。枝繁叶茂的苍天古木,新栽种的苹果林为它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D.由于缺乏经验,面对对方刁钻的发球,他没精打采,手忙脚乱,连连失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有时候在深夜, 湫隘的小巷之中,万籁俱寂,只有自己的足音,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悸不安;窸窸窣窣的衣裾,仿佛有谁尾随在背后似的,更令人惶悚。然而这种静寂,在过惯了喧阗生活的我看来,是大有风趣的。我会丢开一切 的杂念,专心致志欣赏当前的静境,担忧不测的遭逢——我觉得这些都是夜行的乐趣。有时候结伴同行,那我更会放大了胆,恣肆地 一切叫我害怕的声音, 似的证明自己的无畏精神;然而只要有一声犬吠,一阵枭鸣,我都会蓦然震骇起来。
A.急走于 荒芜 谛听 自欺欺人
B.急走于 芜乱 谛听 掩耳盗铃
C.漫步于 芜乱 聆听 掩耳盗铃
D.漫步于 荒芜 聆听 自欺欺人
5.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6.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体裁为散文。
B.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通感的修辞。
D.这篇文章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7.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8.请赏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污浊;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9.第③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10.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11.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像闪电般,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1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B.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要用科技战胜饥饿。
C.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了那条被子。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四、语言表达
15.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脉脉”的“脉”应该读作“mò”;“颤动”的“颤”错误,应该读作“chàn”。
B.“袅娜”的“娜”应该读作“nuó”。
D.“踱着步”的“踱”错误,应该读作“duó”。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
B项,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
C项,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使用正确。
D项,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句中用来形容慌乱的样子,不合语境,可使用“惊慌失措”。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
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第一空处,漫步:指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急走:形容快步走。结合后文“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悸不安”分析可知,此处应选用“急走于”。
第二空处,荒芜: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芜乱:形容多而乱,没有条理。此处修饰“杂念”,应选用“芜乱”。
第三空处,谛听:注意地听,仔细听。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谛听”和“聆听”的区别在于,“谛听”侧重于“仔细听”,多用于事物的声音、动静;“聆听”侧重于“亲耳听”,多用于教诲、故事等。此处语境是指仔细听一切叫我害怕的声音,所以应选“谛听”。
第四空处,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现指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指“自己欺骗自己”之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此处语境是指自己欺骗自己,用“掩耳盗铃”更合适。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难以写出新意来”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平民,故都那些著名风景,古往今来似乎与那些文人墨客有关系,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关系,因而,作者选取了能体现平民生活的景物来写。
故选B。
6.B 7.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 8.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错误,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移步换景。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中,把月下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把荷叶和荷花之间的“颤动”比作“闪电”。
本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袅娜”和“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姿态和情感,这里用来形容荷花的柔美动人。
本段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知,本段运用了通感,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袅娜”一般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这里赋予荷花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绽放的轻盈柔美的姿态;“羞涩”一般形容女子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这里这里赋予荷花人的情感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了排偶句。“如一粒粒的明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闪亮的姿态;“如碧天里的星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中忽明忽暗闪现的身姿;“如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荷花在月光的洗礼下洁净柔美的身姿。
作者在几句话的描绘中,借助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倾注了对月下荷花的浓浓的喜爱之情,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展开想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10.(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11.(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能互换。
“根植”本意是扎根。文中意思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扎根在读者心里,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移植”本意是将秧苗或树木移至他处栽种。文中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把它幻化在了没有荷花的荷塘里。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结合文本内容“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分析,“不能释怀”包括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结合“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分析,“不能释怀”包括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结合“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分析,“不能释怀”包括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文段中“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内容可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陈旧的人生命题”指过去的人们会面对这一问题;“永恒的人生命题”,指任何新时代的人们同样会面对这一问题。这是人之为人必须要面对并回答的问题。综合起来即是: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
12.C 13.B 14.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和谐的旋律”和“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将视觉感受转移为对音乐的听觉感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光与影”的特点。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一丝”应该放在“颤动”的前面,起修饰作用。“像闪电般”指的是“一丝的颤动”应放其后。
二是搭配不当,与“一丝的颤动”搭配的是动词“传过”,“越过”有跨过的意思,多用来形容山峰、平原等。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转换。
D.表示语意未尽。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该句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光与影和谐的旋律”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将视觉感受转移为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将不均匀的月色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其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5.示例一: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二: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的主要写作技法是“摩景写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摹写,表达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除了要借鉴《故都的秋》的“摩景写情”外,还有注意使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注意语言简明(80字以内)、流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