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 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 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20:4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
【中考回应】
一、(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 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不知有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 满一年
D.秦民大说 大声说话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二、(2022·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常病①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漠晻②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选自《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病:担心,忧虑。②晻(àn):日光昏暗。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记》。④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⑤汲汲然:急切的样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B.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C.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D.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景明 正是江南好风景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其半居暇日,登临赋咏 安陵君其许募人
D.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8.分析甲乙两文写景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三、(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2)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3)布衣疏食____________ (4)余亦效颦为之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11.《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
12.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
四、(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4)大功既举(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
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15.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17.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
五、(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永祚①迎降,城中无一兵。式耜②端坐府中,家人亦散。部将戚良勋③请式耜上马速走,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俄总督张同敞④至,誓偕死,乃相对饮酒,一老兵侍。召中军徐高⑤付以敕印,属驰送王。是夕,两人秉烛危坐。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
(注)①永祚:即王永祚,晚明时任桂林的官员。②式耜:即瞿式耜(sì),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③戚良勋:瞿式耜的部将。④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⑤徐高:任中军将军。
18.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父命之____________ ②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
③乃相对饮酒____________ ④属驰送王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丈夫之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C.是夕,两人秉烛危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两人日赋诗倡和/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1.按照【甲】文中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请你判断【乙】文中瞿式耜是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模拟预测】
六、(2023·上海静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父子俱清
胡质之子威①,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②。质之为荆州③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④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七裴松之注)
【注释】①威:胡威,魏末西晋时名臣,其父胡质。②志尚:志向,理想。厉操:磨练操守。③为荆州:担任荆州刺史。省,探望。④审:知道。
22.【甲】诗作者是_________(姓名),【乙】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____代文学家,晚号“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
(1)父子俱清( )
(2)临辞( )
25.【丙】文中胡威的“厉操清白”具体表现在一行“___________”和一言“__________”。他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胡质是因为“___________”。
26.以下对三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鬓苍苍”“苍颜白发”都体现了人物的艰辛
B.卖炭翁和滁人都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C.太守与胡质、胡威父子都是关爱百姓的父母官
D.三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
27.【甲】诗借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两位作者身上都具有《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仁人品格;【丙】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仁人品格的内涵,那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七、(2022·辽宁沈阳·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孟子曰:“伯夷①辟纣②,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③归乎来!吾闻西伯④善养老者。’太公⑤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注释】①伯夷:人名,殷商时孤竹君之子。②纣:即商纣王。③盍:何不。④西伯:即周文王。⑤太公:即姜子牙。
2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伯夷辟纣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B.闻文王作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C.天下之父归之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D.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2)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3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诸 侯 有 行 文 王 之 政 者 七 年 之 内 必 为 政 于 天 下 矣
3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1)乙文中叙述伯夷、姜太公“归之”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为政”的关键在于什么?(概括回答)
八、(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责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②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惟其:正因为。③庶几:差不多。
3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guān) B.往之女家(rǔ) C.庶几无愧(shù) D.道病卒(zú)
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必敬必戒 戒:______
(2)与民由之 由:______
(3)吾事毕矣 毕:______
(4)见闻者无不流涕 涕:______
3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35.按照【甲文】孟子的观点,【乙文】文天祥符合大丈夫的标准吗?请说明理由。
九、(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乙】《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①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②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吴融:唐末官员、诗人。②韩偓(wò):唐末官员、诗人,入五代而卒。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4)恐不然也( )
3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动梁间之野马
B.去以六月息者也 皆以尘为“野马”
C.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其视下也 其真无马邪
38.结合【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限两处)
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2)请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9.有同学认为“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山气”就是【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2022·湖南岳阳·统考一模)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4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B.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C.至以荻①画地学书(书写、写字) D.死狱也(监狱)
41.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静以修身 (2)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4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3.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十一、(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①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②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③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①累丸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B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④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⑤》)
【注】①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②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③既:登。④株拘:枯树根。⑤承蜩:粘蝉,把蝉黏住。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____
(3)有道邪 道:__________ (4)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____
4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4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甲】【乙】两文画双横线的A.B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47.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十二、(2022·辽宁葫芦岛·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
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
(选自《资治通鉴》
4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殿下无功(《资治通鉴》)
C.敬德辞曰 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D.并以书招之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49.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建成怒,遂与之绝。
5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秦 王 赐 以 更 生 之 恩 今 又 策 名 藩 邸 唯 当 杀 身 以 为 报。
5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是用怎样的方式提出来的?
(2)【乙】文中尉迟敬德的哪些做法值得称颂,请加以概括。
2
1
参考答案
一【答案】
1.A 2.D 3.(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第二天,秦国人都遵行法令了。 4.没有进入。甲文“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基本特征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而乙文中“太子,君嗣也”,表明秦国的天下不是大家共有的,管理者不是大家选举出来的;“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这也不是“讲信修睦”。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代词,他的;
B.介词,在/介词,比;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D.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大说”即高兴、开心。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行,实行;为,是;公,公共。
(2)明日,第二天;皆,都;趋,遵守。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言之有理即可。
由甲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认为“大同”社会的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十年后,虽然发生的变化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但结合乙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并没有做到“天下为公”,也不是“讲信修睦”,所以秦国没有进入“大同”社会,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举荐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将依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二【答案】
5.C 6.B 7.①(他们)满眼都是悲凄的景象,真是感伤到了极点啊。②(他)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8.①甲文写景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写“古仁人之心”做铺垫(形成对比),抒发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②乙文写景是为张敬夫的感叹抒情做铺垫,答“触景生情”亦可。抒发了贤人志士抱负难以实现惆怅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且为楼观/以表其上”属于状语后置,因此断句为: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名词,阳光/名词,景色;
B.介词,因为;
C.代词,他/表示祈使语气;
D.数词,一/数量词,一片;
故选B。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萧然,悲凄的样子;极,极点。
(2)书,信;属,同“嘱”,嘱咐。
8.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甲文描绘洞庭或风雨或晴朗及产生的情感,是为了表现后文的“览物而悲喜”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也为文末议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做铺垫;
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抒发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乙文结合“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漠晻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可知,张敬夫触景生情,结合“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可知,抒发了贤人志士抱负难以实现惆怅之情。
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常常担心为学校门外被高墙所档,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暗,又都隐约可见在苍茫的水天之外,时出时没。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到这里做太守,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楼吟诗,总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三【答案】
9.消失 哪能 穿布衣,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 仿效、学习、借鉴 10.⑴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⑵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 11.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答成“孤高自赏”,也对)
②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
③“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
④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
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⑥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 12.C
【解析】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3)句意为:穿麻布衣服吃粗粮。布衣:穿麻布衣服;
(4)句意为: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效颦:仿效、学习、借鉴。
1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2)句重点词语:尽,完全;言,写下;癖错,癖好和过程;则,那么;传,流传。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既包含无人陪伴的孤独,也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联系乙文中“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和甲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内容可知,喜欢热闹的作者,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顿生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联系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作者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对比鲜明,抒发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
联系甲文中“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的内容可知,作者与“金陵客”的相见,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体现出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
联系甲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内容可知,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联系甲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暗示作者的“不同常人”,结合乙文“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有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既是“尽力”,便未表现出“贪饮”,作者与“金陵客”的相见,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体现出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由此可知也没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故选C。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
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甲申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逝,象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陶潜、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想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笔(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说一下我的癖好习惯,则是可以记载的。
四【答案】
13. 选拔 缺失疏漏 不同 成功,建立 14.A 15.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6.(1)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荷坚)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或者(荷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 17. 品德忠诚善良 “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简拔,选拔。
(2)句意为: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阙漏,缺失疏漏。
(3)句意为: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异同,不同。
(4)句意为:谢玄大功告成后。举,成功,建立。
14.A.都是副词,曾经;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C.介词,对于\介词,在;
D.代词,他们\助词,的;
故选A。
15.考查断句。
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是即使的意思,句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各得其所;
(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17.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郗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五【答案】
18. 教导、训诲 行冠礼 于是,就 嘱咐 19.B 20.(1)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1.(1)“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式耜誓死不逃不降,体现了甲文中“行天下之大道”,做事合乎道义;
(2)“俄总督张同敞至,誓偕死”“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面对敌兵,坦然赴死,体现了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父亲给予教导。命:教导、训诲;
(2)句意:男子行加冠礼。冠:行冠礼。
(3)句意:两个人就开始相对饮酒。乃:于是,就
(4)句意:嘱托他骑马送到永明王那儿去。属:嘱咐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真正,确实;
B. 举行加冠礼,名词用作动词/帽子,名词;
C. 都译为:这,这个;
D. 都译为:每天;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
(1)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2)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中大丈夫三个标准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甲文中“行天下之大道”,做事合乎道义。根据乙文“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式耜誓死不逃不降,体现了式耜做事合乎道义;再者甲文中“威武不能屈”,是指不能轻易屈服,根据乙文“俄总督张同敞至,誓偕死”“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可知,他在面对敌兵,坦然赴死,不屈服于敌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永祚向大清兵迎降,桂林城中没有一个士兵守护。式耜孤单地端坐在府邸中,他的家人也疏散了。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过了一会儿总督张同敞来了,发誓要和他一同死,两个人开始相对饮酒,一个老兵在一旁侍候他们。式耜召来中军徐高把敕文、官印交给他,嘱托他骑马送到永明王那儿去。这天晚上,他们两人点上蜡烛在室内正襟危坐。黎明时分,大清部队的几个骑兵来了。式耜说“:我们等死已经等很久了。”
六【答案】
22. 白居易 宋 六一居士 23.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24. 全/都 正当/将要 25. 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26.B 27. 深切同情 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廉 内敛/低调/持重
【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关键词解释。
句中“从(跟从)”“乐(快乐)”“而(却)”“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为关键词,要准确翻译。
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要根据语境来作答。
(1)句意是父子都很清廉,俱:都;
(2)句意是正当要辞别时,临:正当,将要。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可知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结合“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他很疑惑家里哪里来的这匹绢,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
据此可概括作答。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
A.结合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苍颜白发”是形容欧阳修自己的,这体现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太守形象,选项“体现了人物的艰辛”说法错误;
C.【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关爱百姓的父母官”并未体现;
D.【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说法错误;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因为他父亲还十分低调、内敛。
参考译文:
【甲】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丙】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正当要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
七【答案】
28.A 29.(1)听说周文王兴起,兴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长者。”
(2)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子辈还会跑到哪儿去呢? 30.诸 侯 有 行 文 王 之 政 者 /七 年 之 内 /必 为 政 于 天 下 矣 31.(1)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2)取信于民。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A.都通“避”,躲避;
B.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劳作;
C.代词,他,指周文王/助词,的;
D.表判断,是/这;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难点词语有:作:兴起;盍:何不;归:归依;养:奉养。
(2)句重难点词语有:归:归依、投奔;焉:哪里;往:到。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这句话的大意是: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德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以道德治理整个天下。故停顿是: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问,注意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的意思是: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长者。据此可知,伯夷、姜太公“归之”的理由是“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2)问,根据甲文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上做到了“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作战。根据乙文的“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可知,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德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以道德治理整个天下。这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故两文都强调了“为政”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
孟子说:“伯夷躲避殷纣,居住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兴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长者。’姜太公躲避殷纣,居住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兴奋他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长者。’两位老人,都是天下有声望、有道德的长者,他们去归依文王就是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子辈还会跑到哪儿去呢?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德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以道德治理整个天下。”
八【答案】
32.A 33. 谨慎 遵从 完结;完成 眼泪 34.(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35.符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标准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32.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A.“丈夫之冠也”的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冠:guàn,动词,戴帽子。不是名词“guān”;
故选A。
3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必敬必戒”的句意是: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2)“与民由之”的句意是: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3)“吾事毕矣”的句意是: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毕:完结,完成。
(4)“见闻者无不流涕”的句意是: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涕:眼泪。
3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把)、顺(顺从)、为正(作为正理)、道(规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过市(经过集市)、意气(神态气色)、自若(自然的样子)、堵(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天祥的行为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间的关系。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文天祥被俘后,他“绝笔《自赞》”“过市,意气扬扬自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的行为看,面对死亡,面对元军威逼利诱,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是符合孟子“大丈夫”标准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自赞》,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九【答案】
36.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盘旋飞翔 恐怕 37.C 38.(1)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9.[示例一]同意。“山气”指山中的云气,如果云气翻滚如野马奔腾,就是【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
[示例二]不同意。“野马”指的是山野中奔腾如野马的雾气,而不是指傍晚时分山中静止不动的云气。
【解析】3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怒而飞”的句意是: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的句意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句意是: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
(4)“恐不然也”的句意是:恐怕不是这样。恐:恐怕。
37.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B.以:介词,凭借/介词,把;
C.为:动词,是/动词,是;
D.其:代词,代大鹏/语气助词,加强反诘语气;
故选C。
38.(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的意思是:又像水波,佛书上称酷热时的阳焰如野马,就是这种东西。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苍苍(湛蓝色)、其(表示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其(表示选择)、极(穷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9.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开放性试题。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中的“山气”指山中的云气雾气。若这云气表现的是翻腾的景象,那么就与【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是一样的。如果山野中的“云气”是静止不动的话,那么,就与【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不一样。据此理解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庄子》书中说到野马也,尘埃也,指的是两种东西。前人即有以为野马就是尘埃的,如吴融说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也说窗里日光飞野马,都以尘埃为野马,恐怕不是这样。野马其实就是田野间的浮气。这种浮气远望如群马,又像水波,佛书上称酷热时的阳焰如野马,就是这种东西。
十【答案】
40.D 41.(1)静/以修身
(2)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42.如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如果不是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3.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这是个死刑案啊。狱:诉讼案件;
故选D。
4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1)句意: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引出目的“修身”,应在“以”前断一处;
故断为:静/以修身。
(2)句意: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本句应在主语后断一处;“文章”为主语;
故断为: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4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致,达到。
4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学习应达到“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内心宁静专一,一心一意地去学习;还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作为学习路上的指引;
乙文首段“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写欧阳修家境贫寒,用芦管当笔在地上写字,后来得到韩愈的遗稿苦心孤诣地探索,废寝忘食;启发我们学习要刻苦,勤奋,同时要懂得珍惜时间来学习。
【甲】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十一【答案】
44. 味美 同“敩”,教导 办法,窍门 看(或:回头看) 45.(1)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46.A句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作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B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形象地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形态。 47.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
【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
(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
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自反,反省自己;然后,这样以后;强,勉励。
(2)虽,即使;唯,只;翼,翅膀。
46.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这个句子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显得生动形象。
47.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十二【答案】
48.A 49.(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建成(听后)非常生气,于是和他断绝往来。 50.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 51.(1)舍生取义;比喻(或类比)的方式提出。
(2)不贪图金钱(无功不受 );不私交殿下(不事二主);愿以死效忠秦王(知恩图报)。
【解析】48.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是:均为代词,这,这些;
B.于:介词,比/介词,对于;
C.辞:动词,推脱/动词,告辞;
D.书:名词,书信/名词,书籍;
故选A。
4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亦,也;欲,喜爱;甚,胜于;于,比;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怒,非常生气;遂,于是;与,和;绝,断绝往来。
50.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秦王对我有重生之恩,现在又成为秦王的属下,唯有一死才可以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是过去和现在两层意思,中间应断开;“唯当杀身以为报”是敬德对秦王恩情的报答之意,应断开;据此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
5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内容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可知秦王对尉迟敬德有重生之恩,现在尉迟敬德又成为秦王的属下,唯有一死才可以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概括为:感激秦王再生之恩、知遇之恩;
根据“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可知他自认为没有为殿下立过什么功劳,不敢谬当厚赐。概括为:无功不受禄;
根据“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可知他认为如果暗地里与殿下交往,就成了怀有二心的臣子,概括为:不事二主;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李建成、李元吉觉得秦王府中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将士,想要收买他们为己所用,于是暗地里把一车金银宝器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且写信道:“我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顾念,建立我们之间诚恳的友谊。”尉迟敬德辞谢道:“敬德身份卑微,且因为隋末乱世,一直沦落于叛逆的境地,实在罪不容诛。秦王对我有重生之恩,现在又成为秦王的属下,唯有一死才可以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敬德没有为殿下立过什么功劳,不敢谬当厚赐。如果暗地里与殿下交往,就成了怀有二心的臣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将‘忠心’二字抛到脑后,这样的人对于殿下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李建成发怒,不再和他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