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农谚(yàn) 萌(méng)发 褶(zhé)皱 陨(yún)石
B.缄(jiān)默 环颈雉(zhì) 沙砾(lè) 龟(guí)裂
C.腐蚀(shí) 猛犸(mǎ) 迁徙(xǐ) 雾霭(ǎi)
D.弥(mí)漫 两栖(qī) 孕(yùn)育 翩(piān)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棠 周而复始 帷幕 海枯石烂
B.凋零 目空一切 枯躁 偷偷摸摸
C.稀蔬 草长莺飞 凋零 天衣无缝
D.慧星 消声匿迹 流逝 周而复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你我共联袂,财富海枯石烂。
B.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回顾了5年来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谋发展、锐意进取铸辉煌的历程。
C.你的睡姿、安静的让人心疼,但愿所有的花香鸟语都在你梦里苏醒。
D.四川大学的学生街头进行保护动物的宣传,他们的表演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仁寿县教体局通知说,让李校长12月30日前去汇报。
B.小明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踢足球。
C.仁寿湿地公园旁边的空坝里,到处是早锻炼的人们,有跳操的、有唱歌的、有打太极拳的,十分热闹,八点钟过后,空坝里才比较安静下来。
D.本单元的说明文阅读,只有同学们认真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才能把说明文的阅读读懂。
二、课文重读。
大自然的语言(3-12自然段)
这此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六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来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1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以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关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值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面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一)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夸张的说法,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是静止的,不会说话,作者用了夸张的写法,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显得生动有情。
B、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C、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春、夏、秋、冬时间顺序来写,显得井然有序。
D、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根据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二)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二段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按时间顺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B、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灵敏得多。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更复杂、更灵敏的特征。
C、第8自然举了连翘和榆叶梅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说明了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就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会影响物候。
D、文章的第11段讲研究物候的意义,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这此词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空间顺序上来安排的。
(三)下列对说明文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的抽春、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地人格化了。
C、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
D、燕子翩然归来。“翩然”一词,写出了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三、拓展阅读。
还地球一个太平日子
自20世纪以来地球上各种灾难频频发生,在其中人类的活动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全球气温上升了0.3到0.6摄氏度,全球气候呈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
又如近几十年来的缺水危机。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按照1997年人口统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百分之31。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危及近20亿人口。
像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实行绿色环保的举措就更为刻不容缓。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共约》。历经8次会议,在1997年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的缔约大会上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必须在2008年到2012年间,将他们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减少百分之5。
在面对水危机中以色列――一个沙漠几乎占国土面积一半的国家,在该领域遥遥领先。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以色列大力推广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技术,通过输水管道系统,将水引到植物根部,并用计算机控制,实行精确灌溉。同时还积极培育耐干旱的果、蔬、花卉等优良品种,并把微咸水和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滴灌的水源加以充分作用。
其实绿色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的一点一滴的节约也是绿色环保的体现。出门时可以尽量用步行代替开车,增加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现在地球资源危机已刻不容缓,全人类都应该投身其中,为地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下列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
1.按照1997年人口统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百分之31。
2. 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全球气温上升了0.3到0.6摄氏度,全球气候呈变暖的趋势。
3. 像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更是不胜枚举。
4. 在面对水危机中以色列――一个沙漠几乎占国土面积一半的国家,在该领域遥遥领先。
(二)体会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1.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以色列大力推广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技术。
2.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危及近20亿人口。
(三)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四、作文训练。
介绍《我们的学校》运用本单元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