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课标 中考历史备考 专题复习资料(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新课标 中考历史备考 专题复习资料(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0 12:46:13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屈辱、反抗和探索
热点:2023年是葡萄牙占领澳门 470周年、戊戌变法125周年 、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1、屈辱史:近代列强的侵华史实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通过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反抗史实及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
3、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屈辱史:近代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 要 内 容 影 响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元; 增加了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罪行: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达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影响:第二人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西方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明治维新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
1、主要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威海卫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危害最大。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长江沿岸的内地) 使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对中国掠夺由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
1、原因: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者: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八国联军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经济)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政治)※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国防权) 使清政府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交)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列强在侵略中国方面的主要变化(变化趋势):赔款数额越来越大;
通商口岸由沿海逐步深入内地;
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逐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等。
●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1、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
半封建,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五)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结果:东北三省沦陷。(东三省沦陷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
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日本全面侵华)。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多万人,暴露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国家角度进行祭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近代史上的抗争:
(一)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太平天国运动(抗击洋枪队)(1851-1864)。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1)《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三)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反帝爱国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四) 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1931——1945)
1. 两个阶段的抗战:局部抗战阶段(1931——1937)和全面抗战阶段(1937——1945)
A.局部抗战阶段:(1931——1937)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爱国运动,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4)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全民族抗战阶段(1937——1945):
(1)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分别发表抗战声明,改编中共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全面抗战阶段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党派 地 位或 影 响
淞沪会战 1937.8 国民党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 1937.9 八路军林彪 共产党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 1938.3 李宗仁 国民党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保卫战 1938.6-1938.10 国民党 日军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 1940.8 彭德怀 共产党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 国民党 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此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3)中共敌后抗战措施: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a.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晋察冀、陕甘宁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B.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C.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政治: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a地位: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起主导作用,是主战场;敌后战场从抗战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逐步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直到抗战的胜利。
b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 ( https: / / www. / s wd=%E5%9B%BD%E6%B0%91%E5%85%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正面战场 ( https: / / www. / s wd=%E6%AD%A3%E9%9D%A2%E6%88%98%E5%9C%B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 ( https: / / www. / s wd=%E6%95%8C%E5%90%8E%E6%88%98%E5%9C%B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的开辟与迅速发展;在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5)、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抗战的胜利: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苦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2)胜利原因: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因素。
(3)胜利意义:
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与地位)。
B.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从抗战牺牲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中体会抗战精神内涵:
(1).民族英雄: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淞沪会战中的姚子青;枣宜会战中的国民党上将张自忠;在反“扫荡”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等
(2).抗战精神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
4、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史事,理解其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杨靖宇等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后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②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 1935年底领导学生发动“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④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⑤ 七七事变后,改编中共军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⑥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⑦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战。
⑧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
(五)现代史上的抗争: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根本原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参战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4、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5、英雄人物及主要事迹:
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
6、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7、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仅侵略战争的胜利。
8、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经济科技变革-政治制度变革-思想文化变革)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洋务派主张: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经济领域)
C.建立新式海陆军;
D.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
4、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6、积极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7、局限性(失败原因):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易错点:①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始)是洋务运动。②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二)资产阶级的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变革)
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2)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思想主张: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4)领导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变法开始。1898年12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6)内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8)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1)革命派主张:主张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共和。
(2)革命历程:
A、 准备阶段:组建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革命高潮:武昌起义:1911.10.10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积极性: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最大功绩)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不再能建立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民族革命)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革命成功)
B.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失败)。
C、革命成果:
a、成立中华民国: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说明这一结论):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e.1924年,主导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4)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三)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文化运动(1915-1917):
(1)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3)思想主张(旗帜或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4) 主要内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变革):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地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本专题归纳拓展:
●近代化探索呈现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学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影响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外国的侵略③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是经济根源。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对近代化产生的共同作用: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近代化探索(内容):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国实现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1)第一次巨变: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救国之梦,领导者:孙中山)
(2)第二次巨变: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56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建国之梦,领导者:毛泽东)
(3)第三次巨变:1978 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强国之梦,领导者:邓小平)专题六 科技改变世界
热点: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50周年(197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周年(2003年);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名称 发明时间 意义
造纸术 ①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用麻做的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加快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
指南针 ①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火药 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数学
(1)祖冲之与圆周率: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数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医学
(1)张仲景: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佗:汉代最著名的民间医生,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3)李时珍:明朝卓越医药学家,他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农业手工业工艺
《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书中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学
徐光启:明末农学家,著有《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6、工程建设
(1)都江堰: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
(2)大运河:隋炀帝时修建,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二、中国现代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5)、“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水稻专家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科技强军:略
三、世界科技发展
线索一:三次科技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主要成就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斯蒂芬森设计蒸汽机车、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
新动力、 新能源 动力来源:蒸汽机 新能源:煤 动力来源:发电机和电动机、内燃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
新交通、 通讯工具 蒸汽机车 汽车、飞机、电车、电话、 电报 网络通讯
新兴的部门 机器制造业 石油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工业 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
对中国的影响 (1)消极:政治上,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积极: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 (1)消极: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积极: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上:从学习西方技术转为学习政治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力发展科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代表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
线索二: 科技改变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世界格局 政治:(1)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3)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政治:美国、德国崛起,英法逐渐落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 政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生产 方式 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步普及,使 流水线生产成为可能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 ,并向信 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产业 结构 以棉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城乡结构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入,城市人口、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占比不断减少;
人口增长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妇女地位 妇女逐渐解放,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利,地位逐渐提高
教育 推动教育体系的完善及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民主 进程 (1) 工人运动兴起 , 英国工人 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 (2) 妇女走入工厂, 为其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 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 妇女地位明显提高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有了选举权
1、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为什么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兴利除弊?
原因:(1)积极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等。
(2)消极影响:战争问题:如一战中的毒气弹、二战中的原子弹;环境问题:废气、环境污染等;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等;其他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等。
3、中国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潮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 坚持改革开放 ,加强国际合作 ,引进世界先进科技等专题七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热点】《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戊戌变法125周年;马克思逝世140周年
一、中国古今重大思想解放
(一)古代: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主要观点: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任何事均有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既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言语记录在《论语》中。
(1)大思想家:
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2)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等
3、诸子百家
(1)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还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二)近现代史思想解放运动:
1、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戊戌变法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②维新派主张: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③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辛亥革命
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②革命派主张:主张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③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④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新文化运动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口号:民主和科学
④内容: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文学
⑤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⑥地位(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无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成功实践。
②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
二、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
1、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后扩展到欧洲。
(1)核心思想(思潮):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
(2)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但丁---文艺复兴先驱,代表作:《神曲》;
②达芬奇---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亚---文学巨匠,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4)作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见上)专题三 践行二十大,续写新辉煌
  热点:井冈山会师95周年(1928)、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70周年(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1953年)、改革开放45周年(1978年)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
(1)主要议题: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4)中共一大的内容:a.通过了中共第一个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b.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C.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的含义:①理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目标新:实现共产主义。
③力量新:工人阶级为领导。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的政党。
(7)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
(1)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
(2)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抗战胜利前夕)在延安召开
(1)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作用: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
(1)背景:
a.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b. 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会议内容:
a.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的转折)。
b.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政治路线的转折)。
C.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转折)
(3)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中国道路的选择及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毛泽东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救国之路。
(2)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解决中国问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强中国。
二、五四运动
1、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加紧对中国侵略;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新文化运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激发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9B%BD%E9%9D%92%E5%B9%B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的爱国救国热情,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发展: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各界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3)扩大:6月5日,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主力。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是中华民族独立进程中的里程碑
a.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是思想启蒙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民主、科学及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新知识;
C.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d.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转折”体现在:无产阶级逐渐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取代资产阶级思想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6)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8%B1%E5%9B%BD%E4%B8%BB%E4%B9%89%E7%B2%BE%E7%A5%9E" \t "_blank )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历程 
 (一)大革命时期(1924—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实现,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建立黄埔军校:(图片见教材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发动北伐战争: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主战场:湖南、湖北;
主要战役:长沙、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
4、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民大革命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遭受的第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道路、长征
 1、南昌起义:
(1)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南昌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摇篮(军旗升起的地方)。
※图片:教材《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和《南昌起义(绘画)》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内容: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
(1)爆发: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准备进攻湖南省会长沙。
(2)部队名称:工农革命军
(3)进展:起义受挫。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
(5)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6)意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2)长征路线:1934年10月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 结合教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及红军过雪山、草地、泸定桥的图片。
(3)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如遵义会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结合长征中红军的艰难历程中具体史事)。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1.9---1945.9):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具体表现:
a.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b.中共排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c.1936年,东北各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参加谈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全民族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合作基础:1935年后,日本侵略势力深入华北地区,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社会各界响应;
c.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e.七七事变后,改编中共军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原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f.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中共领导的抗战:
a.平型关大捷(正面战场):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歼灭日军1000多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①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②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③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④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c.百团大战(敌后战场):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6、抗战牺牲的民族英雄代表(中共):
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广大将士;在反“扫荡”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等。
7、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能用史事说明)
a..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如:
b.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如:
c.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如:
8、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意志;伸张正义、维护和平的人类主张等。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49.4):重庆谈判;三大战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在重庆
目的:国民党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共产党方面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 解放战争的进程: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内容: 1947年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意义: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从国民党方面看: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的,政治上不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上空前孤立,军队战斗力低下。
b.从中共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1、1949.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确定、1954年宪法中载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目前,我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
4、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目前,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已成功回归祖国。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革命和建设史实:
  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探索时期的外交、国防、科技成就、模范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意义: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巩固:
A.抗美援朝:1950.06——1953.07;
a. 入朝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总司令;
b.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c.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在新解放区进行;
a.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
d.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a.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成就:一厂(鞍钢)、一机(沈阳)、一汽(长春)、一飞(沈阳)、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c.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7---1978)
1.外交成就:(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53年周恩来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4)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5)中美建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签署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科技成就: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导弹实验成功(两弹:核弹、导弹)
(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3)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我国药学家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78年——至今)
1.十一届三种全会(见本专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2.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在城市,重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对外开放:1980年兴办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已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的“窗口”作用体现在: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习近平。)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三个代表”(2002年十六大)、科学发展观(2012年十八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十九大)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括号内: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间)。
(2)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
(3)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4.国家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实践:1997年7月1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洗刷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90年代外交领域的巨大成就)
五、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一)中共百年奋斗历程:
1、1921---1949年,中共成立后,先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1949—1956年,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7---1978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4、1978-----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名列前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
(二)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1、历史意义:
(1)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3)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4)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5)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中国共产党。
2、历史经验:(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至上;(3)坚持理论创新;(4)坚持独立自主;(5)坚持中国道路;(6)坚持胸怀天下;(7)坚持开拓创新;(8)坚持敢于斗争;(9)坚持统一战线;(10)坚持自我革命。专题四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热点:美国独立战争结束24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55周年;经济大危机结束90周年;罗斯福新政90周年
一.世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君主立宪制的英国(1640—1688年)领导人:克伦威尔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进程(曲折的革命道路):
1640年议会召开揭开革命序幕—1642年内战爆发—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革命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通过
内容:教材P82
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的影响: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为英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与平和的社会环境。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看,一国政治制度的确立要与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相符合;
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来看,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有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
2、美国的独立(1775——1787) 领导人:华盛顿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1)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进程:
①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织大陆军,并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美国诞生。
地位: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消极: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印第安人)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从目的看:北美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进行的;从指导思想看:《独立宣言》体现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点;从结果看:独立战争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民族解放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4)独立战争的意义:
国内: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5)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宪法内容:美国实行联邦共和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依据(或体现)的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影响:a.宪法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它体现的分权制衡原则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d.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性(反民主的体现):
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保留种族歧视的条款,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6)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推动制定了1787宪法,成立联邦政府。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成为后世的道德楷模,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789—1814)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1)革命的背景:
①理论准备: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
②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过程:①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庆日)
②颁布《人权宣言》
内容: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意义:体现了人民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为动员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③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④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⑤处死国王路易十六;⑥雅各宾派专政,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⑦高潮结束: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
(3)法国大革命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4)拿破仑帝国: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及影响:
对内:重视改善财政,发展经济(工商业和农业),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内容: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影响: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对外: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具有革命性: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具有侵略性:对外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二)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1.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3)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美国内战(1861——1865) 领导人:林肯(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内战进程:
导火线: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转折点: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内容见《世界历史》下册教材P12“材料研读”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两个文件颁布的意义:调动了黑人奴隶和农民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3)内战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评价林肯:林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开始
(1)背景:幕府统治危机(内忧) ;西方列强入侵(外患)
(2)前提:倒幕运动使明治天皇掌握了实权
(3)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5)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如甲午中日战争等)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领导力量:日本是依靠中下级武士;中国依靠毫无实权的光绪帝。
改革结果:日本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被封建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二者都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
同:都面临封建统治危机和外敌入侵(内忧外患);都学习西方;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发起。
异:(1)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又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新思想!
(2)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是资产阶级改革
(3)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跨入列强的行列。
(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罗斯福新政 : 1933年
(1)背景:为应付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新政。
(2)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3)目的:摆脱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措施);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推行“以工代赈”;⑤发展社会福利。
(5)影响: 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实质),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欧洲的联合
a.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b.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的援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c.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炭共同体;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组成欧洲联盟。
d.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美国的发展
a原因:二战后:美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90年代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b.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日本的崛起
a.原因:外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美国扶持日本;日本在朝鲜战争中获得了大量军需定单;
内因:日本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b.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借鉴
共同点:①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②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③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合作;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采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美国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拿破仑法典》略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启示或认识: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3)资本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要求;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专题五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热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5周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95周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80周年;欧盟成立30周年
1、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
2、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3.世界现代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1942年1月的26国华盛顿会议、《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
4.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简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崛起冲击了英法等欧洲列强。
(2)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冲突的加剧。
(3)主要原因: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和世界霸权。
2.交战双方: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国:德国)
三国协约:英、法、俄(核心国:英国)
两大集团的性质: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基本进程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2)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年)也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
(3)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
①1917年,美国、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②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与中美俄三国有关,对当今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是中美俄三国)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5.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坦克、潜艇、飞机、毒气弹
(①高科技武器运用于战争,加大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说明科技发展有利也有弊。②一战在客观上推动武器制造的发展)
6.一战的特点:时间长(4年多)、规模大(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30多个国家和约15亿人口世界总人数的一半)、危害重(使用坦克、飞机和潜艇等新式武器加重伤亡,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
7.一战的性质:是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一战的影响:
①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一战后,世界中心开始从欧洲转向美国)
③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一战后,波兰复国、立陶宛、爱沙尼亚、芬兰等国获得民族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9.一战的启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反对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战争爆发;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1945年
1.德意日法西斯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德国: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纳粹德国对外扩张行为: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日本:①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日本侵华史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 二八事变驻兵上海;1935年策动“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制造南京大屠杀等
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战爆发的原因:
(1)历史根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战前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如《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过渡削弱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意大利和日本对战后利益瓜分不满)。
(2)主要原因:1929年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国内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苏等主要大国采取了明哲保身
处处退让的政策,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对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4)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虽然是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3.二战中两大对立的集团:法西斯集团(轴心国)vs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同盟国)。(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4.二战的主要进程
(1)二战爆发: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亚洲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欧洲战场)
(2)初步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场是抵制纳粹德国的主战场);1941年10月,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亚洲战场,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战争形势的扭转:1942年1月召开26国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一方发展。
(5)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
(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败亡。
(7)保证取得最后胜利并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的会议:
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8)加速战争胜利进程的史事:①中国和亚洲国家对日本发起反攻;②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是:原子弹)③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9)二战主战场及其战事的结束:
北非战场:1943年9月,墨索尼里政府跨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场(包括亚洲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14年抗战胜利结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我国把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5.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
(1)召开二十六国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参与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后来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
建立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作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以后,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落实《联合国家宣言》的行动: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召开、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重大事件:德军进攻苏联和珍珠港事件
(2)开罗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
地点:埃及开罗; 参与者: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
主要议题:讨论对日作战和处置战败后的日本等问题
重要文件:《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为中国收回台湾、钓鱼岛等领土提供了法理依据)
(3)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2月。
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①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全部贯彻落实;②雅尔塔会议中,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军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主权收到严重侵犯。)
作用:协调了行动,加快了打败法西斯的步伐。
(4)波茨坦会议
时间:1945年7月。
参会者:美、英、苏三国首脑。
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作用: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步伐
6.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7.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a.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动力;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战争胜利的组织保障;
c.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8.二战的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的野心;
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殖民体系开始构建,一战后殖民体系开始崩溃瓦解,二战后,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所有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瓦解。)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④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等。
9.二战的教训:和平来之不易,战争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10、避免战争的合理化建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与对话的方式解决地区与国家的矛盾冲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11.二战中“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合作”的事例:
① 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② 苏美英三国首脑波茨坦会晤,敦促日本投降。
③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配合苏德第一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④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商议夺取最后的胜利并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⑤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一战后到二战期间损害中国利益的国际会议有:
(1)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这一规定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雅尔塔会议: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口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三)、冷战(1947-1991)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冷战的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② 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直接原因:美国为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推行的
③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
苏联应对措施:
经济上:成立经互会
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这是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最有力的、针锋相对的措施)
2.两极格局形成与结束:
①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二战结束后,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由于美苏冷战,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德国一分为二。)
②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对抗。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建立全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都是两极格局美苏对峙的产物)
结束: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美苏冷战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
美苏冷战的目的: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四)、战争启示
1.忆往昔血泪历史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以上史实对后世的启示: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战争是残酷的,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③战争没有赢家,要通过谈判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
2.看今朝战火纷飞
(1)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从1950年的朝鲜战争开始至今,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以各种名义先后对20多个国家发动过侵略战争, 世界大部分局部战争,都是因美国及其“北约”以推广民主自由为幌子,借推翻他国政权谋取利益,控制重要的战略资源才是真正原因
以上史实启示我们: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盼未来和平发展
中国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做的大国担当:
①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②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③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与世界分享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诊疗方法和经验等;⑤中国成功斡旋伊朗与沙特复交等
二、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和平制度)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和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又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1921-1922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也称九国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签署)等一系列条约,构建了华盛顿体系,调整了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缓解了它们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一战后世界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局限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因为这一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是导致二战的历史根源,二战的全面爆发标志这一体系完全解体)
4.国际联盟: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成立,先后有63个国家参与,总部设在日内瓦。(苏俄、美国没参加,中国加入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没有起到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1946年4月18日宣告解散。
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实际上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它的建立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国际组织的尝试,为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推动了联合国制度的完善。
(二)二战后世界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奠定了战后格局的基础,二战后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也称为雅尔塔体系)
1.两极格局形成与结束:
①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②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对抗。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建立全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德国、朝鲜半岛的分裂都是两极格局美苏对峙的产物)
结束: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3.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如何应对?
①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②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简述一战至今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化: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的全面爆发冲破了这一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 世界现代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1.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凡尔赛宫
(1)目的: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2)操纵国:英、法、美(共27个参会国,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3)主要条约:《凡尔赛条约》(协约国与德国签订)
《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巴黎和会上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反应了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一战的目的,体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凡尔赛条约》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这次屈辱历史说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1919-1920年,协约国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
华盛顿会议(九国会议)
1921年 英、法、美、日、意、荷、比、葡、中九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
(1)背景:日本实力增强,一战期间几乎独霸中国,美英对此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
(2)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而签订)
a.《九国公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商务实业机会原则。
B.影响:对美国:《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
对日本: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派;
对中国: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评价: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获益者是美国,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1942年1月的华盛顿会议(二十六国会议)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参与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3)签署的重要文件:《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4)影响:会后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5)会议精神的体现: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召开、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等盟国之间的一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的行动。
(6)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德军进攻苏联和珍珠港事件,使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加入到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
4.《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会晤,讨论对日作战和处置战败后的日本等问题,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宣言》为中国收回台湾、钓鱼岛等领土提供了法理依据。
5.雅尔塔会议 1945.2
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
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①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全部贯彻落实;②雅尔塔会议中,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军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主权收到严重侵犯。)
作用:协调了行动,加快了打败法西斯的步伐。
四、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
(1)成立: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成立。
(2)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长官)
(3)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4)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5)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二战后中国国际提高的重要表现)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的操纵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蒋介石集团霸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1971年,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WTO)
(1)成立: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3)职责: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4)作用: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的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993年,欧盟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23年历史中考备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热点:郑和完成第七次下西洋590周年
重点掌握的朝代:秦、汉、唐、元、明、清
边疆管理:加强对台湾、西藏与新疆的边疆管理史实
民族关系:重要史实和发展趋势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及影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重点朝代:秦、汉、唐、元、明、清
(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①政治上: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P44页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地方:建立郡县制。 【P43页秦朝形势图】 (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促进各地区贸易及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④军事上:南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侵)
秦朝灭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刑峻法等)。
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和东汉
汉朝的盛世:汉初的文景之治、鼎盛时的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光武中兴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始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
(2)具体措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等
(3)影响: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局势稳定,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并实现“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②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后为历代王朝推崇,影响深远。
③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和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襄阳人刘秀建立东汉,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1.隋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589年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
②开凿大运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③创立了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1905年停止)
④隋炀帝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汲取。
唐朝的兴盛
兴盛的原因:
A.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唐太宗“以民为本”
重用贤能;唐太宗时期魏征、“房谋杜断”;武则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任用姚、崇宋景等
革新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D.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
E.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F.对外开放的政策
(2)兴盛的表现:
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
B.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和睦友好: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
C.中外交流频繁: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D.文化昌盛:诗歌、书法、绘画佛教文化等都处于鼎盛时期。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交融——元朝
1.元朝统一:
①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②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元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元朝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封建王朝。
版图包括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南海诸岛,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教材P51图】
2、加强行政统治,实行行省制度,维护统一国家:
(1)行省制度: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②在地方:设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因地制宜的设置管理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①最早对台湾正式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②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从此西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民族交融:边疆民族内迁、南迁;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2、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
①全面改革官制,强化皇权。(明太祖 特点:分化事权实现权力制衡,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散权力。(六部三司制)
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监视。
③“八股”取士: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只死读“四书”“五经”,使录取的官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也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3、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建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4、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①雍正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②大兴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中国日益落后与世界主要因素)
二、边疆管理:加强对台湾、西藏与新疆的边疆管理史事
1、对台湾的管辖
①最早对台湾正式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②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明末侵占)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1684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④1885年台湾正式设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近代史)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①最早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从此西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②清朝初期中央政府通过册封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
③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④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制度化、法律化;
⑤此后达赖和班禅的继承转世,实行金瓶挚签制度,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①最早对新疆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
②清朝康熙三征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③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④清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⑤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管理新疆事务。(近代史)
●以上史事说明:台湾、西藏、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制造台独、疆独、藏独的行径,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民族关系:重要史事和发展趋势
(一)民族关系的发展
1、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炎帝、黄帝等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2、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华夏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争斗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秦朝: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开凿灵渠,加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联系;
(3)修筑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南侵。
4、汉朝:
(1)张骞通西域:前138年、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在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6、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2)加强民族地区的友好关系和管辖;
①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友好关系,促
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册封民族政权首领(如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云南郡王等);
③设置管理机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如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天山南北。)
7、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1)民族交融:唐以来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2)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地区),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②在中央设宣政院,地方设管理机构,屯驻军队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③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8、清朝:奠定我国辽阔的版图,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1)清政府先后设府、行省,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2)清政府通过册封、设管理机构、颁布法律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3)清政府通过平叛、设管理机构、安置回迁少数民族等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中亚回归祖国。)
9、新中国成立后
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有5个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宁夏)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多方面密切结合、密切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融合,各族人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中华文明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就要要坚决反对台独、疆独、藏独等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
四、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开放)
①开通:西汉汉武帝时正式开通;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②陆上丝绸之路:长安(起点)--河西走廊--敦煌---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P64页 路线图】
③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通往南亚(最远到印度、斯里兰卡)各地的海上交通要道。【P65页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④作用:(双向交流) 汉朝的丝绸、漆器、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宝石,核桃葡萄、石榴、歌舞等传到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P21页 路线图】、遣唐使
元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发明、驿站制度等传向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传向中国;促进中外经济、文化、技术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②意大利马可·波罗旅居中国17年。
明朝:从开放的对外政策,到倭患扰边
①郑和下西洋——开放的对外政策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显示中国富强”,换取海外的奇珍。
特点:时间长(1405-1433年)、规模浩大、慷慨送礼;(非等价交换)
航线:从刘家港出发---经东南亚----(最远)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P72页 路线图】;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地位);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作用);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②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后,国力减弱,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史实:戚继光受命训练“戚家军”,1516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其后剿灭东南沿海倭患;
评价:戚继光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只留“广州十三行”特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背景: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清朝统治者担心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害怕中外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A、对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B、因闭关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时代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反沙俄入侵:1685年-1686年康熙领导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军;于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创立中央集权专制封建制度、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为后来王朝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2、汉朝: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见资料P1页 】
①政治上大一统: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行“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建立刺史制度,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思想上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③经济上大一统:收盐铁经营权归国有,中央统铸五铢钱,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领土上: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1)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分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繁荣原因:经济:A、重视生产,减轻赋税劳役,减轻农民负担;(汲取隋朝速亡的教训)
政治:B、勤于政事,任用贤才;
C、重视吏治,考核官员;
D、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培养选拔人才;(隋炀帝建立)
E、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F、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4、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交融。
(1)1279元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交融奠定了基础;
(2)元朝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辽阔的疆域进一步促进国内各民族交流、发展和融合;
(3)建立行省制度,加强行政统治,维护统一国家;因地制宜的设置管理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4)民族交融:边疆民族内迁、南迁;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5、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政治上:①明朝建立六部三司制、五军都督府分化事权方式,实现权力制衡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监视。
②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思想文化上:明清通过“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国内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但也是中国在明清逐步落后于世界主要因素。
(3)明清政府通过反抗外来侵略(明朝戚继光抗倭、康熙雅克萨之战)、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制定法律、平定叛乱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的有效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6、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统一:
(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
①含义: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②实践:1997年7月1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洗刷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90年代外交领域的巨大成就)。
(3)台湾、香港、澳门历史问题的由来
①台湾问题: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反对“台独”。
台湾与大陆的分与合: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分离)
清初,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
C、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分离)
D、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回归)
E、1949年国共内两党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再分离)
——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香港问题由来
A、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1898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D、1997年我国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香港的失,主要是由于清朝的落后和腐败无能;香港的收回,主要是由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③澳门历史问题的由来
A、明朝末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留权;
B、1999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在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六、弘扬中华古代传统文化
(一)先秦文化
1、原始人类:我国170万年前的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会制作使用工具,还会保存火种;——考古发现
2、原始农耕:黄河流域——半坡人;长江流域——河姆渡人;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粟;
3、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4、灿烂的青铜文明: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5、甲骨文:甲骨文是已知我国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6、建筑科技:都江堰,由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一直造福至今)。
7、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其思想具有辩证的观点。认为要顺应自然;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8、孔子: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大思想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②大教育家:а、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ь、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言论, 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③影响:孔子的学说和提出的道德规范,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汉武帝)利用,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9、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都在寻找强国之道,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2)主要学派代表及思想观点:
墨家: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的攻伐战争,提出选贤能治国、提倡节俭。)
儒家: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荀子,主张“礼治”,明确等级尊卑,维系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道家: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人生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
法家:韩非,法家代表人物。他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作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昌盛的秦汉文化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最早:西汉早期用麻造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②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③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播。)
2、华佗:东汉名医,他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外科手术的先河,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编出“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3、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还提出“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治疗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后世尊称为“医圣”。
4、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5、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年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也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步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祖冲之与圆周率:祖冲之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3.1415926),领先世界千年 。
3、“书圣”王羲之:东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作用: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播)
2、指南针: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后来制成罗盘。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作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由冷兵器时代步入热兵器时代),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4、宋词:是宋朝主要流行的文学形式。
北宋的苏轼,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展了词的内容,词风豪迈奔放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词风委婉清新
南宋的辛弃疾,发扬了豪放的词风,倾吐对河山分裂的悲痛。
5、元曲是元朝的主要流行的文学形式。包括杂剧、散曲和南戏。
代表:关汉卿《窦娥冤》
(五)明清文化:
北京城:明朝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而成,包含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就是紫禁城(今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奇迹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就是明长城。
故宫和长城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3、李时珍,明朝卓越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他撰写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天工开物》: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书中对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国外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6、小说《红楼梦》:清朝的曹雪芹创作,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地位:是一部思想性极强和艺术性极高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京剧:是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的基础上改进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