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1.积累重点词语,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点)
4.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彭荆风(1929—2018), 江西萍乡人,作家。他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生活了几十年,其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作品有《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鹿衔草》《绿月亮》《红指甲》等。其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作者简介
【彭荆风】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
寨( ) 撵( )扛( )驿路( )
迷茫( )陡峭( ) 露宿( )
竹篾( )简陋( ) 悠闲 ( )
修葺( )晶莹( ) 折损( )
zhài
学习字词
niǎn
kánɡ
yì lù
mí mánɡ
dǒu qiào
lù sù
zhú miè
jiǎn lòu
yōu xián
xiū qì
jīnɡ yínɡ
zhé sǔn
理解词义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撵:驱逐;赶。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跟“暮气”相对)。
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整体探究
梨花
解放军战士
这些人在什么时间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略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5分钟)
时间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新月升起,
第二天早上
晚饭后,
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早上
十多年前
十多年前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夕阳西下,“我”和老余行走在深山里,在淡淡的月光下,
我们发现了竹蔑泥墙的小茅屋,终于,得到了食宿帮助。在小茅屋里,我们遇到了一位专门前来送粮食的瑶族老人,得知他在打猎迷路时得到小茅屋的照料很是感激,于是前来道谢。这天夜里,我们便在小茅屋中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第二天早上,我们一起修茸了小茅屋。正当劳动时,在梨树丛中遇到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得知原来是十多年前解放军叔叔学雷锋为了方便路人建造小茅屋,姐姐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一如既往地照料着小茅屋。
课文顺序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哀牢山密林,学习雷锋给路人建造了避风雨的小茅屋,于是小茅屋就诞生了。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深受解放军叔叔的精神感动,此后,也参与照料小茅屋。后来,梨花姑娘出嫁后,梨花妹妹依然悉心呵护着小茅屋。有一次,瑶族老人在打猎迷路时,在小茅屋这度过了一个夜晚, 于是专门前来送粮食感谢小茅屋的主人们,恰巧遇到了在小茅屋歇脚的彭荆风作家和老余,大家相聊甚欢,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第二天早上,他们为小茅屋添砖加瓦,给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转眼间,小茅屋又焕然一新了!
时间顺序
本文的构思巧妙在哪里?
本文叙述了“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为不知在哪里投宿而着急,却在淡淡的月光中发现了无人居住但柴米齐备的小茅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了全文。得到帮忙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第一个悬念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却又引出第二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瑶族老人打听到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这一番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然而当哈尼小姑娘在梨树林中出现,瑶族老人上前行大礼时,表示感激时,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作用: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那这间小茅屋是什么样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谈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作用:
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1、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山的高、大、多,暗示翻山的困难,衬托“我们”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精读细研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升华文章主题。
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标题,有何妙处?
标题:“驿路”既是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梨花”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好处:“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
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顺叙
按照课文中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于小屋时的见闻。其中 “我”和老余找到小茅屋,遇到瑶族老人;“我”、老余还有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时遇到一群哈尼小姑娘。这两部分是顺叙。
插叙
瑶族老人回忆了他在山中迷路遇见小茅屋的过程,以及他打听到的关于茅屋的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的传闻;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茅屋的来历和茅屋主人之谜。这两部分是插叙。
文中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第22自然段的插叙
第33自然段的插叙
借老人的讲述交代了“屋主人”。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实,突出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照应了前文设置的悬念。由后文可知,小茅屋的主人并非梨花,第二次误会产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哈尼族姑娘乐于助人的形象、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