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9 20: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文教材封面的“语文”二字中,看出写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叶圣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了解他的美好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
2
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人物生平,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领会他的语文主张。
学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行文平易朴素、内涵深厚的特点。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 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张中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 —1988.2.16)
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一生长达七十六年的时间直接从事、热情关注着语文教育,并且编撰过浩繁的语文教材,发表和出版了相当完整系统的语文教育论著 。
字词学习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xiū rùn
shēnɡ shū
shānɡ zhuó
kěn qiè
pì rú
ménɡ lónɡ
léi zhuì
biè niǔ
tuō tà
tuǒ tiē
huì rén bù juàn
bù chǐ xià wèn
diān pèi liú lí
yǐ shēn zuò zé
词语集注
繁碎:繁密细碎。
商酌:商量斟酌。
妥帖:妥当合适。
譬如:比如。
朦胧:指月光不明或不清楚、模糊。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整体感知
1.作者重点刻画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2.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分别从哪些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品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待人厚
(2)律己严
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
写话重风格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整体感知
3.思考: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的句子,说说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人物形象
做人立德、修身正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待人宽厚,律己严格;谨言真诚,诚恳谦逊;热爱语文,认真至极;追求妥帖完美,社会责任感强。
精读细研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第一段)
“双层的悲哀”有什么含义?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双层的悲哀,一是老年人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精读细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
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让人看不明白,后者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精读细研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照样”有什么含义?
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待修润文章,采取谦虚而恳切的态度,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精读细研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插叙。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认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精读细研
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精读细研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同时点明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结构上,总结全文。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本文记述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作用?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写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主张,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许多中肯的见解,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一致的看法。这些言论体现出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