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带地乱说一气。伯父摸(mō) 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kuì),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dūn) 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nēi) 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C.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zhòu rán) 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
D. 边缘都参差(cān chā) 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B. 学校的课外活动很多,他又想参加书法,又想参加下棋,总是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C. 这篇文章的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D. 为了让我们取得好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地编写了许多学案。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B. 发展经济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可以并行不悖,但是还能互相促进。
C.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问,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D.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每年四月,我校都开展《读书节》活动,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可高了。
B.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C. 你是喜欢学习地理?还是喜欢学习历史。
D. 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5. 下列课文题目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好的故事》——鲁迅
B.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臧克家
C. 《十六年前的回忆》——周晔
D.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李星华
6. 【2022·江苏无锡】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A. ⑤③②①④ B. ⑤①②④③
C. ③②④①⑤ D. ③①⑤②④
7.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4 分)
我们平时所说的“五谷”是指稻、麦、_______、_______、稷;“五经”是指《诗》《_______》《礼》《易》《_______》。
8.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1 分)
(1)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__________。( 于谦《石灰吟》)
(2)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马诗》)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 郑燮《竹石》)
(4) 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5)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 孟郊《游子吟》)
(6) ___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7)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答客诮》)
(8)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9.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7 分)
(1)【认识方法】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写出两种)(2 分)
(2)【作品推荐】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并写出你的推荐词。(3分)
推荐作品:
推荐词:
(3)【了解人物】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2分)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的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的棉被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他的铺板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他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他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二、阅读理解 (30分)
(一)【2022·山东青岛期末】诗歌鉴赏。(4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A. 首联写故人以“鸡黍”相邀,既表现了农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既写出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C. 颈联描写了诗人与老朋友在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的情景。
D. 尾联通过写主客相约重阳节再来赏菊一事,表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1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句中“咬”“立”两个动词运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坚强的性格。
B.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写了燕山冬天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边关的喜爱之情。
C.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把鬓发斑白的老者与天真的儿童作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多年远游在外,晚年辞官回乡的沧桑之感。
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光景之新,写了诗人的寻芳所得,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寻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答后面的小题。(13分)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
有一天,鲁迅先生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
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底皮鞋踢了出去。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色略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躺椅后边靠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2)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合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有删改)
12. 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3 分)
13. 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6 分)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3 分)
(2)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3分)
14. 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4 分)
(三)【2021·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巴金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再早一些,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____。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5. 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3分)
16. 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3分)
17. 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8. 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三、写作 (50分)
19. 请以《温暖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600字以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C (3 分) 点拨:A. “带”应写作“戴”;B. “镊”应读作“niè”;D. “参差”应读作“cēn cī”。
2. A (3 分) 点拨:B. “见异思迁”指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符合语境。 C“.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不符合语境。 D.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 D (3 分) 点拨:A. 成分残缺,缺主语,可以在句子开头加上“我们”;B. 关联词使用错误,“虽然……但是……”可以改为“不仅……而且……”;C. 语序不当,将“不断解决疑问,不断发问”改为“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4. B (3 分) 点拨:A. 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 应把问号改为逗号,把句号改为问号;D. “五、六百”中的顿号应删除。
5. A (3 分) 点拨:BCD 三项正确的搭配应是:B.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C.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D.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6. D (3 分) 点拨: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联系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通读五句话可知,这段文字谈论的话题是“阅读经典”。故③为首句;①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所以①为第二句;⑤句和②句分析了“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不同结果,并形成对比,再结合选项判断⑤句和②句分别为第三、第四句;从“可见”一词可知,④句是对这段文字的总结,为末句。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⑤②④,故选D。
7. 黍 菽 书 春秋 (4 分)
8. (1)烈火焚烧若等闲 (2)燕山月似钩 (3)任尔东西南北风 (4)开轩面场圃 (5)意恐迟迟归 (6)胜日寻若泗水滨 (7)怜子如何不丈夫 (8)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11 分)
9. (1)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2 分)
(2)示例:《野草》
这是一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的散文诗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3 分)
(3)示例:甘于奉献、生活简朴。(2 分)
二、阅读理解 (30 分)
(一)10. B (2 分) 点拨:B.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有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可知,颔联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故选B。
11. B (2 分) 点拨:B. “表现了诗人对边关的喜爱之情”有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两句传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故选B。
(二)12. ①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人。②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③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3 分)
点拨:此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做好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其次要划分文章层次,然后再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后作答。回答要简练。
13. (1)“站、停”等动词,富有灵动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萧红笔下的物品呈现出生命的灵气,似乎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1 分)可以表现出鲁迅先生酣眠时周围的和谐静谧。(2 分)
(2)作者笔下病重的鲁迅先生平静、安详,(1 分)然而从“似乎”一词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潜藏的沉重。(2分)。
14. 有。一个盗墓的假“鬼”被不怕鬼的鲁迅先生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2 分)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是在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1 分)同时也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枪的精神的由衷敬佩。(1 分)
(三)15. ①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②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人的情怀的充盈;③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3 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对“信笺的温馨”的理解要联系全文来回答。从第②段中的“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从第③段中的“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从第⑥段中的“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人的情怀的充盈;从第⑧段中的内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16. 示例:温暖亲情的链条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信比作链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能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之情。(3 分)
点拨: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并赏析的能力。所写语句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可知,书信是传递人类情感的纽带,补写的语句中喻体只要有“纽带”作用即可,据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补写即可。
17. ①“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②照应上文书信所含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③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让文章充满了温暖。(3 分)
点拨: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据第⑩段中的“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再写信是来不及了”可知,“我”喜欢用书信告诉家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结合第⑨段中的“电话方便、快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可知,电话让生活中失却了很多情调、韵味等。第⑩段中写的这件陈年旧事的乐趣正好弥补了第⑨段中所说的“情调”“韵味”等的缺失,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再结合第⑩段中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让文章充满了温暖。
18. 不能。《书笺小忆》只能写出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想。作者用“祭”字想要表达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有所缺失而遗憾,因人们没有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4 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1)首先弄清“祭”和“忆”的区别。“祭”是祭祀,祭奠的意思;而“忆”的含义为回想。(2)其次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如将标题改为《书笺小忆》,只能写出作者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想。但结合第⑨段中的内容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书信被方便、快捷的电话取代而使生活“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的伤感;结合第⑧段中的内容可知,作者还要表达“如果电话普及再早一些,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也会有缺失和遗憾。这些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的情感,只有用“祭”字才能表达出来。
三、写作 (50 分)
19.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写命题作文。审题:“温暖”既是身体的感觉,更是内心的感受。“温暖”可作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作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可以是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也可以是自己给别人带去的温暖,还可以是自己看见的温暖的事等。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迅速地联系到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温暖,可以多角度立意,多角度联系社会实际,找准写作的切入口。选材: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选材时,可以写“爸爸的关心”“妈妈的呵护”这样的题材,但不容易出新。如果写“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以及雪灾、地震灾区的人民在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和帮助时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取材,会更新颖一些。文章中最好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只是一个瞬间,把它捕捉、记录下来也行。立意参考:(1)感受亲人的温暖,感受亲人的爱。(2)给别人带去温暖,自己感到快乐。(3)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温暖,社会就会充满爱。
示例:
温暖的记忆
上个星期六,我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外婆家玩。上了公交,只见车上黑压压的,感觉车厢内的空气很不通畅,让人感到很闷。车窗外,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到了下一站,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也许是外面天气太冷的缘故吧,老爷爷浑身瑟缩着,他身上的那件大衣也在颤动着。乘客们没人让座。大家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安心地坐在座位上,有的还把目光投向了窗外,仿佛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老人的存在。我也想:明明看见了老年人,怎么都不给老年人让座呢?
“老爷爷,您到这儿来坐吧!”一个稚嫩而又温暖的声音响起。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妹妹站起身,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爷爷,还彬彬有礼地把老爷爷扶到座位上。这时,许多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这个孩子真懂事”“她的父母把她教育得多好啊!”……
大约过了两三站吧,那个小妹妹跟着她的妈妈下了车。望着她们母女俩离去的背影,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那个孩子的一句温暖的话语:“老爷爷,您到这儿来坐吧!”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窝,即使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也像一股暖流流进了人们的心田。
在那个小朋友离去不久,车上又上来了几位乘客,有双手抱着小孩的妇女,有走路不稳的老奶奶,还有身患残疾的人……也许是受到刚才那个小妹妹的感染吧,这次不光有小朋友让座了,一些年轻人以及中年人也纷纷地站起来让座。车上的人不再拥挤,空气也变得流通起来,整个公交车上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窗外,阳光明媚,风景宜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无需轰轰烈烈,也不必惊天动地,只要我们乐于奉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也会留下温暖的记忆。
【总评】作者构思了一个公交车让座的事来表现“温暖”。内容说不上新颖,事也很小,但作者写起来如行云流水,晓畅自然。特别是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对于烘托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车窗外,也是灰蒙蒙的一片”“窗外,阳光明媚,风景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