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
新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
生:辛亥革命之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利用史料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既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概括学生回答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要从文化入手。接下来我们结合老师给出的知识卡片来一起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
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史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教材中提炼相关史实)
师:这是新青年的封面,当中隐含了许多信息,哪为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新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传播
师:同学们预习过了,哪些人物进行了思想的传播呢?看看提到的几个人物,能不能将人物与名字对应起来?这当中有你比较熟悉的人物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学生结合教材与文学常识进行回答。(检验预习成果,增强学生对重点人物的识记)
师:我们还了解到了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为什么其会成为主阵地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先进人物的领导)
环节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师:在这样的阵地上,这些先进的中国人都做了什么呢?新文化运动具体有哪些内容,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总结。
生:p57
师:我们来看两则民国时期的旧闻。(学生阅读)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反映出什么现象。
旧闻拾遗一:
《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的登载了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妾,要求女子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旧闻拾遗二:
湖南督军张敬尧带兵打仗,出战时让士兵左手写“得”字右手写“胜”字,向西磕几个头,说是保管得胜。
生:对女子依然压迫,且迷信(进一步提升学生归纳史料的能力)
师:针对这些状况,陈独秀提出了:民主与科学。这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口号。那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也发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猛烈的抨击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为什么这样呢?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在文学上进行革命。
秀才娶妻: 话说有个秀才,一日在村里闲逛,看到有张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去了……可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生:哈哈笑,回答
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阅读教材58页知识扩展。
生:方便思想的传播。
师:那通过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通过老师给出来的材料来分析一下,新文化运动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材料一:“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离婚后张幼仪学习德语,投身金融,成为了中国银行的第一位女总裁。”
材料二:“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读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的问题。 ——毛泽东
材料三:“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生:结合教材总结(强化史料实证的意识)
师:通过材料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那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学会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生:回答
总结环节:
师: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探索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同学们,能不能采用图表法,将所学过的事件展示一下呢?
生:学生自主画图
师:投影展示,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历史时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