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0 18:00:36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科学试卷
一、神奇的能量:对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体来说。光和热是两种至关重要的能量。如果没有光和热。地球万物将无法生存。
1.(2023五上·太原期末)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下列选项全部是光源的一项是(  )。
①镜子②发光水母③月亮④霓虹灯⑤闪电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2.(2023五上·太原期末)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学生只能看到前一位向学的后胸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  )
A.光是沿直线传播 B.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2023五上·太原期末)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游戏
B.一叶障目
C.杯弓蛇影
4.(2023五上·太原期末)利用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这七种色光的名称正确的是(  )。
A.红.橙、黄.绿、青.蓝、紫
B.红、橙、黄、绿、蓝、靛、紫
C.赤、橙、黄、绿、青、蓝、紫
5.(2023五上·太原期末)在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实验中.下面三份记录中能正确表示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向的是(  )。(图中的随点表示加热点,箭头方向表示热传递的方向)
A.
B.
C.
6.(2023五上·太原期末)做饭用的各种锅,锅身多为金属材料,锅把一般用木头塑料制作,其主要原因是(  )。
A.金属和木头在塑料都是热的良导体
B.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木头或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术头或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7.(2023五上·太原期末)自制的走马灯能转动起米的原因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转动。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8.(2023五上·太原期末)来自玻璃幕墙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玻璃幕墙了。(  )
9.(2023五上·太原期末)通过热辐射来传递热的前提是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
10.(2023五上·太原期末)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11.(2023五上·太原期末)寒冷地区造房子,外墙要加一层岩棉板,因为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
12.(2023五上·太原期末)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管为深色,是因为深色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更强。(  )
三、地球上的物质:暑假里,亮亮和同学们跟着李博士去了很远的地方做户外考查。他们遇到了很多有趣事。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看看吧!
13.(2023五上·太原期末)他们到达的地方地势高、地表的起伏很大,沟谷幽深,这样的地形是(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14.(2023五上·太原期末)清晨起床,亮亮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小水珠,李博士告诉亮亮,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硬结成小水滴。它们就是(  )。
A.霜 B.雾 C.露
15.(2023五上·太原期末)亮亮跟着李博士采集当地的岩石做标本,亮亮采集到一块成层状结构的岩石,李博土说这种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属于(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16.(2023五上·太原期末)他们还在这里找到了贝壳类和鱼类化石,亮亮推测这里在很久以前是(  )。
A.海洋 B.平原 C.高山
17.(2023五上·太原期末)亮亮很好奇.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地表的变化呢?李博王告诉亮亮,改变地表的力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
(1)亮亮通过查阅资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从外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原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平均即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亮亮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2)地壳运动引发地爬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下列遇险避难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去火山周边探险时不用做防护准备。因为喷发后的火山就不会再次喷发了
B.发生地震时,要躲在承重墙的三角地带,用物体保护头部
C.发生地震时,拿好随身财物,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3)风、湿度变化、流水等外部力量也会影响地表的变化,下列景观中与水的作用有关的是(  )。
A.岩石女王头像
B.破碎的岩石
C.海蚀拱桥
18.(2023五上·太原期末)这里连续下了三天雨.亮亮和李博士不能出门考查,亮亮很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呢?于是,他们做了一个雨形成的极拟实验,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1)在培养皿中放入冰块模拟的是(  )。
A.高空的冷环境 B.高空中的水蒸气 C.地面的冷环境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我们会发现(  )。
A.出现一些水珠 B.出现小冰晶 C.没有水珠
(3)结合模拟实验.请将下列雨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在括号内。
(   )→(   )→(   )→(   )→(   )
①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
②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③云中小水滴、小冰晶聚集
④云中小水滴、小冰晶摔落
⑤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四、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9.(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
20.(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
21.(2023五上·太原期末)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
22.(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球上的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
23.(2023五上·太原期末)雾是水然气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的。(  )
24.(2023五上·太原期末)雾和雪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完全一样。(  )
五、人体"司令部"
25.(2023五上·太原期末)酸的、甜的、辣的,是谁,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行走、奔跑、跳跃,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运动?忧愁、哭泣、大笑,是谁,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26.(2023五上·太原期末)请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起来。
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 避开它们,绕着走
闻到香味 迅速将手握起
吃到苦的花生 深呼吸,感到满足
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 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
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听到一声巨大声响 找地方吐掉
27.(2023五上·太原期末)本能反应是人体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下列选项中,属于本能反应的是(  )。
A.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跑回教室
B.看到红灯亮起。马上停止脚步
C.手碰到仙人掌,马上缩了回去
28.(2023五上·太原期末)踢球时,在守门员扑球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正确过程是(  )。
A.眼睛接收信息→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全身各处的肌肉
B.眼睛接收信息→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全身各处的肌肉
C.眼睛接收你息→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全身各处的肌肉
29.(2023五上·太原期末)关于人体的大脑,你了解吗?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大脑、小脑两部分
B.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C.1400克
D.80%
E. 60%
F.两只手握拳并拢
G.豆腐
H.表面积
I.核桃仁
J.淡粉
30.(2023五上·太原期末)一个人由于大脑受到撞击面产生了失忆的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  )。
A.语言 B.记忆 C.情绪
31.(2023五上·太原期末)关于大脑的保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保证充足的睡眠 B.不吃早饭 C.滑旱冰时戴头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②发光水母、④霓虹灯、⑤闪电自己会发光,属于光源;①镜子、③月亮自己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所以属于光源的是②④⑤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学生只能看到前一位学生的后脑勺,说明前面多位学生的后脑勺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队尾的学生前一位学生的后脑勺挡住传不到队尾的学生的眼睛里,于是就表示队伍站直了。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A.手影游戏是利用了光的直线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叶障目,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4.【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选B符合题意。
5.【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根据热传递的认识,热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热以中心为原点向四面八方由近及远传递;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材料传递热量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递热量比较快,塑料和木头等材料传递热量比较慢。像锅柄需用不良导体才能防止烫伤。
我们家里做饭用的各种锅,锅身多为金属材料,而锅把手一般用木头或橡胶来制作,其主要原因是金属材料导热性好,更好地利用热量;木头或橡胶导热性差,使用过程中不会烫伤,使用更方便。
7.【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自制的走马灯使转动起来的原因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转动,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
8.【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只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才会产生视觉,来自玻璃幕墙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玻璃幕墙了,该说法是正确的。
9.【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辐射传递热量不需要借助任何介质,太阳的热量就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的。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0.【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总是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或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11.【答案】(1)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传热能力强的称为热的良导体,传热能力弱的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墙体保温,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
12.【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管为深色,是因为深色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更强。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不同的地形有各自的特点。
山地地形的特点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题干中描述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地表的起伏很大,沟谷幽深,这样的地形是山地。
14.【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样现象叫凝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故C正确,AB错误。
15.【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按照成因划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各种各样的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唯—能够保存完整化石的岩石。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等。故A选项正确。
16.【答案】A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暑假里,亮亮和同学们跟着李博士去了很远的地方做户外考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贝壳类和鱼类化石,贝壳类和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所以亮亮推测这里在很久以前是海洋。
17.【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最薄,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幔厚度近2900千米,地核厚度达3400千米。促使地形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1)地球的内部从外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图中亮亮用橡皮泥制作的三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图A。
(2)A.去火山周边探险时需要做防护准备,喷发后的火山还有可能再次喷发,故A错误;
B.发生地震时,要躲在承重墙的三角地带,用物体保护头部,是正确的做法,故B正确;
C.发生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地震容易造成电梯损坏,不能正常运行,被困电梯会造成更大伤害,故C错误。
(3)A.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A错误;
B.图中破碎的岩石是风化作用形成的,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形态特征,故B选项错误;
C.海蚀拱桥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故C正确。
18.【答案】(1)A
(2)A
(3)②;⑤;③;④;①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
(1)观察装置,盛有冰的培养皿在最上面,在培养皿中放入冰块模拟的是高空的冷环境。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大量的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温度低的培养皿发生凝结,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
(3)根据对水循环的认识,地表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小水滴,在高空,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变成了雨滴或者雪花,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就形成雨滴。所以形成雨的过程是②→⑤→③→④→①。
19.【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塑造着地球的表面形态。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火山和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所以题目说法是正确的。
20.【答案】(1)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
21.【答案】(1)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
22.【答案】(1)错误
【知识点】节约用水;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地表水蒸发进入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转为雨雪落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最后都流入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大部分水在海中,为不可利用水,而我们要的是可利用水,而且水在自然界中是会被污染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23.【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24.【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有气态、固态、液态三种不同形态,水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需要吸收热量或放热。
雾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受冷凝结成的,形成雾的温度在0度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度以下。所以,雾和霜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完全一样。
25.【答案】大脑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是人体的指挥官,它能够控制神经系统让我们感知外界,它控制舌头感受到外界的味道,控制我们的躯干进行运动,控制我们的情绪。
26.【答案】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由于生命活动,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它们也就会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在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更为明显。
人体接受到刺激都会有相应的反应。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会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闻到香味会深呼吸,感到满足;吃到苦的花生会找地方吐掉;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会迅速将手握起;看到路上有碎玻璃会避开它们,绕着走;听到一声巨大声响会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27.【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A、听到上课铃声,经过大脑判断得出“上课了”,作出反应就是马上跑回教室,这不属于本能反应,故A不符合;
B、看到红灯亮起,大脑获得信息作出判断“应该停止”,作出反应就是停止脚步,这不属于本能反应,故B不符合;
C、手碰到仙人掌,哪怕是没有看到,手也会马上缩回去,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属于本能反应,故C符合题意。
28.【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作出反应。
踢球时,在守门员扑球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正确过程是眼睛接收到信息(球飞向球门),周围神经把这一信息传递给脑和脊髓,脑作出判断,并把扑球的指令通过周围神经传递给全身各处的肌肉,完成扑球动作。
29.【答案】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千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占脑重的80%,约1120克。
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大脑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粉色的。
大脑的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的沟回,这样可以增加大脑皮质的表面积。
大脑的软硬程度与豆腐差不多。
故答案为:(1) B;(2)C;D;(3)F;(4)J;(5)l;H;(6)G.
30.【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有管理人的感觉、运动、说话、情绪、记忆、分析、推理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负责“传达命令”。一个人由于大脑受到撞击而产生了失忆的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记忆。
31.【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脑部健康的做法∶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结;吃早饭,无法给脑提供足够的能量,不利于大脑的保护。
1 / 1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科学试卷
一、神奇的能量:对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体来说。光和热是两种至关重要的能量。如果没有光和热。地球万物将无法生存。
1.(2023五上·太原期末)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下列选项全部是光源的一项是(  )。
①镜子②发光水母③月亮④霓虹灯⑤闪电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②发光水母、④霓虹灯、⑤闪电自己会发光,属于光源;①镜子、③月亮自己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所以属于光源的是②④⑤
2.(2023五上·太原期末)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学生只能看到前一位向学的后胸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  )
A.光是沿直线传播 B.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学生只能看到前一位学生的后脑勺,说明前面多位学生的后脑勺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队尾的学生前一位学生的后脑勺挡住传不到队尾的学生的眼睛里,于是就表示队伍站直了。
3.(2023五上·太原期末)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游戏
B.一叶障目
C.杯弓蛇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A.手影游戏是利用了光的直线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叶障目,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4.(2023五上·太原期末)利用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这七种色光的名称正确的是(  )。
A.红.橙、黄.绿、青.蓝、紫
B.红、橙、黄、绿、蓝、靛、紫
C.赤、橙、黄、绿、青、蓝、紫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选B符合题意。
5.(2023五上·太原期末)在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实验中.下面三份记录中能正确表示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向的是(  )。(图中的随点表示加热点,箭头方向表示热传递的方向)
A.
B.
C.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根据热传递的认识,热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热以中心为原点向四面八方由近及远传递;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6.(2023五上·太原期末)做饭用的各种锅,锅身多为金属材料,锅把一般用木头塑料制作,其主要原因是(  )。
A.金属和木头在塑料都是热的良导体
B.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木头或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术头或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材料传递热量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递热量比较快,塑料和木头等材料传递热量比较慢。像锅柄需用不良导体才能防止烫伤。
我们家里做饭用的各种锅,锅身多为金属材料,而锅把手一般用木头或橡胶来制作,其主要原因是金属材料导热性好,更好地利用热量;木头或橡胶导热性差,使用过程中不会烫伤,使用更方便。
7.(2023五上·太原期末)自制的走马灯能转动起米的原因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转动。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自制的走马灯使转动起来的原因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转动,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8.(2023五上·太原期末)来自玻璃幕墙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玻璃幕墙了。(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只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才会产生视觉,来自玻璃幕墙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玻璃幕墙了,该说法是正确的。
9.(2023五上·太原期末)通过热辐射来传递热的前提是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辐射传递热量不需要借助任何介质,太阳的热量就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的。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0.(2023五上·太原期末)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总是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或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11.(2023五上·太原期末)寒冷地区造房子,外墙要加一层岩棉板,因为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传热能力强的称为热的良导体,传热能力弱的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墙体保温,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
12.(2023五上·太原期末)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管为深色,是因为深色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更强。(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管为深色,是因为深色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更强。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地球上的物质:暑假里,亮亮和同学们跟着李博士去了很远的地方做户外考查。他们遇到了很多有趣事。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看看吧!
13.(2023五上·太原期末)他们到达的地方地势高、地表的起伏很大,沟谷幽深,这样的地形是(  )
A.丘陵 B.平原 C.山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不同的地形有各自的特点。
山地地形的特点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题干中描述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地表的起伏很大,沟谷幽深,这样的地形是山地。
14.(2023五上·太原期末)清晨起床,亮亮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小水珠,李博士告诉亮亮,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硬结成小水滴。它们就是(  )。
A.霜 B.雾 C.露
【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样现象叫凝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故C正确,AB错误。
15.(2023五上·太原期末)亮亮跟着李博士采集当地的岩石做标本,亮亮采集到一块成层状结构的岩石,李博土说这种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属于(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按照成因划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各种各样的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唯—能够保存完整化石的岩石。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等。故A选项正确。
16.(2023五上·太原期末)他们还在这里找到了贝壳类和鱼类化石,亮亮推测这里在很久以前是(  )。
A.海洋 B.平原 C.高山
【答案】A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暑假里,亮亮和同学们跟着李博士去了很远的地方做户外考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贝壳类和鱼类化石,贝壳类和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所以亮亮推测这里在很久以前是海洋。
17.(2023五上·太原期末)亮亮很好奇.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地表的变化呢?李博王告诉亮亮,改变地表的力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
(1)亮亮通过查阅资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从外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原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平均即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亮亮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2)地壳运动引发地爬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下列遇险避难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去火山周边探险时不用做防护准备。因为喷发后的火山就不会再次喷发了
B.发生地震时,要躲在承重墙的三角地带,用物体保护头部
C.发生地震时,拿好随身财物,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3)风、湿度变化、流水等外部力量也会影响地表的变化,下列景观中与水的作用有关的是(  )。
A.岩石女王头像
B.破碎的岩石
C.海蚀拱桥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最薄,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幔厚度近2900千米,地核厚度达3400千米。促使地形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1)地球的内部从外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图中亮亮用橡皮泥制作的三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图A。
(2)A.去火山周边探险时需要做防护准备,喷发后的火山还有可能再次喷发,故A错误;
B.发生地震时,要躲在承重墙的三角地带,用物体保护头部,是正确的做法,故B正确;
C.发生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地震容易造成电梯损坏,不能正常运行,被困电梯会造成更大伤害,故C错误。
(3)A.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A错误;
B.图中破碎的岩石是风化作用形成的,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形态特征,故B选项错误;
C.海蚀拱桥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故C正确。
18.(2023五上·太原期末)这里连续下了三天雨.亮亮和李博士不能出门考查,亮亮很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呢?于是,他们做了一个雨形成的极拟实验,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1)在培养皿中放入冰块模拟的是(  )。
A.高空的冷环境 B.高空中的水蒸气 C.地面的冷环境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我们会发现(  )。
A.出现一些水珠 B.出现小冰晶 C.没有水珠
(3)结合模拟实验.请将下列雨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在括号内。
(   )→(   )→(   )→(   )→(   )
①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
②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③云中小水滴、小冰晶聚集
④云中小水滴、小冰晶摔落
⑤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答案】(1)A
(2)A
(3)②;⑤;③;④;①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
(1)观察装置,盛有冰的培养皿在最上面,在培养皿中放入冰块模拟的是高空的冷环境。
(2)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大量的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温度低的培养皿发生凝结,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
(3)根据对水循环的认识,地表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小水滴,在高空,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变成了雨滴或者雪花,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就形成雨滴。所以形成雨的过程是②→⑤→③→④→①。
四、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9.(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塑造着地球的表面形态。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火山和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所以题目说法是正确的。
20.(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
21.(2023五上·太原期末)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
22.(2023五上·太原期末)地球上的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节约用水;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地表水蒸发进入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转为雨雪落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最后都流入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大部分水在海中,为不可利用水,而我们要的是可利用水,而且水在自然界中是会被污染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23.(2023五上·太原期末)雾是水然气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的。(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24.(2023五上·太原期末)雾和雪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完全一样。(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有气态、固态、液态三种不同形态,水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需要吸收热量或放热。
雾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受冷凝结成的,形成雾的温度在0度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度以下。所以,雾和霜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完全一样。
五、人体"司令部"
25.(2023五上·太原期末)酸的、甜的、辣的,是谁,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行走、奔跑、跳跃,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运动?忧愁、哭泣、大笑,是谁,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答案】大脑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是人体的指挥官,它能够控制神经系统让我们感知外界,它控制舌头感受到外界的味道,控制我们的躯干进行运动,控制我们的情绪。
26.(2023五上·太原期末)请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起来。
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 避开它们,绕着走
闻到香味 迅速将手握起
吃到苦的花生 深呼吸,感到满足
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 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
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听到一声巨大声响 找地方吐掉
【答案】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由于生命活动,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它们也就会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在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更为明显。
人体接受到刺激都会有相应的反应。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会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闻到香味会深呼吸,感到满足;吃到苦的花生会找地方吐掉;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会迅速将手握起;看到路上有碎玻璃会避开它们,绕着走;听到一声巨大声响会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27.(2023五上·太原期末)本能反应是人体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下列选项中,属于本能反应的是(  )。
A.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跑回教室
B.看到红灯亮起。马上停止脚步
C.手碰到仙人掌,马上缩了回去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A、听到上课铃声,经过大脑判断得出“上课了”,作出反应就是马上跑回教室,这不属于本能反应,故A不符合;
B、看到红灯亮起,大脑获得信息作出判断“应该停止”,作出反应就是停止脚步,这不属于本能反应,故B不符合;
C、手碰到仙人掌,哪怕是没有看到,手也会马上缩回去,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属于本能反应,故C符合题意。
28.(2023五上·太原期末)踢球时,在守门员扑球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正确过程是(  )。
A.眼睛接收信息→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全身各处的肌肉
B.眼睛接收信息→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全身各处的肌肉
C.眼睛接收你息→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全身各处的肌肉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作出反应。
踢球时,在守门员扑球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正确过程是眼睛接收到信息(球飞向球门),周围神经把这一信息传递给脑和脊髓,脑作出判断,并把扑球的指令通过周围神经传递给全身各处的肌肉,完成扑球动作。
29.(2023五上·太原期末)关于人体的大脑,你了解吗?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大脑、小脑两部分
B.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C.1400克
D.80%
E. 60%
F.两只手握拳并拢
G.豆腐
H.表面积
I.核桃仁
J.淡粉
【答案】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千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占脑重的80%,约1120克。
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大脑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粉色的。
大脑的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的沟回,这样可以增加大脑皮质的表面积。
大脑的软硬程度与豆腐差不多。
故答案为:(1) B;(2)C;D;(3)F;(4)J;(5)l;H;(6)G.
30.(2023五上·太原期末)一个人由于大脑受到撞击面产生了失忆的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  )。
A.语言 B.记忆 C.情绪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有管理人的感觉、运动、说话、情绪、记忆、分析、推理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负责“传达命令”。一个人由于大脑受到撞击而产生了失忆的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记忆。
31.(2023五上·太原期末)关于大脑的保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保证充足的睡眠 B.不吃早饭 C.滑旱冰时戴头盔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脑部健康的做法∶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结;吃早饭,无法给脑提供足够的能量,不利于大脑的保护。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