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一颗小桃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小桃树)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2.了解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小桃树艰难生长过程的描写表达理想愿望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4.体会作者的情感。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一棵小桃树》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了解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1953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
作品:《废都》、《浮躁》、《高老庄》、《秦腔》、《怀念狼》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后来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自感幼稚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视频:播放视频,听范读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眼前小桃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3-8):写对小桃树的回忆。
第三部分(9-13):接着写眼前风雨中的小桃树。
第四部分(14):写希望中的桃树。
【新课讲解】
1.课文第一段有何作用?
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2.找出表明小桃树生长过程的词语,说说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3.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长相不佳(“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瘦瘦的”“黄黄的”)
生长环境差(“埋在院子角落”“长得太不是地方”)
处境困窘(“大家笑话它”“没人理会它”)
长势缓慢(“一个春天,才长二尺来高”,正如奶奶所说“没出息,须嫁接才成。”)
4.找出描写小桃树在不同成长阶段形态的语句,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①“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 便立即会断了去。”
摹形:单薄、弱小、不旺盛
②“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逆境中艰难生长
③“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④“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 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比喻、拟人
通过描写小桃树外形上的单薄瘦小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
⑤“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传神:比喻
开花的小桃树遭到风雨的摧残,变得赤裸黑枯。
⑥“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 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传神:比喻
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作者希望与信心。
小桃树的形象:
外形单薄、弱小、丑陋、不旺盛,但是意志顽强,不屈不挠,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是那样的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
5.文中“我”对小桃树”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6.作者写的仅仅是树的经历,树的生命历程吗?请同学们在文中梳理出“我”的人生经历,将其与小桃树的成长经历进行对比。
小桃树的经历:
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背景链接:
贾平凹,三字其形,其音,其义,不规不则不伦不类,名如人,文如名;丑恶可见也……我很瘦,有一个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我读书中的“小萝卜头”,老觉得那是自己… 这期间,祖母和外祖母已经去世,没有人再偏护我的过错和死拗.……班里的干部子弟且皆傲慢,在衣着上,吃食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体之类的事情上,用一种鄙夷的目光视我。农家的孩子愿意和我同行但他们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
——贾平凹《这是一个极丑的人》
看到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晕了,街道这么宽,车子这么密,我不敢过马路。打问路程,竟无人理睬。我沿着墙根走,心里又激动,又恐慌。去商店,看见了香肠,不知道那是什么,问服务员,竟遭到哄堂大笑。
——贾平凹《平凹文论集》
“我”的经历:
“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我”VS“小桃树”
【合作探究】
1.对小桃树的描写为什么先写春雨中的形态?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才开了第一次花儿!”
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2.奶奶为什么让我们每个人都“含着桃核做一个梦”?
奶奶说那是“仙桃”,如果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奶奶赋予了桃核儿一种特殊的含义,启发了“我”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
3.“我”为什么要把桃核埋起来?
“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未来、幸福人生的朦胧向往。
4.如何理解“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
“我”将梦蓄在桃树上,“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欣欣向荣的,是充满希望的。
5.说说你对“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的理解。
比喻,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还非常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
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6.文章多处写到“奶奶”有何作用?
①突出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奶奶打扫卫生发现桃树,奶奶保护桃树。
②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7.“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要敢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2.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历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的过程中如何经历磨难,展示了它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这是文章的主体,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3.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小桃树面对冷漠的环境,屡遭风雨的摧残,衬托出小桃树倔强的生命力;
风雨的强大暴虐与小桃树的纤弱、单薄、苍白形成对比;
“我”的不忍看、颤抖、内心凄惨的呼喊与小桃树千百次俯身挣扎形成对比。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对比分析
说说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① 运用了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 运用了对比手法。
③ 运用插叙。丰富文章内容,展现作者生发情感的原因、情感变化的轨迹。
不同之处:行文构思不同
①《紫藤萝瀑布》写景状物,借景抒怀;
② 《一棵小桃树》是叙事散文,双线组合,明写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暗写“我”的人生经历,以物喻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