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颜氏家训 勉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其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取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之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B.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C.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D.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天机”与“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两句中的“因此”含义相同。
B.“立言必信”与“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C.“良由是乎”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两句中的“良”字含义不同。
D.“所以求益耳”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士大夫子弟完全不学习,只是饱食醉酒,无所事事,以致议论得失时蒙然张口,谈古赋诗时请旁人代劳。与其如此,不如勤学数年。
B.学习作用巨大,有利于行,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古人坚守职责、恭俭节用,贵义轻财,达生委命等的优秀品质,并反省自我,效仿古人。
C.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读书人如果只是一味议论,而脱离实际,那么就会变得迂腐,对军国大事毫无用处,徒然招致武人俗吏的嘲笑辱骂。
D.学习切忌自高自大,如果读了数十卷书就狂傲自负,冒犯长者,轻慢同辈,这样就会招来人们的痛恨和憎恶,于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2)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
5.对于士大夫子弟而言,能否有志于学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取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之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B.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C.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D.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代指国家。
C.“赒穷恤匮”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D.“人疾之如仇敌”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左传》是所有世家弟子的必读书目,等到他们成年结婚,性情逐渐稳定,还要对他们加倍训导教诲。
B.学习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行,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了解古人奉养父母、坚守职责、恭俭节用、贵义轻财、达生委命等优秀品质,反省自我。
C.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读书人如果只是一味议论,而脱离实际,那么就会变得迂腐,对军国大事毫无用处,徒然招致武人俗吏的嘲笑辱骂。
D.在文中,作者鼓励子弟要通过勤奋学习自立于世。同时,作者也对那种“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学风进行了批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
10.选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的重要性的?
参考答案:
1、D句意:人们读书学习的原因,本来是想开发心智,使眼睛明亮,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奉养父母的人,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和颜悦色,不辞劳苦,然后感到惭愧,于是也奉养父母。
“读书学问”是个并列短语,作“本欲开心明目”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亲”是“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
2.B
B.两个“信”字含义不同:第一个“信”是“真实”“守信用”的意思,第二个“信”是“相信”的意思。句意:说话一定守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A.两个“因此”都是“趁这”的意思;句意:趁这个时候。/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C.第一个“良”是“确实”的意思,第二个“良”是“忠良”的意思;句意: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吧!/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D.第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句意:用来求得增加知识的。/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3.A“谈古赋诗时请旁人代劳”错误,原文是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意思是“有见识的人在旁边看了都替他们害臊,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
4.(1)这类事例在经书史籍中有很多,我也不能一列举,姑且列举一些近世紧要的事例,以启发你们,使你们明白。
(2)他们审断一个案件,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有一千户的县,不一定能够管理好百姓。
5.有志于学,能够成就清白正大的事业;反之,则成为平庸之辈。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圣明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人呢!这类事例在经书史籍中有很多,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姑且列举一些近世紧要的事例,以启发你们,使你们明白。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等到他们成年结婚,性情都已逐渐成形;趁这个好时机,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教诲。那些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炼,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那些没有操守的人,从此懒散懈怠,完全忘记了学习,就成了平庸之辈。他们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来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饭饱酒醉,无所事事,以此消耗时日,终了自己的一辈子。等到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知,如同堕入云雾中一般;在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们却像塞住了嘴一样,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的份儿。有见识的人在旁边看了都替他们害臊,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肯勤学几年,以致终生含愧受辱呢!
人们读书学习的原因,本来是想开发心智,使眼睛明亮,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奉养父母的人,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和颜悦色,不辞劳苦,然后感到惭愧,于是也奉养父母。对那些不知道侍奉国君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坚守职责,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性命,不忘忠心劝谏,以利于国家,然后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向来骄横奢侈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恭谨俭朴,节约克制,谦卑自守,然后他们震惊变色,自觉自己行为有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看重道义看轻财物,体恤救济穷困之人,然后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对那些向来胆小懦弱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乐观豁达,不惧死生,强毅正直,说话一定守信,然后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以这样培养。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哪里都可以运用。
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不足。他们审断一个案件,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有一千户的县,不一定能够管理好百姓;问他们造房子的事,不一定知道楣横着放而棁竖着放;问他们种田的事,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吟咏长啸,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才干迂阔荒诞,治军治国的才能,完全没有用处。所以他们被武官俗吏嘲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吧!
学习是用来求得增加知识的。我看见有的人读了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人们憎恶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一般。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啊。
6、B句意:(我)常见到一些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和商业,又做不了手工艺方面的事情,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来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
“士大夫耻涉农商”,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
“穿札”“记姓名”,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7.D
A.正确。
B.正确。
C.正确。“穷”:穷困。句意:周济体恤穷困的人。/“穷”:穷尽。句意: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可见,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D.“含义相同”错误。“疾”:仇视。句意: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疾”:声音大。声音并没有加大。可见,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8.A“《礼记》《左传》是所有世家弟子的必读书目”错误,原文是说“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即士大夫的子弟读书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并没有提到“《礼记》《左传》是所有世家弟子的必读书目”。
9.(1)有的人凭借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
(2)让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他们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千户规模的县,他们不一定能管理好百姓。
10.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先从正面举例论证,列举了农民、商贾、工匠、技师、武士、文人都有专长的事业,论述了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接着,又列举了一些士大夫因无所事事遭人厌弃的行为,从反面论述了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圣明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人呢!这类事例在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姑且选择一些近世紧要的事例说说,以启发你们,使你们明白。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性情都已逐渐稳定;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训导教诲。那些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炼,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那些没有操守的人,从此懒散懈怠,就成了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当农民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就要商谈金钱财物,当工匠就要努力制作各种精巧的用品,当艺人就要深入地研习各种方法技术,当武士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就要讲论儒家经书。我常见到一些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和商业,又做不了手工艺方面的事情,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来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就这样消耗时日,来终了自己的一辈子。有的人凭借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等到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知,如同坠入云雾中一般;在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样,低着头不吭声,或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都替他害臊,恨不能代他钻到地底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肯勤学几年,要好过终生含愧受辱呢!
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是如何体察父母心意,和颜悦色而不辞劳苦的,而使他们感到惭愧,于是也开始效法古人奉养父母。对那些不知道侍奉国君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是如何坚守职责,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性命,不忘自己忠心劝谏的职责,以利于国家的,而使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骄横奢侈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恭谨俭朴,节约克制,谦卑自守,而使他们震惊变色,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重义轻财,体恤救济穷人的,而使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乐观豁达,不惧死生,强毅正直,说话算数的,而使他们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以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用到哪里没有不获得成效的。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让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他们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千户规模的县,他们不一定能管理好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他们不一定知道楣横着放或是竖着放;问他们种田的技巧,他们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才干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用处:所以他们被武官俗吏嘲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吧!
(人们)学习是为了从中获得好处。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