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认识重力在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科学思维:
1.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能解决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创新探究的尝试。
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学会利用G=mg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
测力计、钩码、三角板、细线、透明水槽、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活动1:“顶天立地”利用地球仪、代表人物形象在中国(国球代表人物刘国梁)和阿根廷人(球王梅西)占立在地球上的情形。阿根廷人站立好象与我们是反的,地球是圆的,我们都能脚踩大地,头顶蓝天,为什么不会掉落到太空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重力的产生
让学生观察物体的下落,体验我们周围的物体在没有物体支撑时都会落向地面,认识地球对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
活动流程:
探究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体验 1.释放手中的小球 2.水平抛出手中的小球 3.向上抛出手中的小球 4.学生将握在手中的笔松开 观察 操作指导
观察到的现象 1.小球落到地面 2.小球落到地面 3.小球落到地面 思考、表述
共同特点 物体在失去支撑时都会落向地面 思考
合理的解释 地球对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把物体拉向地面。 思考、讨论
形成概念 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引导
拓展 地球是圆的,世界各国人们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地方,为什么不会掉入太空? 思考、讨论 总结
探究点二重力的大小
从真实体验出发,引导形成合理的猜想,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得出G=mg,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重力大小的问题。
活动流程:
探究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猜想 体验水越多,需用力越大,认识重力在变大。在此认识上猜想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体验、猜想 演示
实验探究 合作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分组实验 指导探究
分析论证 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 引导分析
结论 得出结论 展示 点评总结
解决问题 根据质量求物体的重力 思考 指导分析
同类拓展 根据重力求物体的质量 练习
探究点三:重力的方向
通过体验认识到重力的方向与细线的方向一致,再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当支撑面发生改变时重力的方向有没有发生改变,从而形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起向下这一认知。
活动流程:
探究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体验 用手拉悬挂的小球时,细线的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当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也与重力的方向一致。 观察 演示
探究重力的方向 1.构建一条水平线 2.悬挂小球的支架底座与水平线重合观察细线与底座、水平线的关系 3.慢慢抬起支架的一端,观察细线与底座是否垂直?与水平线是否垂直? 观察 演示
分析论证 悬细与水平线的关系 悬细与支撑面的关系 思考 引导分析
结论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表述 点评总结
解决问题 判断相框是否挂正了 利用重垂线判断墙壁,、窗户歪没歪 实践 指导
拓展 制作水平仪,判断桌面是否水平 课后实践 引导
探究点四重心
用细线悬挂一均匀木棒,调整细线的位置,使木棒保持水平,认识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再通过实践活动找物体的重心。利用示意图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巩固力的三要素。
活动流程:
探究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体验 用悬挂法找均匀木棒、圆盘的重心 实践活动 指导
实践活动 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实践活动 指导
练习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 练习 指导与点评
探究点五 重力的由来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万物之间大到天体、小到尘埃,它们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即万有引力,重力是由引力产生。
活动流程
探究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重力的由来 阅读 总结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物理观念。
2.经历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