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古诗三首》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 设计者
学习任务 收集古代的民风民俗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4、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独立学习、探究新知。分组合作、交流探究。 随堂练习、实践应用。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习活动一:独立学习、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
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还知道了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节日习俗吗 师简单介绍寒食节和中秋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回答眼中的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自由朗读 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不动声色地展开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小组读、指名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懂诗歌,读出节奏。
学习活动二:分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
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合作学习并交流反馈。 师: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师: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和写作背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较为哀怨,读古诗,深体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知诗人、解诗题。 明诗意、绘诗景。 品诗境、悟诗情。 诵古诗、感意境。 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借织布来排遣思念的愁苦,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愁苦到了极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这两首诗的内容与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展现的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画面,内容并不难,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结合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就更好理解了。但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加入了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
学习活动三:随堂练习、实践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解释词语。 春城: 。御柳: 。 五侯: 。中庭: 。 地白: 。秋思: 。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并解释词语。 河汉女: 。 盈盈: 。 脉脉: 。 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对基础字词进行巩固练习。
学习活动四: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
师:出示《生查子·元夕》这首词描写的也是传统节日及习俗,上元节灯火通明,而词人却“泪湿春衫袖”这是为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出示《长歌行》结合本课所学自己说一说诗中所讲的内容,交流分享,明确诗意,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师:搜集其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模式。 上元节,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 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表达明确,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就有所作为。 拓展阅读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元宵节的特点及习俗,同时《生查子·元夕》也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延续了《迢迢牵牛星》的主题,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合作交流,明确诗意,拓展提升了学生们对于诗歌的学习和理解。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寒食 风景 飞花 东风 御柳斜 风俗 日暮 传蜡烛 五侯家 家家禁火 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 叠词 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教后反思 1、从传统习俗导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点。 2、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的任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在结合注释进行理解的同时,还适时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外继续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诗词,从课内拓展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