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10: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ì)而不舍精神的人。
B.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chónɡ) 新插入花瓶中。
C.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xíe) 的声音呢?
D. 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zènɡ wù) 它。
2. 下列句子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我的面前立即呈献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B. 他这才发现花谱里的花已经开了。
C.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D. 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治完全显示不出图像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游西湖也是有讲究的。有句老话在杭州妇孺皆知:日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雨西湖。
B. 虎牙大峡谷中形状各异、晶莹剔透的冬日冰瀑令人叹为观止。
C. 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信手拈来的诈骗手段已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
D. 求爱的人得爱;舍身友谊的人有朋友;殚精竭虑创造幸福的人便有幸福。
4. 【2022·广东广州】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获得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机遇。
B. 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制定,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
C. 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先后经过两次调整,更新的幅度超过了70% 左右。
D. 当前,科普工作不仅要提升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
5. 下面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B.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C.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D.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学校有什么好写的?(反问)
B.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排比)
C.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比喻)
D.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引用)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表里的生物》是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这篇文章告诉老师和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观察和思考,不断探索。
B.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文中借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认识自然、大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C.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写的一篇说明文。
D. 赵孟,元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8. 【2022·江苏无锡】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A. ⑤③②①④ B. ⑤①②④③ C. ③②④①⑤ D. ③①⑤②④
9. 名句默写。(7 分)
(1) ________________,变则通,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日日新,又日新。
(3)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不必法古;________________,不必循旧。
10. 【山东烟台福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材料一:很多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3分)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3分)
(3) 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3分)
二、阅读理解 (30分)
(一)【2021·上海浦东期末】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5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及日中则如盘盂(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1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
B. “两小儿”辩斗时充满自信,寸步不让;嘲弄孔子时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C. 孔子不能决,虽受窘,却能坦然面对,也不失宗师风范。
D. 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独到的思考。
(二)【2022·山东淄博周村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5分)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还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家院子里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个个柿子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在灶房的窗户前,是爷爷种下的。老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那树似乎和爷爷的身体一样温暖。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子树,啧啧称赞。这时,爷爷笑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柿子终于可以下树了,母亲从屋里搬出长梯,父亲提着篮子小心地爬上去,一个一个地摘。那一树的柿子红就被装进了篮子里、竹筐里,浓缩成了一团团浓烈而腾燃的色彩,似乎聚拢了整个秋天。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热闹。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他就会想起家乡的味道。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带着那个学生式的背包。回到家的时候,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时光烙印在高墙上,青色的屋脊粗糙了,也凌乱了,紧闭的大门不再像往日一样打开,哗哗地流泻出一地阳光。他看见,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有改动)
13. 本文由一篮红柿子引出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 分)
14. 阅读第⑤、⑥段,可以看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4 分)
15. 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 分)
(1)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2)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个个柿子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温暖和喜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6.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 分)
(三)【2022·青海】阅读选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0 分)
弘扬民族精神 贡献青春力量
温 静
①“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
②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③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脱颖而出……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④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话激励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自强不息,就是坚定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束缚到“我还能这样”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
⑤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斗志减退、思想松懈、惰性渐生。考上大学后只想着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想着差不多就可以。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就放弃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⑥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李大钊曾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青年的独特气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当今,90后和00后以行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发展节奏:备战半年的资格考试临时取消;精心准备的求职面试突然更改方式;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的工作方案始终无法启动……但他们并不气馁,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青春无悔,奋斗无价,越是迎难而上,就越能体验到拼搏的意义。
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24日,有改动)
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8.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19.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 (2分)
20.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从古至今,中国就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从当代人物中任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则事实论据。(4分)
三、写作(50分)
21. 【山东烟台龙口期中】听童语,忆童事……哪些事情组成了你的童年?“玩过枕头大战?有一个收藏的兴趣?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守住过小秘密?为自己或他人画过一幅画?体验过压抑的心情?从望远镜中看过星空?……”
请以《童年那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回想最触动你的事情,分享一段童年的经历,传达童年的感受,领悟童年的意义……;②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B (3 分) 点拨:A 项,“锲”应读qiè;C 项,“谐”应读xié;D 项,“憎”应读zēng。
2. C (3 分)
3. C (3 分) C 项,“信手拈来”的意思是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用在此处形容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恰当。
4. A (3 分) 点拨:B 项,语序不当,应将“执行和制定”改为“制定和执行”;C 项,前后矛盾,应删掉“左右”;D 项,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普及”。
5. B (3 分) 点拨:B 项是一个问句,应把句号改为问号。
6. D (3 分) 点拨:D 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7. C (3 分) 点拨:C 项,阿西莫夫是美国作家。
8. D (3 分) 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抓关键词,抓中心句,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逐句推敲。阅读这几个句子可知,“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提出了观点,所以③句为首句;①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阅读经典”;⑤句和②句分别谈“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结果;④句是对本段的总结,为末句。故排序应为③①⑤②④。
9. (7 分) (1)穷则变 通则久
(2)苟日新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苟利于民 苟周于事
10. (9 分) (1) (3 分)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由材料一中的“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可知,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是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2) (3 分)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破坏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意思相近即可)
(3) (3 分) 示例:社会: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建议合理,答出一条即可)个人: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建议合理,答出一条即可)
点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管理方法、宣传方法、汉语本身的美感等角度去提出建议。
二、阅读理解 (30 分)
(一) (5 分) 11. (2 分) (1)到,到了 (2)距离
12. A (3 分) 点拨:本题考查文本内容。A 项,“思路、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错误,“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都是举例子。
(二) (15 分)13. ①和邻家的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②和小伙伴一起“ 偷” 打柿子; ③ 邻里帮忙摘柿子;④爷爷分柿子给邻居;⑤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来柿子;⑥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家看爷爷和母亲。(3 分)
14. 爷爷是个慈爱、善良的人。第⑤段中,孩子们偷摘青果,爷爷虽心疼却未责骂,还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这体现了爷爷的慈爱;第⑥段中,爷爷送邻居柿子时对“他”说的话“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体现了爷爷的善良。(4 分)
15. (1)“孤独”有“独自一个、孤单”之意,这里形容一树柿子红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被冷落的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感伤之情。(2 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熟了的柿子”比作红灯笼,把“整个院落”比喻成“一幅画”,给人以饱满、温暖、喜庆的感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喜爱、幸福之情。(2 分)
16. ①描述了眼前“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渲染了“他”的愧疚与伤感之情;②“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还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③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久未回乡,今非昔比的感伤。(写出两点即可,4 分)
(三) (10 分)17. 示例: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2 分)
18.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的分论点。(2 分)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根据第④段中的“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包办的华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可知,这里举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例子,引用华坪女高的誓词,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④段“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这一分论点。
19. 从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 分)
点拨: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第③段~ ⑥段开始从四个方面对“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分别是:第③段“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第④段“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第⑤段“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第⑥段“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
20. 示例:屠呦呦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实验千百次后终于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获得诺贝尔奖。(4 分)
点拨: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结合题干中的要求搜集补充具有“自强不息”特点的当代人物,并简述事例即可。
三、写作 (50 分)
21. 【思路点拨】第一,审题。此题已确定题目为《童年那事》,结合材料中“玩过枕头大战?有一个收藏的兴趣?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可以确定题目中的“那事”是写作的主要内容,“童年”作为修饰语,表明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全文围绕“童语”“童事”记叙。但就写作的具体要求来说,本文要写出童年触动自己的经历,传达出童年的感受,领悟童年的意义。第二,构思。此题虽没有明确指出文体要求,但比较适合写记叙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的写法,记叙自己的童年经历。记叙的详略一定要安排好,侧重体现“童语”“童事”。可以具体写一件事,然后水到渠成地阐发自己的感触及领悟到的童年的意义。也可以概述童年的几件事,叙述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点缀其间,事、情、理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童年那事给自己的触动。要在记叙中穿插多种描写,特别是注意细节刻画,以充分体现童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写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宜过多,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即可。第三,选材。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件,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事件不宜过多过杂,主要是选“童年”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这样才能打动读者,使其产生共鸣。可以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进行联想,比如由“玩过枕头大战”联想开去,可以选择自己童年所做的某种游戏,或参加的某次比赛;由“为自己或他人画过一幅画” 想到自己做过的趣事、善事、糗事;由“体验过压抑的心情”联想自己的童年有怎样的心情,是父母陪伴的开心愉快,还是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奈?是总受表扬的兴高采烈,还是处处受委屈的悲观失望……总之,此题选材极为宽泛,关键是通过所写的“童年那事”突出中心,充分体现自己对童年的独特感悟,不可单纯为叙事而叙事。
例文:
童年那事
童年悠悠,往事匆匆。童年那事,有的如白云,轻盈飘浮;有的如彩虹,绚烂多彩;有的如流星,明亮闪耀。童年那事,说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
“妈妈——”我的声音从大门口发出。童年的我无忧无虑,就是不愿意一个人在家,而妈妈此时正要去商场,且不准备带我去。我便一把鼻涕一把泪,滂沱的泪水打湿了门口摆着的鞋。“别……别哭了!我就去一会儿!”妈妈有点无措了,“回来给你买零食,乖!”我听了这话,立刻云开雾散,晴空万里,松开了抱着妈妈的“小爪子”。“好吧!你说的!买吃的!”我特意在吃的那儿加重了音,生怕妈妈忘了。“好……”妈妈说完便走了。
我在沙发上发了会儿呆,觉得很无聊,心里便腾升起一个念头:化妆!
“哗啦啦……”你别听错了,这是东西掉落的声音,并不是下雨。而此时正在地上的是一堆化妆品!我拿起眼影,有黑色还有白色,还是用黑色吧,我便手持眼影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完成!接着我又拿起口红抹啊抹,完工!我看了眼粉扑,不抹了,化完妆后,我又从衣柜里拿出了红裙穿上,完活!穿衣镜前照一照,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候妈妈回来了,我走着一字步迎上前去。“你……你被人打啦?”妈妈瞪大眼睛盯着我。我一愣,才明白妆化得太浓了。“傻孩子,梳妆打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也是要学习的,像你这样化妆,不但不美,反而会变得很可笑。”妈妈一边带着我去卫生间清洗,一边意味深长地说着……
童年转瞬即逝,那事却记忆犹新。我也越来越懂得妈妈说的话了。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都是有学问的。
【总评】文章开头即切题,引出“童年那事”,然后写妈妈要外出,不带自己,自己就在家里化妆的事,事情虽然小,但是蕴藏着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