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17: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 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6.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难:困难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五石之瓠》)
1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固:坚固
C.请与之 与:给予 D.裂地而封之 封:封赏
1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子曰:“其‘恕’乎!”
B.其大若垂天之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死于罔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卑身而伏 任重而道远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关于如何看待大瓠和大树的两段话,阐述了无用和有用的辩证关系。
B.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C.庄子认为,“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的用处。
D.庄子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游自得,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是源于对逍遥境界的不懈追求。
1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遇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五、语言表达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①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②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③ 。
答:① ② ③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
3.C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无古今异义。故①②③⑤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故选C。
6.D 7.C 8.D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曲解文意,“‘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错。原文最后一段内容,“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而不是“逍遥游”。
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C项,因果关系倒置。结合原文“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可知,选项中“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果倒置。
故选C。
8.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曲解文意,“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错。由原文最后一段“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逍遥”是不存在的。
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9.D 10.C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句意:越国发难,吴王就命他为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句意:吴王就命他为将。
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句意: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
①②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⑥名词作状语。
故选C。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11.B 12.C 13.A 14.D 15.①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②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③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固:坚固”错误。“固”,实在,确实;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吧”;句意:孔子回答:“大概‘恕’字可以吧?”
B.第一个“若”,如,好像;句意:它大如天边的云。
第二个“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C.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就死在网中。
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
D.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屈身伏在那里。
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
“今子有大树”,“子”主语,“有”谓语,“大树”宾语,故本句单独成句,排除BC;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于无何有之乡”作“树”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且“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结构相同。排除D。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错误。根据“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可知,庄子并没有大樗无所可用,而是认为,换个角度看,无用正有大用。大樗做不了栋梁或器具,但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克”,克制;“复”,恢复;“归”,称赞,称许。
②“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
③“彰”,彰显;“伐”,夸耀;“矜”,夸耀。
参考译文:
(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二)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6.B 17.C 18.D
【解析】16.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不堪言状:无法用言语描述,形容事情太过丑陋,无法形容。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语境并无“事情太过丑陋”之意,而是强调无法言说的“突兀、困惑之感”,应选用“不可名状”。
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符合“引发人无穷”的语境。
③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修饰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的“蝴蝶梦”,应选用“脍炙人口”。
④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用“相辅相成”。
故选B。
17.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语段内容可知,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些什么”,即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内容。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此外,从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据此排除A项。“十分被人们费解”表述不当,应是《齐物论》令人们感到费解,而不是被人们感到费解,据此排除B、D两项。
故选C。
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画横线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如果”,据此排除B、C两项。“形象地”应用来修饰动词“勾画”,据此可排除A项。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19.①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②而不屑于做小事 ③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详解】本题考查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与“刻意去获取功德”“刻意地去树碑立言”形式上构成排比句式,内容上呼应“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应表达“追求功名”的意思,据此推知应填“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第二空,内容上与“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形成对比,应填“而不屑于做小事”;第三空,应填结果句,根据“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推知应填“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