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17: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设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是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门四弟子才能和抱负、理解孔子思想和情怀的经典篇目。本章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探究“四子”之志,体会孔子的思想情感。
通过学习,学生不难把握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言之“志”的同与异,进而理解这“三子”的性格特征。但对于“三子”所言之志与曾皙所言之志是何关系?一向有济世之志的孔子为何赞同貌似最“消极”的曾皙?孔子“与点”,为何是“喟然叹曰”?这些问题历来有不同解读,有的解读牵强但有趣,有的解读无趣但有理。本节课试图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加深对孔门“四子”和孔子本人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把握三子之志的“同”与“异”,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
3.分析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理解孔子“与点”的动机和内涵。
4.探究孔子“喟然”的原因,体会孔子等儒家人物的淑世情怀。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理解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教学难点】
研讨孔子“喟然”的原因,感受孔子内心的矛盾和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的学校生活里,经常有“开班会”的活动。其实,“班会”早在春秋时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是一次孔门师徒“谈人生”“谈理想”的班会。这次班会上,孔门弟子所谈的理想分别是什么?孔子又做何表态?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经典课文。
二、熟读课文,把握大意
1、了解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2、读准字音
俟sì 莫mù 铿kēng 沂yí
甫 fǔ 喟kuì 哂shěn 雩yú
相 xiàng 冠guàn
3、重点文言字词理解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因为,连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以:用,做,动词
⑵子路率尔而对
尔:助词,……的样子
因之以饥馑
因:加到……上
且知方也
方:是非,准则。
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面积)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等待
⑷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介词,于,跟;才能
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⑸为国以礼 以:用,拿,介词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通“欤”,句末语气词,吗
侍坐,陪长者闲坐。
4、通假字:
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 “莫”同“暮”:将尽、晚
5词类活用
端章甫:名→动 穿礼服、戴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动 吹风、乘凉
6、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7、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大意。
个人自由读、分小组朗读、全部齐读。
三、把握“三子”才能之“同”与“异”
(一)曾皙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说“异乎三子者之撰”,三子用以实现各自理想所具有的才能的相同之处体现在哪里?
提示:结合课文注释“撰”和“邦”来把握,找到孔子评价三子才能的语句。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
明确:三子才能相同之处,都是关于为政方面的。(板书:同——为政)
(二)三子的才能和理想虽然都与治国安邦有关,但其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找出文中三子谈理想的言语进行分析。
明确:三子所谈之异,体现在国之面积、国家形势、自我期待、语气态度等方面。
1.“国”的面积不一样。子路所说国之面积最大——“千乘之国”;冉有所说的就小多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公西华根本没有提及。(板书:异1——面积不同)
2.“国”面临的形势不同。子路所说的国家形势最严峻,既有外忧——“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又有内患——“因之以饥馑”。而冉有、公西华则没有提及所治之“国”的形势。(板书:异 2——形势不同)
3.自我期待不同。子路说自己“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既能使百姓勇敢善战,还能让他们懂得道义。冉有说自己“可使足民”,即可以使百姓生活富足。公西华认为自己可以在祭祀、会盟等场合担任司仪官。(板书:异3——自我期待不同)
4.说话时的语气态度不同。子路“率尔而对”——很鲁莽,并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较自大;冉有比较谦虚,说国家面积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还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来结束;公西华最谦逊,既不谈国之面积,也不渲染国家面临的困境,以“非日能之,愿学焉”自谦,对自己的定位也只是“小相”。(板书:异 4——语气态度不同)
四、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
子路谈完自己的理想,孔子“哂之,后来曾皙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晒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根据文意,孔子“哂由”是因为治国要用礼,而子路的话和他说话的方式缺乏谦让,不符合礼的准则。(板书:子路不让)
追问:为什么说子路不够谦让就不符合礼的准则呢?
PPT: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篇》
明确:子路和几位同门共侍孔子,在孔子提出问题后,按礼仪应该先看看有没有其他同门要讲话,而子路却“率尔而对”,“噌”地站起来,夸夸其谈,这种行为不合侍于君子之礼。再追问:子路的“不让”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PPT: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学生联系两则材料回答)
点拨:联系上面两则材料,在“孔门十哲”中,子路位属“政事”科。这说明子路颇有治军之才。
而他对自己才能的期许竟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孔子看来,子路说“可使有勇”是可信的;而“且知方也”未免有些夸大其词。(板书:子路自夸)
明确:孔子“哂由”是因子路说话方式不够谦让,所谈内容夸大其词。
五、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侍坐”的四位弟子都谈了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孔子只是“与点”呢?
1.学生齐诵曾皙所言。(PPT)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关于曾皙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历来有两种理解,或理解为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之气象,或理解为道家所推崇的隐逸淡泊的画卷。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孔子“与点”是哪一种理解?
(PPT)材料1: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材料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论语·公冶长》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示例:
(1)孔子赞叹曾皙所描绘的儒家大同气象。
结合材料 1:其他三人所言只是治国阶段:子路所言是取得和平,冉求所言是发展经济,公西华所言是在文明建设。曾皙所言是建筑在前三子之上的一种诗意生活,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正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
(2)孔子赞叹曾皙所描绘的道家隐逸画卷。
结合材料2:曾皙所言是一种隐逸闲适、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近于道家所推崇的顺遂自然、淡泊无为的生活理想。孔子对天下有忍不住的关怀,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精神;然而,在周游列国而理想不行于世后,有时也不禁会生出“乘桴浮于海”的念头,想拂衣而去。而曾皙所言恰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这于此时的孔子而言可谓“心有戚戚焉”。
(这是一个开放性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以,能结合材料自圆其说即可。)小结:从前文来看,孔子“哂由”不仅因子路所说之内容,还因其神态举止。同样,孔子“与点”也不仅因曾皙所谈之内容,还因曾皙之神态举止。当孔子问“点,尔何如”时,曾皙正弹琴,他并没有立刻终止奏乐,而是“豉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才对答。举止从容,风度娴雅。礼乐在儒家地位甚高,曾皙举止之从容,既符合抚琴奏乐之礼,也符合师徒之礼。因此,孔子“与点”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曾皙这种风度的欣赏。
六、研讨孔子为何“喟然”
孔子既然很欣赏曾皙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但他为什么“喟然叹曰”?
请从曾皙所言是“儒家画面”和“道家画面”中选择其中一方,站在各自立场谈谈你的看法。
(组织学生研讨、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并参与讨论。)
示例:
(1)曾皙所言是“儒家画面”
首先,曾皙所言近于儒家大同世界,而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太“骨感”。孔子慨叹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其次,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使天下大治。然而,“天下无道久矣”,礼崩乐坏;“莫我知也夫”,无人能赏识我。这一喟叹是孔子理想落空的一声浩叹。再次,开篇提到,孔门弟子“居则曰,莫我知也”,孔子的“喟然”还可能含有对弟子们有才而不获用的伤感。
(2)曾皙所言是“道家画面”
首先,曾皙所言的春风沂水之生活,何等淡泊、洒脱。此时孔子年事已高,在出处、行藏之间,已渐进“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故虽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何妨一时流露独善其身的逸世情怀。这一声喟叹是孔子晚年生命中偶尔的一次超尘之想。其次,曾皙“鼓瑟”之从容,“舍瑟而作”之潇洒,给夫子怅然神往的想象空间。因此,孔子这一刻情不自禁地“喟然”了。
七、课堂小结
本课所学为《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通过学习,我们感知了孔子作为儒家先贤的济世情怀和偶然流露的超尘之想,深入理解了孔子及其弟子昂扬进取而又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论语》一书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莫衷一是。今天的学习不囿于一见一解,希望同学们能吸收众家之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讲证据、表达见解有立场。
八、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课下阅读《论语·微子篇》,比较该篇中的几位著名隐士(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与孔子的不同追求,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