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09 18: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目前,我们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的规模及其增速存在较大城乡差异,一般把乡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的现象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下图示意我国四次人口普查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符合图示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变化特征的是( )
A. 城市老龄化速度增长最快 B. 乡村老年人口规模一直最大
C.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不断缩小 D. 乡村老年人口规模一直大于城镇总规模
2.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最严重的时间是( )
A. 1990年 B. 2000年 C. 2010年 D. 2020年
3. 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措施合理是( )
A. 振兴乡村产业 B. 鼓励老年人移向城市 C. 完善养老体系 D. 引导乡村劳动力进城
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N、O、P、Q四处中,仅考虑利润和地租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
A. N处 B. O处 C. P处 D. Q处
5. O处地租较N处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O处位于工业区 B. O处交通通达度高
C. O处人口密度大 D. O处距离市中心远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 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 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 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7.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春节空城指数是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根据腾讯地图、腾讯位置服务发布的《2019春节出行大数据报告》绘制的春节“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2019春节出行大数据报告》中大数据的获取,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 B.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9. 春节空城指数较高的城市( )
A. 春节期间环境压力较大 B.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C. 春节期间交通拥堵加剧 D. 人口外流风险较大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该城市
A. 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 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 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 Ⅳ区域市热岛效应最强
11. 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建设民俗博物馆 B. 划定耕地保护区
C. 扩大卫星城规模 D. 增加种植业投入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读“北京通风廊道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2. 影响北京通风廊道规划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 盛行风向
B. 道路分布
C. 地形地势
D. 工业布局
13. 下列地理事物中,不适合布局在通风廊道中的是
A. 成片绿地
B. 高大建筑
C. 湖面水域
D. 城市道路
14. 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对北京的影响主要有
A. 彻底解决“雾霾” B. 扩大城市规模
C. 提高城市地价 D. 改善城市气候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A. 1990—2010年近郊区人口增速最大 B. 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 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都从事第三产业 D. 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16. 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 C. 对外交通发展 D. 乡村条件改善
17. 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
A.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 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 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D. 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二、综合题。
18.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2)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自然原因。
(3)简要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19.对比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镇化进程图(含预测),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美国、英国和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2)中国为应对在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0.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考古证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在尼罗河上游两旁的高地和丘陵地区开始农耕,后因气候干旱移到河谷,然后向北沿尼罗河延伸,形成灌溉农业带。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月-10月定期定量的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每年都能在泛滥区上直接耕种。后来,古埃及人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保障着灌溉农业带大量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被誉为“沙漠里的大粮仓”和“地中海世界的花园”。下图示意埃及地理位置及农业分布。
(1)推测早期古埃及人在上游河谷两旁高地和丘陵地区耕作的原因。
(2)说明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每年都能在泛滥区上直接耕种的原因。
(3)分析尼罗河泛滥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土质条件
(4)1970年,埃及在尼罗河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评价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下游灌溉农业区的不利影响。
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柱状图可以发现乡村老年人口一直最多,规模最大;乡村老龄化速度最快,城乡倒置现象不断扩大,2020年城镇老年人口总规模大于乡村,ACD错误,该题选B。
【2题详解】
根据概念可得,在2020年乡村老龄化水平和城市老龄化水平(比重)之间差值最大,所以2020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最严重,ABC错误,该题选D。
【3题详解】
倒置是由于当下城乡经济差异过大,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从而使农村老龄化严重,为了环节倒置现象应振兴乡村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A正确;鼓励老年人移向城市,加大城市压力,B错误;完善养老有利于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缓解城乡倒置,C错误;引导乡村劳动力进城,加大老龄化倒置现象,D错误,该题选A。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零售业的利润是由付租前的利润和地租高低决定的,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后得到的净利润;图示五地中N、M、O三地利润较高,P地利润为零,P利润最低,为零售业距市中心最远处;Q处无利润,Q处没有零售业,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O处地租较N处高,可能是O处交通通达度高,B正确;工业区的一般在市郊,地租低,排除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多在市中心,地租水平较高,排除C;距离市中心远的地方,地租水平低,排除D。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历史文化、宗教等,其中影响功能区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地租水平的高低,即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大小。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
【7题详解】
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大数据的获取,需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数据,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远距离的感知,A、B错误;数字地球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D错误。所以选C。
【9题详解】
春节空城指数较高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流入人口较多,在春节期间,由于外来人口回家乡过春节,环境压力较小,交通拥堵会减缓,B正确,C错误;春节期间人口较少,环境压力较小,A错误;春节空城只是人口返乡过节,人口外流风险较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春节空城越严重,恰恰说明外来人口越多,经济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强。相反,凡是春节拥堵加剧、限号限行不停、商场影院一座难求的城市,人口外流的风流就越大。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可知,I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错误;II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IV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C正确,其它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D均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一般情况考虑地价,从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昼夜差别较大,交通流量大。
【答案】12. A 13. B 14. D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治理。
【12题详解】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所以城市通风廊道要和主导风向一致,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A正确。
【13题详解】
高大建筑高度太高,会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适合布局在通风廊道中,B正确。成片绿地、湖面水域、城市道路比较低,利于通风。所以选B。
【14题详解】
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对北京的影响主要有降低城市的污染物的浓度,减小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D正确.但不能彻底解决“雾霾”,因为要想彻底解决“雾霾”还需要从源头考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地价这个影响小。所以选D。
【答案】15 A 16. B 17. A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远郊区人口由315万增长到870万,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B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为政府政策因素。故选B。
17题详解】
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市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错误。逆城市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了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房价没有最终遏制,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以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
城市病: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综合题
18.【答案】(1)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流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
(3)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
19.【答案】(1)英美:起步早;水平高;1950年后发展缓慢。中国:起步晚;水平低;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2000年后发展速度加快。
(2)合理规划,控制大城市规模;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分担大城市职能;提高城市绿化、水体面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
【分析】本题通过中、美、英三国的城市化进程,考查城市化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美国、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起步早,在1950年时城市化水平已经高达60%以上,因此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在1950年后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阅读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中国城镇化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城镇化率在1850-1970年处在20%以下,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2000年后,城镇化水平增加,发展速度加快。
【小问2详解】
面对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从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合理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其次,要加强新区和卫星城的建设,分散城市职能,防止城市人口、产业过于集中;最后,还应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
20.【答案】(1)①早期气候湿润,山坡降水量能满足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牲畜②尼罗河泛滥,不利于早期发展农业,高低和丘陵利于防洪和排水。
(2)泛滥区每年定期泛滥,淤泥覆盖杂草植被,植被缺失,沉积物疏松肥沃,不需要刀耕火种,便可直接耕作。
(3)①河水泛滥带来大量沉积物,土层深厚②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土壤肥力较高③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土,土质疏松,便于耕作。
(4)①大坝截流,使得下游水资源减少②减少下游定期泛滥,失去肥沃土壤③泛滥减少,加之海水侵蚀三角洲,使灌溉区面积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为背景,涉及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水库建设的利弊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埃及人把农业迁移到河谷地区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的,因此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埃及地区降水相对充足,山坡降水量能满足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牲畜需求;且几千年来尼罗河流域每年有定期定量的泛滥,上游河谷两旁的高地和丘陵地区耕作可以减少洪水泛滥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排水。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为在沉积物上直接耕作提供了优势条件;且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该地沉积物没有其它植被覆盖,便于直接种植耕作。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尼罗河水泛滥,带来大量的沉积物,为该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且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当中富含有机质,土壤肥力较高;此外由于埃及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土,土质疏松,便于耕作。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由于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得尼罗河下游水资源减少;且水库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阿斯旺大坝减少了尼罗河下游地区洪水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失去了肥沃的土壤;由于泥沙在水库淤积,尼罗河三角洲开始逐渐被海水侵蚀,使灌溉区面积减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