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携带(xié) 峥嵘(zhēng) 看护(kān) 挥斥方 遒(qiú)
B. 上 阕(jué) 阻 遏(è) 镌刻(juān) 百 舸争流(gě)
C. 惆 怅(chàng) 寥 廓(guò) 潜力(qián) 慷 慨激昂(kǎi)
D. 百 侣(lǔ) 橘子洲(jú) 逶迤(wēi) 沁园春(qìn)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沁园春 层林尽染 风华正茂 B. 橘子州 挥斥方遒 王侯将相
C. 怅寥廓 漫江璧透 峥嵘岁月 D. 竟自由 视若粪土 怒不可遏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 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诗人毛泽东》一书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使读者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艺术。
B. 据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报道表示,他“从未向中俄政府提供情报”,中俄“也没有从其笔记本电脑里提取信息”。
C.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出现,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D.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老人,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他用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用感人的行动,弘扬着中国力量。
5.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少年毛泽东他们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B. 秋天,面对大好河山,毛泽东仰望万里无云的天空,看见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看见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C. 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以设问句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
D. 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惆怅的,这与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是一致的。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D.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8.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 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一词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词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 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 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D. 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10. 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C. 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上阕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和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
D. 全词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
11. 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四、语言表达
12.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为开头,概括物种大灭绝原因新解。不超过40个字。
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距今4亿多年的奥陶纪——志留纪,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造成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而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化石有了新的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而这些畸形浮游生物所在化石的金属含量明显偏高。他们认为,造成化石与其当时所处海水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证据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仔细揣摩《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和情感,展开想象,把“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几句扩写为一个写景抒情片段,120个字左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和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做好积累工作,并注意区分方案和普通话的读音。此题涉及《沁园春 长沙》的字词读音,考生可综合比对各个选项,用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解答】
A.读音全对。
B.“上阕”应读què。
C.“寥廓”应读kuò。
D.“百侣”应读lǚ。
故选A。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解答】
B项,“州”应为“洲”。
C项,“璧”应为“碧”。
D项,“竟”应为“竞”。
故选A。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体裁的能力。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解答本题,一定要广泛阅读,做好积累。
【解答】
D.“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错,应同样视为现代诗歌。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解答】
B项,句式杂糅。“据……报道”和“斯诺登通过……表示”两种句式杂糅,删去“据”和“报道”。故B错误。
C项,语序不当。将“出现”和“发展”位置调换。故C错误。
D项,搭配不当。将“弘扬”改为“凝聚”。故D错误。
A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解答】
D.“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惆怅的”“情调是一致的”等均错误,曲解诗意。此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与“悲秋”情调不同。故D错误。
ABC均正确。
故选D。
6~8.【答案】D、D、【参考答案】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非观,不因袭旧说。②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③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故不能说明毛泽东“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该句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该句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
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别友》,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可知,在评价古代帝王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是非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古代帝王一个公正的评价。
其次,依据原文“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可知,我们评价古代帝王要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分析,不能够因袭旧说,人云亦云。
最后,依据原文“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等内容可知,毛泽东不管是评价秦始皇,还是评价刘彻,都能够辩证地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古代帝王要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够一概否定,也不能一味地赞同,要辩证地进行评价。
9~11.【答案】A、C、【参考答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击”字有撞击、搏击的意思,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字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就像在天空中飞翔--样,表现了鱼游水中的那种轻快自在。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
A.“由虚到实”错误,根据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实到虚,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故选A。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行文结构的能力。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根据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看”字总领上阕;下阕由“忆”引出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搏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
“鱼翔浅底”,鱼在清澈的水里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写出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12.【答案】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海洋浮游生物所处环境金属元素富集使其金属中毒。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明确,题干要求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为开头,写出来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判断句。答案可从“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金属元素富集”这一句中提取信息。注意不超过40字。
13.【答案】远望群山上那高高低低的层层枫树林,它们经过秋风的吹拂和严霜的侵蚀,已经变成红色,似无尽的丹砂在缓缓流动,又似一团团炽烈的火焰在熊熊燃烧。近看那湘江,一片碧绿,清澈见底,秋水与长天浑然一色。无数船只在湘江上南来北往,竞相行驶,好一幅美丽壮观的湘江扬帆图!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先要仔细推敲句意,理解内容,再利用扩展的基本方法进行写景抒情式扩展,最后要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所有要求。《沁园春长沙》意境开阔,情感豪迈昂扬。抓住其中的意象,如万山、层林、江、百舸等,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扩写时莫忘抒情。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