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含答案)2022——202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含答案)2022——202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9 15: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两宋政府此举旨在( )
A.规范政令送达程序 B.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
2.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3.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 )
A.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
C.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 D.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4.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
A.分工明确,制度完备 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 D.言路畅通,文人参政
5.北宋前期,官员的第一任差遣是在地方担任幕职州县官,或者出任管理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当官,同时中央官员也可保留高官身份到地方任职。这一举措( )
A.有助于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双向流动 B.体现了官府对社会限制的松弛
C.使政府所有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 D.有利于地方的官员到中央任职
6.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7.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8.《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
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
9.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亲躬,大权独揽;虽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
A.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B.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C.积贫积弱由此形成 D.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10.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不仅从政治上与军事上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还想方设法地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实力。下列举措可以体现经济控制的是( )
A.在州一级政区增设通判 B.设诸路转运司
C.设参知政事监督宰相 D.派文官任知州
11.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翰林学士李畴知贡举,仅取宋准等20余人,太祖不悦,令下第士人及宋准等再试,最终进士等诸科共取士127人,皆赐及第。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取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并赐及第。上述现象( )
A.表明宋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体现了宋代文治社会的现实需要
C.说明宋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D.直接导致了宋代“冗费”局面形成
12.北宋元丰年间,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也就是说,原来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样的设置( )
A.与唐代三省制一致 B.政务运行更为高效
C.制衡方式更为严密 D.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13.“王安石变法”这个约定俗成的历史专用名词出自明代的《宋史纪事本末》,长期为史学界所沿用。但20世纪晚期以来,用“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的表述已被宋史学界广泛接受。由此可知( )
A.后期研究比前期的更科学 B.历史研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C.约定俗成的历史缺乏价值 D.王安石的历史地位一落千丈
14.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这反映出宋代( )
A.中央行政分工明确 B.军事决策体制紊乱
C.宦官地位开始上升 D.皇权专制统治加强
15.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用兵经费紧张,朝廷遂借开封富户“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京官名目以偿之”。宋神宗时期司马光进言,称“置乡户衙前以来,民益困乏,不敢营生”,农户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就将其视为富室,官府就会前来摊派差役。宋朝政府的行为( )
A.转向了抑制商业的政策 B.破坏了经济生产的环境
C.加剧了冗官冗费的困境 D.激化了新旧势力的党争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神宗认为:“天下自五代分裂,多置郡县,以固疆圉。由是役繁民困,其议并省之。”因而进行了州县省废的改革。这场改革主要发生在王安石当政期间,先后持续十几年,一批州县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县得以复建和新建,实际废州27个、复建5个,废县144个、复建和新建28个。王安石指出:“东南州县,大抵患在户口众而官少,不足以治之……而河北所置州县太多”。河北东西两路是罢废州县的重点,其中废州1个,废县38个,复建5个,实废33个,占全国实际废县数的28%。东南地区如两淮、两浙、福建等7路,废州4个,废县3个,不及河北之零头,却又新置4个。州县并废新建的主要依据是户口,但以神宗元丰初年州县并废后的数据为例,河北路有2134929户,却有33州106县,平均每县11650户;两浙地区有1778963户,才有14州79县,平均每县22518户。
——摘编自马玉臣《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重用文臣,抑制武臣大量知识分子凭藉才华涌入政坛。伴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宋代士大夫不仅热衷于文化上的创新,而且积极参政议政,崇尚忠君爱国,勇于革弊救亡。为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创新运动,充分吸纳释道思想中的精华,使儒学大盛。民族问题是北宋极为严重的生存威胁,强烈的忧患感迫使他们勇于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更倾向通过社会革新以实现富民强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此外,理学各派士大夫出于传播自家学术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等目的,纷纷兴办私学,创立书院,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成为宋代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最主要的贡献者。
——摘编自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与传统民族精神》
材料二 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涌现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通过阅读报刊、报刊撰文、创办刊物的形式,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轮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士大夫相比五四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秦孝公赢渠梁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图强改革,商鞅自魏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策略,深得孝公信任。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任左庶长,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变法,秦国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商鞅变法》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缔和,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偏差,变法带来负面效果。元丰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制度变革上的体现,概括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概括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最高统治者(宋太祖)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一是对他们不杀少辱,待之以礼;二是通过科举,广泛吸收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寄之以重任,委之以大命,在经济上也照顾有加;三是允许文臣广泛发表意见和上书言事,即使言辞激烈,也一般都能容忍;四是在君臣关系上,相对显得“平等”,他们可以同坐共桌,脱去外衣,一起饮酒,一起欣赏宫女歌舞。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
材料二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给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宅第和丰厚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如你是江苏督军,中央还是保留你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能够控制社会上面的信息,宋朝廷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把控。有驿传系统、御前会议、皇城司等。从而能够有效地连接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故两宋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规范政令送达程序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最终巩固统治,排除A项;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也是服务于政权统治的需要,材料并没有提及监控的对象,排除B项;宋朝廷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无关,且收集信息也无法起到动员民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企图,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对朝廷中主战派的打压,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需要武将维护南宋的统治,所以武将的地位提高了一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重视文人,促进理学形成,朝廷任命范仲淹等人为待遇更优厚的观察使,范仲淹认为,观察使名号与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名号相混淆,会被轻视,而且觉得自己没有战功,不应再增加厚禄,反映了范仲淹等人胸怀天下,不贪图富贵的品质,体现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A项正确;用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反映朝廷重用文官,不是削弱了文官权力,排除B项;北宋建立后,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而后边防理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有利于巩固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可得知赵普为相处理政事时,因”利害文字“事关重大,采取设瓮焚毁的办法进行处理,而李沆表示朝廷的防御制度,要细致详尽,齐备具体,如果依从那些那些官员的陈述请求,随意改变,那么会有损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北宋的政治特征是因循保守,制度僵化,B项正确;从本题材料得不出“北宋政治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从北宋的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等措施看,也是分工不明确的),排除A项;本题材料中没有不同政治派别倾轧、斗争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从本题材料看,北宋政治言路是不畅通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北宋官员的首任差遣是在地方,使得绝大多数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鼓励中央高官到地方任职,这有利于政府制定或推行相对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交流畅通。这有利于京官和地方官的双向流动。A项正确;材料并非对社会的限制情况,排除B项;C项用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任职交流问题,不是地方官员到中央任职,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结合所学,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排除A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削平诸政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不仅仅要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为此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A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材料未涉及“田赋”方面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兴修农田水利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材料中未体现如何实施青苗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事必亲躬,大权独揽......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代初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虽强化了皇权,削弱了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但由于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散太细,导致了官场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B项正确;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排除A项;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举措导致冗官冗费等,排除C项;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题干问的是北宋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转运司将地方赋税上交中央,B项正确;设通判主要为了加强对知州的监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参知政事监督宰相属于加强行政控制的体现,排除C项;派文官任知州属于宋朝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仅取宋准等20余人,太祖不悦 最终进士等诸科共取士127人”,据此可以得出,宋朝科举取士录取的人数大量增加,这主要因为宋朝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文官,B项正确;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并不能代表选拔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宋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科举取士的数量增加只是导致“冗费”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原来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使三省相互制衡,从而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三省+枢密院”的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三省相互制衡,不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20世纪晚期,史学界用“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说明历史研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B项正确;后期研究比前期的更科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约定俗成的历史缺乏价值表述错误,排除C项;对王安石变法称呼的变化无法说明王安石的历史地位一落千丈,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宦官得到了重用,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直接统军参战,宦官受到重用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宋代中央行政分工明确,排除A项;宦官统军参战不能表明宋代军事决策体制畜乱,排除B项;早在汉代和唐代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因此“宦官地位开始上升”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材料由两段史料组成,宋仁宗时期表现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伤害,司马光所言表现为对农村富户的伤害,两者结合体现了朝廷政策对经济生产的破坏,B项正确;朝廷强借富户钱财的确会抑制商业,向富农摊牌差役不属于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项;向富农摊派差役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宋仁宗时期的官僚同司马光并无党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背景:原有州县设置不合理;民众赋役繁重;北方战乱,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王安石变法推动。(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目标明确;手段多样;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改革力度大;因地制宜;效果显著,但南北州县与户口数量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多置郡县……由是役繁民困,其议并省之”得出原有州县设置不合理,民众赋役繁重;根据材料“河北东西两路是罢废州县的重点”“州县并废新建的主要依据是户口,……河北路有2134929户,却有33州106县”,结合所学得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根据材料“东南州县,大抵患在户口众而官少,不足以治之”,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裁并州县目的之一是减少冗官,解决财政危机,故可得出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根据材料“州县省废的改革……主要发生在王安石当政期间”得出王安石变法推动。
(2)特点:根据材料“役繁民困,其议并省之”得出目标明确;根据材料“一批州县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县得以复建和新建”得出手段多样;根据材料“先后持续十几年”得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根据材料“废州27个、复建5个,废县144个、复建和新建28个”得出改革力度大,效果显著;根据材料“河北东西两路是罢废州县的重点”“东南地区……废州4个,废县3个,不及河北之零头,却又新置4个”得出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但以神宗元丰初年州县并废后的数据为例,河北路……平均每县11650户;两浙地区……平均每县22518户”得出南北州县与户口数量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17.(1)特点:社会地位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吸收佛道思想;主张革新;强调社会责任。
(2)不同:是近代专业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
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3)认识: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重用文臣,抑制武臣大量知识分子凭藉才华涌入政坛”,得出社会地位高;依据材料“伴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宋代士大夫”,得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依据材料“他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创新运动,充分吸纳释道思想中的精华,使儒学大盛”,得出吸收佛道思想;主张革新;依据材料“理学各派士大夫出于传播自家学术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等目的”,得出强调社会责任。
(2)不同:依据材料“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得出是近代专业知识分子;依据材料“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得出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
原因:从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从民族危机角度分析,得出民族危机加深;从近代教育的影响分析,得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3)认识:从知识分子的作用分析,得出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分析,得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提高科学文化角度分析,得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18.(1)体现:废井田,实行县制。
必然性: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贵、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要求政治改革;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
(2)问题:冗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严重。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严重;北方民族南侵,民族矛盾严重。积贫积弱,朝廷危机四伏。
措施:理财,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开辟财源;整军,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恢复征兵制。
【详解】(1)体现:根据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实行县制”可知,商鞅变法在地方实行县制。
必然性: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根据材料“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政治改革来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改革图强。
(2)问题:根据材料二“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冗”问题严重;根据材料二“财政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可知,北宋中期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严重;根据材料二“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消除,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民族矛盾严重,北宋朝廷积贫积弱,朝廷危机四伏。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推行青苗法,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推行市易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开辟财源;在整军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恢复征兵制。
19.(1)表现:礼待士大夫;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文人言论相对自由;提高文臣地位;削夺武将兵权;实行官员、职务与差遣分离。
(2)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提升了士大夫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官员冗滥,行政效率降低等弊端。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一是对他们不杀少辱,待之以礼”可推出礼待士大夫;根据材料二“二是通过科举,广泛吸收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寄之以重任,委之以大命,在经济上也照顾有加”可推出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根据材料一“三是允许文臣广泛发表意见和上书言事,即使言辞激烈,也一般都能容忍”可推出文人言论相对自由;提高文臣地位;并结合宋朝的时代特征可知,削夺武将兵权;实行官员、职务与差遣分离。
(2)影响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削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以文治国有利于文化发展,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会导致官僚队伍臃肿,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