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倶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都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6.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结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1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历史悠久、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学的深厚民族文化内蕴,远非主观的、简单的比较和一般的即可探寻完结。越是站在当代文化的制高点上鸟瞰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学,我们就越会发现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沉与厚重。
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它以语言为表现自己的载体,甚至其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高度俯视中国文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它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绵长悠远的中华民族史。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体悟评估凝结
B.体会评估凝缩
C.体会评论凝结
D.体悟评论凝缩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可以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B.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C.它可以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D.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B.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C.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D.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体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五、语言表达
1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除了熟记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外,还要结合该词所在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做出判断和解释。本题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故选C。
3.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代“治天下”。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A.保:使……安定,动词使动用法。
B.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
C.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
D.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选C。
6.B 7.C 8.B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可知,是“以……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而不是“二者的代表分别是……”,两者表述不同。B错误。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三段“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可知,“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是原因,“《孟子》成‘经’难”是结果。C错误。
故选C。
8.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B项,“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可知,在中国思想界破天荒的是指 “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不是“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没有“经济”。B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9.D 10.D 11.B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D.“然”,通“燃”,燃烧,句意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是”,这;/正确的。
B.“非”,不是;/无。
C.“于”,到;/向。
D.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段内容的能力。
B.“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错误,原文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知“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故选B。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2.C 13.A 14.D 15.(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错误解释有:
②贵:动词,看重。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难得的财物。
④内:通“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关系。
排除②④。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
“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从事”,行事;“几成”,几近成功;“慎”,谨慎;“败事”,失败的事。
(2)得分点:“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人们在做事时,总是在成功的时候失败。因此若能自始至终谨慎小心,则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来教,(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庄子《五石之瓠》
16.A 17.B 18.A
【解析】16.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体悟:体会、领悟。体会:①体验领会。②体验领会到的东西。句中针对的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内蕴的“探寻”方法,“体悟”比“体会”内容更丰富,
评估:评价,估计。评论:批评,议论。句中所说的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内蕴的“探寻”方法,“评估”比“评论”更符合“探寻”的要求。
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其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等凝成新的东西。凝缩:凝聚,紧缩。根据语境,载体本身也是文化聚合变化成的新东西,应用“凝结”。
故选A。
17.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的句子是“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的主语应当是“读者”,是“我们”,从主语与上文一致的角度,排除A、C两项。根据下文“文学……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可知,“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应在后,排除D项。
故选B。
18.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仅是”应放在“文学”之前;二是搭配不当,“表达”可改为“体现”“展现”。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A。
19.关键信息:①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②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概括为: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
“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概括为: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
“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概括为: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
“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概括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最后加以整理归纳,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