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20: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2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中考回应】
一、(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文本二:
姑臧长孔奋为武都郡丞。姑臧在河西最为富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检操,前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以为身处脂膏不能自润。及从融入朝,诸守、令财货连毂注,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帝以是赏之。
戊子,帝诏曰:“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时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进宝剑,价直百金。诏以剑赐骑士,马驾鼓车。上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尝出猎,策马夜还;上东门候郅恽拒关不开。上令从者见面于门间。恽曰:“火明辽远。”遂不受诏。上乃回,从东中门入。明日,恽上书谏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民惟正之供。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书奏,赐恽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注]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此处代指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B.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C.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D.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帝以是赏之
B.持满 手不持珠玉
C.请以军礼见 诏以剑赐骑士
D.天子为动 为众人所笑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慰问畅通无阻、而到细柳军却没能顺利进人,通过对比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B.文本二中天下未定时,前居县者数月内就积累丰厚财富,孔奋在职四年无资财,通过对比显示出孔奋重视操守。
C.文本一和文本二讲述守门官不放行帝王车队的故事,是为了刻画军门都尉和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
D.文本一汉文帝最终“改容式车”,文本二光武帝“赐恽布百匹”,分别表现了两位帝王对周亚夫和郅恽言行的肯定。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2)尝出猎,策马夜还。
5.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光武中兴”。从文本二中能看出光武帝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二、(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②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③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③优游:悠闲自得。④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6.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伛偻提携( ) (2)太守之乐其乐也( )
(3)或醉且劳矣( ) (4)而名之以见其实( )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8.甲乙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欧阳修的“乐”,甲文表现了他的“与民同乐”,乙问中曾巩用哪些句子表现了欧阳修真正的“乐”?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9.甲乙两个文段中,欧阳修心怀百姓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请你联系身边实际,说说当前国家在关注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变化。
三、(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四、(2022·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午: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未:下午一点到三点。申:下午三点到五点。②夕春:夕阳。
14.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丝非竹 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不知人之乐 学而不思则罔
C.皆在朝日始出 皆指目陈胜 D.月景尤为清绝 哀转久绝
15.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安可为俗士道哉?
16.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与“伛偻提携”都指代老人和孩子。
B.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心旷神怡”都出自《醉翁亭记》。
C.【乙】文“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既写出了杭人游湖的时间,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湖景的描写。
D.【甲】【乙】两文都是游记散文,所选片段都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7.【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乐”,结合选文简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五、(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______
(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谓:______
19.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20.【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21.【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模拟预测】
六、(2022·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
【乙】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选自《资治通鉴》)
2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B.肉食者谋之 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C.太祖谓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D.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2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2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我 以 四 海 之 富 宫 殿 悉 以 金 银 为 饬 力 亦 可 办。
25.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2)【甲】【乙】两文中鲁庄公与宋太祖在治国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七、(2022·江苏镇江·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②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③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④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偏安:封建王朝苟安于一方。②惟:助词,无实义。③并日:两天合并为一天。④顾:只是。⑤“今贼”两句:指建兴六年,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以及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躬耕于南阳( )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固知臣伐贼( ) (4)今贼适疲于西( )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28.【甲】【乙】文段都在向皇帝强调要北伐,其共同理由是什么?
29.诸葛亮忠于君主,勤勉国事,【甲】文段表现在____________,【乙】文段表现在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八、(2022·辽宁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了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春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各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罪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天保①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②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③其贷粟。纳纪④谓琼曰:“虽矜饥馁⑤,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⑥检皆免,入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节选白《北齐书苏琼传》,有删改)
注:①[天保]北齐文宜帝年号。②[贷]借。③[推]审查。④[纲纪]人名,郡中的小官。⑤[虽矜饥馁]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⑥[使]使臣。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 (2)遂上表陈状________________
3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3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 身 获 罪 且 活 千 室 何 所 怨 乎
3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扩达胸襟和伟大抱负。
B.甲文中“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作”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甲文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暗一晴,表明了作者的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
D.乙文写苏琼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尽力申诉不合理的制度、想方设法让淮河两岸货物流通。体现苏琼关心百姓疾苦,敢于儿请命,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34.(甲)(乙)两文体现了共同的家围情怀,请说说这是怎样一种家国情怀。(请用甲文原话回答)
九、(2022·江苏宿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④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节选自柳宗元《哀溺文序》)
【注释】①氓:古代指百姓。②绝:横渡。③不能寻常:不能游得像平常那样(远)。④货:钱。
3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3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3)咸善游______ (4)身且死______
3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各批评或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十、(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3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fán)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C.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D.才美不外见(jiàn)
4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 (2)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 (4)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
4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2.两篇文章都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分别概括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志”。
十一、(2022·山东德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钱金玉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①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柬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径之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②。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已。
【注】①衅(xìn):此指战祸。②勖(xù):勉励。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弗得则死( )
(3)钱金玉官松江千总( )
(4)及东炮台陷( )
4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勿为吾母虑也 故不为苟得也
B.与部卒同饮食卧起 呼尔而与之
C.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万钟于我何加焉
D.犹大呼“贼奴误国”不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
4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鱼,我所欲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当余之从师也
C.环滁皆山也 D.南冥者,天池也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47.乙文能否作为甲文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十二、(2022·辽宁沈阳·统考二模)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彼众我寡,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②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大臣。后文雍季也是晋国的大臣。②战陈:借指作战。
4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于咎犯曰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仁义之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C.于是不听雍季之计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咎犯之言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4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2)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5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51.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段都运用了______的写法,体现了不同的人对于“义”在不同境况下的选择。晋文公在抉择时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位______的君主。
(2)【甲】文中孟子以“_____,_____”表明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乙】文中雍季的话被称赞为“_____”。
12
1
参考答案
一【答案】
1.B 2.D 3.C 4.(1)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2)有一次外出打猎,车驾夜里返回。 5.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勤俭节约,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各郡、封国进贡山珍海味,太官不能再接受。远方进献祭祀宗庙食物,则依照旧例。“郡国献异味”,各郡、封国进贡珍异食品,是客观事实;“其令太官勿复受”是措施,不再接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是特殊方面,进献的祭品;“自如旧制”也是措施,按以前的旧的制度实行。因此可断为: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之:动词,到、往/代词,他;
B.持:动词,拉弓/动词,拿;
C.以:介词,用/介词,把;
D.为:介词,被/介词,被;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本一讲述守门官不放行帝王车队的故事,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形象。本项中“刻画军门都尉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说法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天子:皇帝;乃:就;按辔:控制住车马;徐:慢慢地;
(2)尝:曾经;策:驱赶;还:回来。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帝以是赏之”,可知光武帝能奖赏正直廉洁的官员,树立榜样;根据“郡国献异味,其令太官勿复受”“上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可知光武帝勤俭节约,不事奢靡;根据“上乃回,从东中门入”“恽上书谏曰”,可知光武帝尊重下属,从谏如流;根据“书奏,赐恽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可知光武帝赏罚分明,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军中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成后离开。
文本二
姑臧县长孔奋当武都郡丞。姑臧县在河西是最富饶的地方,当时全国还未平定,士人多不检点,没有节操,在县长的位置上不满几个月就积累起大量财富。孔奋在职四年,行为清正廉洁,被众人所讥笑,认为他身在油脂之中却不能滋润自己。等到跟随窦融到京都洛阳,各郡守、县令的钱财货物装了一车又一车,布满平川洼泽,唯独孔奋没有财产,只乘一辆车上路。刘秀因此奖赏他。
戊子那天,刘秀下诏:“各郡、封国进贡山珍海味,太官不能再接受。远方进献祭祀宗庙食物,则依照旧例。”当时外国有进献良马的,可日行千里;又有人进献宝剑,价值一百两黄金。刘秀下诏,把宝剑赏赐给骑士,让良马去驾皇家的鼓车。刘秀平素不喜欢听音乐,手不持珍珠宝玉。有一次外出打猎,车驾夜里返回,上东门候汝南人郅恽拒绝开门。刘秀命随从在门缝间和郅恽见面。郅恽说:“灯火太远,看不清是谁。”于是不接受诏命。刘秀只好返回,从东中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规劝说:“从前,周文王不敢沉溺于狩猎,全身心地为万民服务。可是陛下远到山林中打猎,夜以继日,这对社稷和宗庙有什么好处呢?”奏章呈上后,刘秀赏赐郅恽一百匹布,贬逐东中门候当参封县尉。
二【答案】
6. 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以……为乐 有人 取名,命名 7.⑴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⑵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 8.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9.示例: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关注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娱乐场所等等。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2)句意: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3)句意:(他们)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或,有人。(4)句意: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名,取名,命名。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苍,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在;者也句式表判断;(2)隅,角落;岂,难道,哪里。
8.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欧阳修真正的“乐”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9.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结合实际生活,言之成理即可。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集体林泉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医疗、农民粮食补助提高、增加农民投资、着力加强农田水质、农村资源、交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并自己作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向丰乐亭东面走了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中的宾客来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他们)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他们)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并且山泉岩石秀丽,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声音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多留一会儿,忘记了回去。所以根据这个缘故为它取名,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中的句子。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我是能说出的。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
三【答案】
10.D 11.C 12.A 13.D
【解析】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拂:违背/飘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C.将:扶,持/将要;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故选D。
11.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故选C。
1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故选A。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故选D。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
四【答案】
14.D 15.(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哪里可以对一般人说呢? 16.B 17.【甲】文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乙】文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和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解析】14.A.都为名词,都是指“弦乐器”;
B.都表示转折,都译为“但是、却”;
C.都为副词,都译为“都”;
D.副词,极/动词,消失;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从:跟从;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安:表反问,怎么、哪里;俗士:指一般人;道:说;哉:语气词,呢。
16.B.“心旷神怡”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
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可知,表面上太守因出游之乐,宴酣之乐而内心愉悦,实际上太守的快乐是建立在游人之乐的基础上的,展现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根据【乙】文“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知,作者与“俗士”不同,能够领略到“朝日始出,夕春未下”时西湖的美丽景致,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喜爱清新雅致地月景,表现了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甲】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清新雅致到了极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五【答案】
18. 穿着,带着 认为 19.(1)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2)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 20.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语气。因为舟子对于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独去看雪、痴迷于山水的行为是不理解的。 21.(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拥:穿着,带着。
(2)句意为:而我们私下认为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谓:认为。
19.本题考查批注的评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故“景象寒气逼人”的批注是合适。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构成一幅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故“文中有画”的批注是合适。
20.本文考查文意理解。“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故此处的语调是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舟子无法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2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甲文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六【答案】
22.D 23.(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很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去处理。(2)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珍惜福分,怎么可以造这种恶业之端? 24.我 以 四 海 之 富/ 宫 殿 悉 以 金 银 为 饬/ 力 亦 可 办 25.(1)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阐述民心的重要性。(2)鲁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宋太祖克己律己,以身垂范(或力戒奢侈,节俭为本。)
【解析】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参与/副词,间或;
B.代词,代指这件事/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
C.动词,对……说/动词,认为;
D.两个“耳”用在句末,都是句末语气词,可翻译为“罢了”;
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句式以及重点字词的意思:
(1)之:结构助词,的。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按照。情:实情。“必以情”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是“必以情(处之)”。
(2)汝:你。富贵:富贵的家庭。“汝生长富贵”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是“汝生长(于)富贵。当:应当。念:想到,考虑。惜:珍惜。福:福分。岂:怎么。造:成为,形成。此:这种。恶业:坏事。之:结构助词,的。端:开端。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结合语法进行断句,本句的句意是:我凭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以四海之富”是介宾短语成分,其后要停顿;“宫殿悉以金银为饬”是完整的句子,其后要停顿;因此正确的断句应为: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对比阅读。
(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概括时可参考“人物+事件”的模式来分析。
【甲】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根据原文“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这里主要是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战前准备工作,根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这里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可概括为;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阐述民心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根据“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以及和鲁庄公谈及战前准备的时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鲁庄公还是非常注重民心,而且对曹刿的提问一一进行回答,没有盛气凌人,对曹刿提出的建议欣然接受,由此可看出鲁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乙】根据原文“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可知,宋太祖不仅要求自己的亲人奉行节俭,而且从自身做起,不用昂贵的金银装饰宫殿等,可看出宋太祖克己律己,抵制奢侈。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七月秋日,公主曾经穿着贴了绣花、铺了翠鸟羽毛的短袄入宫,太祖对她说:“你应当把这件短袄给我,从今以后不要用这样的装饰。”公主笑着说:“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呢?”太祖说:“不是这样的。王室家穿这样的服饰,宫廷和乡亲们必定会互相效仿,这样京城翠羽的价格就会提高,贫民百姓是追逐利益的,经过反复的贩卖交易,(这样)伤害生灵的事情就会逐渐扩大,实在是从你这里开头的。你生长于富贵之家,应当想到珍惜福分,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呢?”公主感到惭愧并道歉。(还有一次)公主因在皇后近旁陪坐,跟皇后同时说“皇上您做天子很长时间了,难道不可以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了进出吗?”太祖笑着说:“我凭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但是我只是为全天下守护财富罢了!怎么可以胡乱使用呢?古人说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把奉养自己作为愿望,让全天下人如何敬仰呢?(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七【答案】
26. 亲自 拜访 本来 恰好 27.(1)这是臣用来报答先帝忠诚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坐在那里等待灭亡与出兵讨伐贼相比,哪一个(好)? 28.共同理由是: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自己的重任;现在是北伐中原的好机会。(意思对即可) 29. 夙夜忧叹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
(1)句意: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
(2)句意: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
(3)句意: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固,本来。
(4)句意: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适,恰逢,正赶上。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
(1)句重点词:此:这;以:用来;报,报答;而:表并列;忠:忠诚;职分,职责本分;也:语气助词。
(2)句重点词:惟,只是;待,等待;亡,灭亡;熟与:与……相比,谁更;孰,哪个;伐:讨伐;之:代词,指贼。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
结合甲文“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与乙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可知,都提到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自己的重任;结合甲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与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可知,都提到现在正是北伐中原的好机会。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文章内容信息筛选。
两段材料都体现了诸葛亮忠于君主,勤勉国事,需要从文中找既能体现对于君主所托的重视,又能体现为了过家日夜操劳、勤勤恳恳的句子,甲文结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里的“夙夜忧叹”能体现出这一点;
乙文结合“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能体现这一点。
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啊!
八【答案】
30. 日光 于是,就 31.(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 3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33.C 3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2)句意为: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遂:于是,就。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字词有:
(1)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归:归依。
(2)随:跟随;尝:曾经;谒:拜见。
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为: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故断句为: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表明了迁客骚人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而不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故选C。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从【乙】文“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写苏琼关心人民疾苦,将自己借来的粮食分发给饥民;“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写苏琼不怕获罪,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担当;苏琼的所作所为体现了【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做官。”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灾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要审查他借粮的情况。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但恐怕这样做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朝廷下令免于派使检查灾情及借贷之事,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
升任左丞,代理徐州刺史的职务。先前曾有规定,依照淮河禁令不允许商贩渡河贸易。当时淮南发生饥荒,苏琼上奏朝廷,请求让淮南的人到淮北买粮。后来淮北的百姓又受饥荒,他又请求让让他们到淮南买粮,于是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彼此都得到了好处,淮河两岸的水陆物产,竟运到了黄河以北。
九【答案】
35.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36. 踩踏 同“向”从前 都,全 将要 37.(1)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38.甲文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乙文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其一氓”为主语,其后应断一处;“尽力”与“而不能寻常”为转折关系,中间应断一处;
故断为: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2)句意: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从前;
(3)句意:都善于游泳。咸:都,全;
(4)句意:自己将要淹死了。且:将要。
3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万钟:优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2)汝:你;善:擅长;今:今天;何:为什么。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列举了“行道之人”不接受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自己吃食的人,“乞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给自己的食物的人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与后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法,论述了原本有舍生取义之心的人,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本心”,进而引出“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强调做人应该有羞恶之心,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要坚守本心;讽刺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根据乙文“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可知,擅长游泳的人即便是在大家劝说的情况下仍不忍心舍弃身上的钱财,最终溺死;批判了那些视财如命,贪得无厌的人。
【甲】参考译文: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十【答案】
39.D 40. 洗 少 同“饲”,喂 面对 41.(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2.示例:《马说》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批判;《爱莲说》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解析】39.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D.有误,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xiàn;
故选D。
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
②句意: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③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④句意: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
4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
②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4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爱莲说》的第①段,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第②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马说》用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写法,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全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十一【答案】
43. 祸患,灾难 不 做官 等到 44.D 45.B 46.(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就收拾行装动身。 47.可以。乙文的钱金玉性情刚毅,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已;为抗击外来侵略者舍生忘死、英勇献身,恰好证明了甲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为: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弗:不。
(3)句意为:钱金玉担任松江千总。官:做官。
(4)句意为:后来东炮台被攻陷。及:等到。
4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替/动词,做;
B.连词,和/动词,给;
C.介词,在/介词,对于;
D.都是动词,停止;
故选D。
4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判断。
例句:判断句;
A.判断句;
B.无特殊句式;
C.判断句;
D.判断句;
故选B。
4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非独:不仅仅;是:这;丧:丧失。
(2)方:正;省亲:回乡探亲;束装:收拾行装。
4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分析甲文,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论述的观点为:舍生取义。今天的意思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分析链接材料,由“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可知,钱金玉尚在休假期间,听闻国家有难,便主动参战;再由“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和“‘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可知,钱金玉奔赴战争前线,坚守于此,身受重伤仍不愿躲避,最终舍身殉国,这正是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体现。所以,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钱金玉担任松江千总,性格刚烈果敢,崇尚廉洁。道光壬寅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休假探亲,听到消息马上打点行装返回。他的亲戚朋友劝阻他说:“现在军情如此紧急,是福是祸都不知道。你还在休假,上司又没有下公文让你回去,你为什么这样急着去呢?”钱金玉没有听从。(钱金玉)赶到吴淞,镇守西炮台,与部下同吃同睡,奋力抵抗相互勉励。后来东炮台被攻陷,炮弹都集中打向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战斗,浴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也丝毫不后退。保卫他的士兵哭着对他说:“您家有老母需要供养,不能死啊。”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有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赴国难的道理?不要为我的母亲考虑!”不一会,一个炮弹打来,左胸中弹,于是倒下。弥留之际,还大呼“贼奴误国”不止。
十二【答案】
48.B 49.(1)城濮的胜仗,靠的是咎犯的计谋,大王行赏时先赏赐雍季,为什么呢?
(2)由这来看,义是做人的根本。 50.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51. 对比 远见卓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世之利也
【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向/在。
B.都是助词,的。
C.计策/计算。
D.言论/说。
故选B。
4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谋:计谋;何:为何,为什么。
(2)由:从;本:根本。
5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为: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虽然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到最后就会无利可图。
故断句为: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51.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理解。
(1)【甲】【乙】两段文字把不同的人对于“义”在不同境况下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用的是对比的写法;晋文公在抉择时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位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君主。
(2)【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直接表明作者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根据【乙】文中“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可知,雍季的话被称赞为“万世之利也”。
参考译文:
【甲】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晋文公准备和楚军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君子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兵不厌诈。君主您就只管使用欺诈就行了。”文公辞别咎犯,又问雍季。雍季回答说:“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虽然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到最后就会无利可图。君主您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 晋文公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采纳了咎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回来后用行赏有功人员,先奖赏雍季,后奖赏咎犯。(晋文公) 身边的人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咎犯的计谋,大王行赏时先赏赐雍季,为什么呢?”文公说:“咎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
由这来看,义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大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