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18: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性
芥川龙之介
雌蜘蛛正沐浴着盛夏的阳光,在鲜红的月季花下,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什么。
此时空中传来振翅之声,霎那间一只蜜蜂挨了揍似的摔进月季花朵里。蜘蛛立刻抬眼望去。在白日静谧无声的空气里,依旧有蜜蜂振翅之余音,残留下微微波动。
不觉间雌蜘蛛已悄无声息,来到了月季花朵下。那时候蜜蜂已是满身花粉,将嘴伸进了饱藏于花蕊下的蜜汁里。时间在残酷的寂静中过去了几秒。
在鲜红的月季花瓣之间,就在沉醉于花蜜的蜜蜂身后,缓缓露出了雌蜘蛛的身影。这时,蜘蛛猛地跳到了蜜蜂的脖子上。蜜蜂拼命地振响翅膀,一个劲儿地想将敌人蜇杀。花粉一经翅膀的扇动,在日光下纷纷扬扬地飞舞起来。然而,蜘蛛依旧紧咬着不肯松口。
斗争是短暂的。
不久蜜蜂的翅膀便不再灵活,紧接着蜂足也开始麻痹起来,最后那细长的蜂嘴痉挛地向空中突刺了两三下。那便是这场悲剧的结局,是与人之死亡无异的残忍悲剧的结局。——瞬间之后,蜜蜂横尸于嫣红的月季花下,倒下时依然伸着蜂嘴。翅膀与蜂足各处,全都沾染上了芳香扑鼻的花粉……
雌蜘蛛却一丁点儿也不为所动,静静地开始吮吸蜜蜂的血液。
不知何为羞耻的太阳光辉将重返于月季之上的孤寂撕碎,照耀着取胜于杀伐屠戮而趾高气扬的蜘蛛。酷似灰色丝缎的肚子,宛如黑色玻璃珠的眸子,还有像是患上了麻风病那般,一节节生得丑陋坚硬的节足,——蜘蛛就如“恶”之化身那般,将身子以令人作呕的姿态,久久地压在死去的蜜蜂身上。
这样极其残暴的悲剧,在那之后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可是,鲜红的月季花在难以喘息的光照与炽热中,依旧日日争相斗艳地盛放。
此间雄蜘蛛在某个白天,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在月季叶子与花朵之间的缝隙穿行,爬上其中一个枝头。枝上的花蕾被泥土的暑气蒸烤得快要枯萎,花瓣也因暑热而扭拧起来,散发出微弱的香甜。雌蜘蛛来到这里之后,便又在这花蕾与枝叶间不停穿梭。与此同时,无数雪白而富有光泽细丝,一边缠绕着枯萎的花蕾,一边逐渐绕在枝头上。
过了一会儿,那里便出现了一张如丝绸所结的圆锥形囊巢。令人目眩的雪白,反射着盛夏的日光。
蜘蛛筑完了巢穴,就在那华丽的囊巢底端,产下了无数的蛛卵。接着又在囊口织出一层厚厚的丝毯,自己一边在上面坐下,一边再织出一顶宛如薄纱般的帷幔。那帷幔就好像是圆顶阁楼般,只留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将这只凶猛的灰色蜘蛛与白日的蓝天相隔开了。可是,蜘蛛这只产后的蜘蛛,在白色大厅的中央,拖着瘦弱衰微的身体横卧了下来,好似将月季花朵、太阳和蜜蜂的振翅声音全数忘却了那般,她形单影只,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过了几周时间。
这期间,在无数的蛛卵中沉睡的、崭新的生命开始醒觉。最先觉察到此事的,是断食横卧于雪白大厅中央,如今已然衰老的母蜘蛛。蜘蛛感受到在丝织绒毯之下,不知何时已是蠢蠢欲动的新生命。于是她轻轻挪动着孱弱的脚,将母子相隔的囊巢顶端咬破。无数小蜘蛛争先恐后地从里边涌入大厅。倒不如说,就好像是那丝毯变作了成百上千的微粒分子,在到处跑动一样。
小蜘蛛们很快就钻出了圆顶阁楼的窗户,从透着日光与微风的月季花枝桠上一拥而出。他们有的在强忍着酷暑的月季叶子上挤成一团。有的则充满好奇般地闯入了怀揣着香甜花蜜的层层月季花瓣之中。甚至还有一些去到了纵横交错于蓝天之下的月季花枝之间,早早地开始织起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细丝。如果他们能发出声音的话,那么这白日下的月季花,一定就像挂在枝桠上的小提琴那样迎风而歌,竞相争鸣。
可是在圆顶阁楼的窗前,瘦弱如残影的母蜘蛛,十分寂寞地独自蹲守。而且不知这样已经多久,也不曾动过一下腿。雪白的大厅里泛起寂寞,掺入了枯萎月季花蕾里的香气,——产下无数小蜘蛛的母蜘蛛,在这于她而言既是产房亦是坟墓的薄纱帷幕屋檐下,因恪尽了母亲天职而体会着无边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死去。——这便是那个生于酷暑的大自然中,咬死蜜蜂,几乎是“恶”的化身的女性。
1.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他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弧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为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减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来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年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仁立着一应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襄扶着雷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照应标题“女性”,交代了雌蜘蛛的结局,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丰富文章内容;②雌蜘蛛孤独寂寞地死去与上文小蜘蛛们的生命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母爱的伟大,丰富雌蜘蛛的形象;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雌蜘蛛的一生突显女性残忍与柔情并举的一生,突出文章主旨。
2.①最后一段是小说的补叙部分,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②小说以爷爷给父亲取名字开始到我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结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③升华主旨: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3.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也农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
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
③在结构上,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结构完整。
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