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章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09 17: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初中学科 册别:第八章第四节
课题名称 澳大利亚
授课年级与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师
授课类型 新课
一、教材分析
《澳大利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三个非常形象的框题:①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③“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全都隐含在三个形象的框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事物,并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初步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前面几个国家的学习,也初步掌握了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加强合作,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的知识之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人文等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澳大利亚特有古生物及其存在原因。 3、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和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读图分析,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认识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四、学习重难点
项目 内容 简述预设教学举措
学习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用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解决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难点 澳大利亚牧羊带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看到了哪些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课件和图片展示,教师讲解,学生参与互动。 教师:我们先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来认识一下这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国家的组成。(展示地图,与学生一起学生总结) 根据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而获得的三个美称。 课件展示: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桉树、金合欢,教师讲解,说清每种特有动物的特性。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总结地理位置,并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课件图片,对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了进步认识。 师生互动 总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掌握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范例
引用资料,论证为什么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引用资料:据统计,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还有特有鸟类450种,特有植物9000种。 教师总结:说明澳大利亚的生物不仅古老,而且种类特别多,这些古老生物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种类繁多。 用数据归纳地理现象。
(三)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承转)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老的活化石呢?澳大利亚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下面请同学们来探索澳大利亚“活化石”之谜。 学生读图 提出问题,在澳大利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古老生物。
(四)教师引导,小组讨论 (读图)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分析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原因。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设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白板展示,精选图片,设问明确,针对性强,更为有效地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总结 (小结)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纬度比较低,适合生物的生存,所以生物种类繁多。此外,它是一块独立的大陆,6500万年前就分离出来(大陆漂移说),所以环境单一,生物进化缓慢,原始生物得意保存至今,成为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复习旧知,辅导新知。 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的特点,从而分析出它是孤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环境比较单一,古老生物延续下来。
承转,引出第二个重点,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在澳大利亚会为某一种动物过节---羊。 (展示)展示澳大利亚绵羊数量图,引导学生得出澳大利亚绵羊数量世界最多、机械化程度高的结论,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让学生用数据对比的方式了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称的由来。 数据对比
提出问题 (提问)绵羊来到澳大利亚为什么迅速地生长繁殖呢?澳大利亚养羊业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那么这里的自然条件有何特征呢? 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根据旧知识建构思维模式。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探究) 分别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特征,探究澳大利亚哪些地区适合牧羊。 读图分析对比
(与现实中澳大利亚的牧羊带对比,小结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质检的关系。
过渡承转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发达不仅与自然条件优越有关,还与澳大利亚人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有关。 (活动)分析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分布的合理性,从而得出澳大利亚人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的科学性。 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分布受到了地形、气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
(小结)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而且农牧业一直在其经济中占居着重要地位。这种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非常值得全人类学习。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两大美称切入“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分析两大美称背后的成因 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人地协调发展。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