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三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三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20:0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讲巧练
《三峡》
【要点存盘】
(一)《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对三峡春冬景象进行了概括性描绘。
12.《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3.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郦道元《三峡》中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江水一泻千里之气势的两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郦道元游历三峡,面对茂盛的草木,发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感叹,愉快惬意。
16.郦道元《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三峡特点的两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猿啼”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
18.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绘出春冬之时明净轻快、动静有致的三峡美景。
19.郦道元《三峡》中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0.面对三峡的春冬之景,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语句从色彩、情态方面赞美江水的清澈。。
21.《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一句相照应。
22.《三峡》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精选习题】
一、情景默写
1.(2022·内蒙古赤峰八年级课时练习)理解性默写填空。郦道元《三峡》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山的高峻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中为了渲染深秋三峡的凄冷萧瑟、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引用的渔者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秋·四川绵阳·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名句默写。
(1)《三峡》用“重岩叠嶂,_____”和“自非亭午夜分,_____”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险峻。
(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三峡》中写夏水浩荡,凶险万分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三峡》中总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用奔马、疾风来突出水流速度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⑴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夏水迅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峻的特点。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形容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郦道元《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
(1)《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填空或按要求默写。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选自________,它是有文学价值的______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的句子是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
(5)写山高的句子是( )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
(9)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
(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和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与船夫的悲惨生活。
(3)《三峡》中交代水流湍急、表现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浩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5)《三峡》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默写
10.(2022秋·江苏扬州·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名句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2)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4) __________________,空谷传响,_______________ 。
(5)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 。
(6)《三峡》最后以渔歌作结,表达作者对渔夫艰辛生活的同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直接性默写填空。郦道元《三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
(5)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描写三峡两岸山峰相连,遮天蔽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一个例子说明夏季三峡水流极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三峡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晴初霜旦”之时三峡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用的渔者歌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填空。
(1)《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_________和湖北_________之间。
(2)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3)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曦、襄陵、溯、暮、转、巫峡、猿鸣、裳”的书写。
2.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解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蔽”“曦”“溯”“茂”等字不要写错。
3.(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解析】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御”“疾”“涧”“属”等字词的书写。
4.(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阙,湍。
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良多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嶂”“蔽”“曦”“御”“湍”的写法。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解析】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叠、嶂、蔽、御、素、湍、潭、峻”等字词的书写。
7.郦道元北魏水经注水利学瞿塘峡西陵峡巫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有“郦、瞿塘、叠嶂、蔽日、阙处、沿溯、素湍、倒、啸”等字易写错。
8.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早发白帝城》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要注意有“曦、暮、御风、阙、叠嶂、蔽日、峻茂、襄陵、素湍、飞漱”等字易写错。
9.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内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试题(1)题为直接默写,难度不大;(2)—(6)题为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湍、倒、漱、峻、茂、裳、暮、御、襄、溯、嶂、蔽、曦、”等字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古诗文,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的积累理解分析并筛选,就可以正确地写出答案。
10.重岩叠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沿溯阻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叠嶂、湍、潭、峻、凄、溯。
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沿溯阻绝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本题中“嶂”“蔽”“溯”“峻”“肃”“沾”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12.(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阙、嶂、蔽、曦、御、湍、漱、属引、裳”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13.水经注校证 北魏郦道元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宜昌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章句子的掌握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