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下)4月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含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下)4月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含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2. 第一张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第二张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A. 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B. 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 浪漫主义风格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D. 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特色文化
3. 如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这些考证(  )
章太炎 “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 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 “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 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A. 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 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 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 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4. 元初大儒许衡指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元史 许衡传》载:“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  )
A.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B.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
C. 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 D. 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
5. 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 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 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 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 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6. 马丁 路德认为:“基督教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教皇仅仅是罗马的主教和牧师。”加尔文也说:“我们所谓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旨意,也就是上帝自己决定了世界上每个人的成就。”两人的主张旨在(  )
A. 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将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C. 提倡追求现实社会中的幸福 D. 以上帝的权威否定教皇的权威
7. 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
A. 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B. 中日两国审美互鉴频繁
C. 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 D. 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8. 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
A. 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 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
C. 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 D. 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9. 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对封建传统势力来说是异端的思想,他们提出了带有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的观点,其中不属于他们思想的是(  )
A.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B.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C. 对未来的民主社会构划蓝图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0.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
A. 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C. 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11. 13世纪布汶之战后签订的《莫伦条约》定义了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的封建关系。条约除规定佛兰德尔伯爵的若干经济义务外,还规定如果伯爵违背条约,伯爵的封臣当站在法国国王一边,征讨伯爵。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 王权的逐渐强化 B. 罗马教会势力增长 C. 市民阶层的壮大 D. 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12. 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战争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 利用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B. 道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C. 国家治理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D. 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13. 《拉丁美洲史稿》一书中写道:“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对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 旨在强调亚欧文明的先进性 B. 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 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 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14. 《明史 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
A. 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 B. 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 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 D. 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
15.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古代印度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这说明(  )
①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②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③地理环境决定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
④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两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 华夏族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B. 奠定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C. 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思维 D. 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都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如图是玛雅人的宗教礼仪用品--玉米神陶香炉。玉米是印第安人最宝贵的作物,为避免它受到伤害,人们创造了玉米神专门保佑玉米生长。如图玉米神陶香炉用于与玉米和繁衍有关的重大典礼仪式,上面塑造的玉米神手持鲜花从天而降,带来丰收的希望。在玛雅文化中,玉米神的法力非常大,他同植物和山神关系紧密,他的后裔则被看作是夕阳、雨、闪电和蜜蜂的象征。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 从材料一的文字和图片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3) 根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玛雅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想一想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21年至1922年,在美国的倡议下,英、日、法、意等国齐聚华盛顿,就巴黎和会未 曾 涉及的海军问题进行谈判。美国海军部提出了美英海军实力对等的原则,五国就海军问题边成 一致。1921年2月,五国共同签署了《五国海军公约》,作出了英美两国主力舰总吨位超过52.5万吨等规定。在追求美英海军实力对等的同时,美国海权主义者认为必须要有够的武装力量以威慑日本,在谈判中坚持要求两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10:6,认为美国海实力必须超过日本的40%。美国还力争将“门户开放”原则制度化和国际化,并成功瓦解英目同盟,遏制了日本的发展,解除了英日两国联手在两洋扩张对美国造成的威胁。
——摘编自刘自强等《冲突与协调:美国海权崛起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谋求海权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谋求海权的主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千多年前,玛雅人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当西方殖民者到访时,却仅剩残垣断壁,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引发了学者的一系列思考。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又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它们均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明显差异,即地理环境更为恶劣,故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虽然印第安人在物质生产方面相对落后。在社会形态进化方面极其缓慢,但是他们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Hodell等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 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探究历史上一个古代文明的衰亡,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产物;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中,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知,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了艺术创新,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三教合一,排除B项;“浪漫主义风格在艺术领域的体现”不能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汉代画像石和唐代莫高窟中的画像不属于宫廷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四个人的说法可以看出是对中国古代“儒”这个称呼来源的具体解释,而且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都引用了古代的史料,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B正确;
ACD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充分,排除。
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许衡作为元初理学家,将“君臣父子”与“盐米细事”相统一,促使儒家义理“合宜”而“日用常行”,扩大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A项正确;
许衡侧重对儒家义理的传播,并非强调学术的实用功能,排除B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排除C项;
儒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消除”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欧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权,教会掌握教权,这是一种二元政治格局,C项正确;
政教合一趋势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
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分权制衡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均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领袖,根据材料“基督教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上帝自己决定了世界上每个人的成就”可知二者都在强调的上帝的权威,主要是为了否定教会的权威,促进思想解放,D正确;
宗教改革并未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A排除;
宗教改革并未否定宗教神学,B排除;
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要求,排除。 故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日本民族文化,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交流频繁的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中日邦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地道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可得出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C项正确。中国社会并没有转型,排除A项;文化交流不是淡化民族意识的手段,排除B项;当时欧洲还没有进行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对封建传统势力来说是异端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仍然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没有对未来的民主社会构划蓝图,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
黄宗羲的“工商皆本”,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在贵族和祭司阶层被消灭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失去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说明文明的传承应该有更多的阶层参与,D项正确。葡萄牙是消灭了美洲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贵族和祭司阶层,阻断了其文明的传承,而非对其文明本身进行破坏,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述及文明内部的传承,不涉及对外交流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美洲文明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莫伦条约》规定“如果伯爵违背条约,伯爵的封臣当站在法国国王一边,征讨伯爵”,可得出王权的逐渐强化,A项正确;
材料是关于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的封建关系,与罗马教会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与民众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印加帝国治理和建设发展的信息,反映了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高,D项正确;
浮动园地是美洲阿兹特克文明,排除A项;
材料无法反映出道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反映不出国家治理能力领先世界水平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D.从题干信息看,古代印第安人之所以落后于亚欧大陆的较发达区域,主要是因为它和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流,这一论述反映了文化交流借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故D项正确。
A.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题干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项排除。
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乌头绰楔……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上报地区内的节烈妇女的事迹,特别的赐给立祠庙祭祀,次等的亦树立牌坊表彰,这种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反映了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妇女贞节观念的颂扬,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只强调了妇女贞节观念,并没有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的趋势,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材料中强调了政府对于节烈妇女树立牌坊建筑,不能体现出社会教化的强制化,排除D项。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材料“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说明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故①②④,正确;
③错在“决定”,排除,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C。
17.(1)玉米在玛雅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玛雅人重视宗教活动;玛雅人具有很高的陶器制作水平;玛雅人具有很强的审美观念。
(2)成就:发明表意文字;研究天体的运动,积累了非常广泛的天文学知识;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3)地位: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古代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
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或答: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是在交流中发展的)
18.【答案】(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清流畅,做到图文配合。
19.【答案】【小题1】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巴黎和会没有满足美国利益;为了称霸全球;为了瓦解英日同盟,谋求亚太地区霸权。
【小题2】主张:针对海军问题谈判;签署《五国海军公约》,作出了英美两国主力舰总吨位超过52.5万吨等规定;签署《四国条约》,瓦解英日同盟。
20.【答案】【小题1】示例一:
判断:必需。理由:玛雅文明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组成部分;古代玛雅文明与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尤其明显。
示例二:
判断:非必需。理由:玛雅文明不等同于古代印第安文明;近代以前,美洲各文明基本上呈孤立、封闭的状态;相关考古资料显示玛雅文明的兴起时间和文明成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小题2】变化:由忽视到重视和肯定。原因: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测年技术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考古成果的印证。
【小题3】原则:历史唯物论原则,人类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古代文明衰亡的根源;全面性原则,广泛搜集古代文明覆盖的各个区域的史料,并对不同类型的史料加以比照;关联性原则,注意古代人类迁徙和文明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影响,关注全球性因素;开放性原则,接受新史料的发现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史料的深度挖掘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