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20:55:36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聚餐
傅菲
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生产队里要聚餐。聚餐放在我家,中晚各一餐。我家房子大,能摆二十几桌。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
主食有米饭和麻子果。
杀牛,在头一天进行,杀两头。我们不叫杀牛,叫敲牛。在我家屋后的瓦场,有一块空地,牧童把牛从栏里牵出来,用黑布把牛的眼睛蒙上。黑布罩上去,牛流浑浊的眼泪,长长的,后蹄甩起来踢人。牧童把牛拴在香椿树上。香椿树有油脂,凝结起来,粘手,鼓胀,看上去像肿瘤。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鹤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呼呼呼,喘着粗气,腹部不断地起伏。敲牛人拿一把杀猪刀,在牛肚子上表回正反面搽,再用牙齿咬住刀槽,把装有滚热的沸水的木桶端到牛脖子前,抽下刀,呲起牙,摸摸牛的眼部,一刀捅进咽喉,搅动一下刀,抽出,血喷射到木桶里。杀牛人把盐花撒在沸水里,用手沿桶边搅动。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
牛的内脏和牛筋,在土灶里用火煮一个整夜,成了牛熟。牛头在另一个土灶里,用干木柴煮一个整夜。牛头不熟多一灶火。牛肉牛排剔下来,挂在竹权上,晾水分,水滴在地上,溃液风干后成一片黑色。生产队固定几个老人煮牛头牛熟,关在一个土坯房里,生产队长管着钥匙。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
我母亲天麻麻亮起床生火,做豆腐。磨浆、点卤、压箱。做豆腐的还有三人,启炎老婆、月嫂、金兰姑姑。压箱时,我母亲从每箱匀一木勺豆腐脑,多压一箱,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因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他穿猪皮制的褂,眼角有垢状的眼白屎。他就是那个杀牛的人。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团叔还负责打麻子果。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白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
做饭则在隔壁启炎叔家里。饭是捞饭,早上就捞出饭坯,晾在团席子上。开饭时间到了,厅堂、厢房、弄堂、院子里都摆满八仙桌,坐满了人。烧菜的,端菜的,洗碗的,切菜的,添火的,穿着围裙,油光满面。小孩在弄堂打打闹闹,不时跑到自己父母身边,张开嘴巴,吃一口菜,又去打闹,来来回回地吃,来来回回地闹。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
木匠老七,谁也不愿和他坐一桌。他的食量惊人,吃得又快,叭叭叭,一碗饭没了。他不说话,埋头吃。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是一个乡村密布的国度,河汉、炊烟、静谧的黄昏、低矮飘忽的雾岚,都是散文家哀爱或倾述衷肠的对象。写作者以怀乡的姿态出现,以贵族式或乡村骑士的模样出现,没有贴近和深入泥土,蔑视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底层人的荒凉和痛苦,抓不住底层人的骨骼也触摸不到血液。他们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把锉刀,锉开底层人的手、脚、脸,流出的血已经结出厚厚的痂壳。我曾写道:“我能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生活战车辗过的痕迹,或者说,他们是战车的本身。手是他们为之搏战的惟一武器。”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
(摘编自傅菲《<缺席的旷野>自序》)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叔给“我”的感觉有些复杂,“我”因他杀牛而觉得有些害怕他,但是却爱他打的麻子果。
B. 挂在屋梁上的蜘蛛网给人以破败的感觉,作者描写它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而不是美化那个时代。
C. 只有挣工分的人才能上桌的聚餐,小孩子成为了“特权阶层”,因为人们容易对小孩子产生柔软的情感。
D. 本文在对普通生活的细微观察、描述、解剖中,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同时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同情与关怀。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二十一种菜,反映了食物留给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孩子的深刻记忆,从侧面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贫困。
B. 文本一以儿童的视角,带着人们去回看了那段贫苦的岁月。儿童好奇心强,可以自然地带读者看到做麻果等细节。
C. 写木匠老七吃完饭了还能将一盆子菜汤灌进肚子里,一个人能不搭菜吃四十碗饭,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
D. 把吃饱了鼓起来的肚皮比作“小南瓜”,很生动,很自然,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从生活中顺手拈来的。
3. 为什么“他们生活温暖而惨烈”?请简要分析。
4. 作者傅菲自己说过:“我把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趣味性,提升到一个决定散文成败的高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①他们的生活因为贫穷艰难而惨烈。小孩子和劳力都吃不饱,饥饿是生活的主旋律。②他们的生活因为一直的乐观顽强而温暖。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把他们打倒。
4. 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对于细节描写和叙述趣味性的重视。这一点在文本一中明显体现出来,文本一中有敲牛、做麻子果、偷饭、木匠老七喝菜汤等许多富有趣味的细节描写。②这句话强调了细节描写和叙述趣味性对于散文成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儿童对“吃”留下的深刻细致的记忆,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贫穷。另一方面,叙述的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敲牛和麻果的制作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因他杀牛而觉得有些害怕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团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可知,“我”并不是因为他杀牛而怕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可知,这是事实,不是夸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 “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等描写,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食物短缺的现实。正因小孩子和劳力都吃不饱,饥饿是生活的主旋律,所以小孩子才会如此费尽心力回忆这一场聚餐。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因为贫穷艰难而惨烈。
原文中,母亲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以及特意为孩子们多压的一箱豆腐脑,充分展现了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母亲对晚辈们的关心。从这里可见人性的温暖。而“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则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展现了孩子们贪食米饭的情景。此中虽可见食物的贫乏,却也可见孩子们对食物的珍惜,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因为一直的乐观顽强而温暖。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把他们打倒。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原文中,“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鹅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生动展现了杀牛时敲牛人的动作细节以及牛濒死时的神态动作细节;“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展现了豆腐脑做好时的场景细节;“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臼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详细叙述了做麻子果的具体过程;“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孩子们偷饭吃的细节;“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则叙述了木匠老七喝剩菜汤的动作细节。敲牛、做麻子果、偷饭、木匠老七喝菜汤等这些富有趣味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细节描写和叙述趣味性的重视。
而从文本本身来讲,正因为主人公“我”经常吃不饱,所以才会对“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以及杀牛、做豆腐脑和麻子果等情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儿童对“吃”留下的深刻细致的记忆,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贫穷,也使读者充分感受到贫穷这一时代现象的真实性。但作者并不只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细节描写。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还会特意描写“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这一充满童趣的泡泡细节,在“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中会用拟人手法来展现糯米、火舌等的形象,还会说“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充分展现孩子的可爱形象。因此,在这里,叙述的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敲牛和麻果的制作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基础知识
(一)(每空0.5分,共15分)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臣以险衅,夙( )遭闵凶
(2)行年四岁,舅夺( )母志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4)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
(5)门衰祚( )薄,晚有儿息
(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
(7)逮( )奉圣朝,沐浴清化
(8)寻( )蒙国恩,除( )臣洗马。
(9)诏书切峻,责臣逋( )慢( )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11)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12)但以刘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
(13)凡在故老,犹蒙矜( )育
(14)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
(1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 )臣微志
(1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17)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18)迨( )诸父异爨
(19)客逾庖( )而宴
(20)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
(21)一日,大母过( )余曰
(22)吾儿,久不见若( )影
(2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
(24)比( )去,以手阖门
(25)余扃牖( )而居
(26)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
(27)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
【答案】 ①. 早 ②. 强行改变 ③. 不会走路 ④. 少,没有 ⑤. 福分 ⑥. 慰问 ⑦. 等到 ⑧. 不久 ⑨. 授职 ⑩. 拖延 . 怠慢 . 严重 . 犹豫不决 . 迫近 . 怜惜 . 不能凭借 . 满足 . 典故,表示受厚恩而虽死犹报 . 增加 . 等到 . 厨房 . 然后,后来 . 看望 . 你的 . 像 . 等到 . 关窗户 . 形制 . 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1)早。句意:我生来命就不好,早年就遭受坎坷。
(2)强行改变。句意: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3)不会走路句意: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
(4)少,没有。句意: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
(5)福分。句意:门庭衰微福气少,很晚才有儿子。
(6)慰问。句意: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7)等到。句意: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8)“寻”译为“不久”;“除”译为“授职”。句意:不久蒙受国家恩典,授予了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9)拖延;怠慢。句意:朝廷的诏书急切而严厉,责备我有意拖延。
(10)严重。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11)犹豫不决。句意: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12)迫近。句意: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体衰,气息微弱。
(13)怜惜。句意: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
(14)不能凭借。句意: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
(15)满足。句意: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一点小小的心愿。
(16)典故,表示受厚恩而虽死犹报。句意:活着当以掉脑袋,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恩情。
(17)增加。句意: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18)等到。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19)厨房。句意: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
(20)然后,后来。句意: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
(21)看望。句意: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
(22)你的。句意:儿子啊,好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
(23)像。句意:为什么整日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孩一样?
(24)等到。句意:等到离开,用手关上门。
(25)关窗户。句意: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
(26)形制。句意:于是叫人再次去到南阁子,南阁子的形制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
(27)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句意:我的妻子从娘家回来,转述妹妹们的话。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 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慈父见背”婉指父辈去世,“见背”是对死的委婉讳饰的说法。
②“舅夺母志”,是说“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志之节”,即舅父迫使作者的母亲改嫁,这是作者为母亲改嫁所做的委婉讳饰的说法。
故选C。
7.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B.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 未曾废离 以区区不能废远
D. 但以刘日薄西山 报养刘之日短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授予官职;呈上、奉上。句意:任命我为郎中。/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B.怜悯;夸耀。句意: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C.都是“废止”。句意:从来就没有废止奉养之事离开她。/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D.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日子。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
故选C。
8. 下列句子中的“见”字,与例句中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死去。
A.“见”:介词,表被动。句意:把头转向屋子里,心中越来越被忧愁煎熬逼迫。
B.“见”: 介词,表被动。句意: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C.“见”: 介词,表被动。句意: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
D.“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的到来。
故选D。
9.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 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 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B 项,“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表述错误,不是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而是第三段才提出。故选B。
(三)(8分)
10.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答案】(1)我凭借这样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2)老妇人是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去世的母亲对待她很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猥”,谦辞,指我;“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当”,担当;“东宫”,指太子;“陨首”,用生命。
(2)“先大母”,去世的祖母;“乳”,喂奶,哺育;“二世”,两代人;“抚”,爱护,对待。
三、(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 “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 全词紧扣“忧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12. 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11. B 12. 人才观:任人唯贤,重用人才。
表达: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是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北风”理解错误。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并非“北风”就是对疾风、黑云压城等环境的渲染。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由“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可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以韩世忠为例,表明任人唯贤、重用人才的观点;
由“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可知,词人运用反问,自古以来哪里有一个贤能之人就能克制危难,有了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就可以不要张巡、许远之类的人才了吗?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作者抚今追昔,强调在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是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表明重用人才的重要性。
四、(每空1分,共16分)
13.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乌鸦作比,向皇帝提出奉养祖母的请求,情深意切,措词得体。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
(3)《陈情表》中反映家庭“外无亲、内乏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6)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8)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啄食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乌鸟私情 ②. 愿乞终养 ③.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④.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⑥.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⑦. 本图宦达 ⑧. 不矜名节 ⑨. 而庭阶寂寂 ⑩. 今已亭亭如盖矣 . 东犬西吠 . 鸡栖于厅 . 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 . 小鸟时来啄食 . 人至不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乞、逵、察、僮、矜、亭、吠、啄。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放眼望去,如今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 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 ,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 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 三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因为明天不再受清贫之苦而今天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领略 穷追不舍 居高临下 齿寒
B. 领会 围追堵截 高高在上 齿寒
C. 领略 围追堵截 居高临下 齿冷
D. 领会 穷追不舍 高高在上 齿冷
15.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
A.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难得的佳肴。
C.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猪猡”。
D.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领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根据原文“似乎从字里行间 到另一种风景”可知,此处重在强调情感的体悟,故选“领略”。
第二空,“穷追不舍”,追赶到底不放过。“围追堵截”,把军队分成几路同时进行包围式的追击,将敌人堵截成几块加以消灭。语境形容“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百般堵截、追击,可知,此处应选“围追堵截”。
第三空,“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此处是用来形容“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即傲视敌人,故应选“居高临下”。
第四空,“齿冷”,耻笑。“齿寒”,一般不单用,常被用为成语“唇亡齿寒”( 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根据原文“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可知,此处应指被些富翁嘲笑,故选“齿冷”。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例句中的引号属于反语。
A.属于直接引用。
B.属于反语。
C.属于特定称谓。
D.属于突出强调。
故选B。
(二)
16.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班级拟举办一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的研讨会,请你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撰写发言提纲。要求:每条不超过15字。
(1)
(2)
(3)
【答案】示例:
(1)在平凡生活中感知诗意之美;
(2)以多种形式感悟诗词之美;
(3)提升语文素养,诗词功不可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列发言提纲的能力。
考生需要分析材料中的问题,然后结合这些问题来谈自己的心得。
材料涉及对古诗词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那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
其中第一个问题指向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必需品”意味着不可或缺,“调味品”则可有可无。毫无疑问,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不可缺少。现代社会中的人忙于追名逐利,拼命奔波,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忘记了等一等灵魂的脚步。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从这个角度,发言提纲可概括为:在平凡生活中感知诗意之美;继承传统文化,高举复兴大旗。
第二个问题指向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关于古诗词对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可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 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古诗词在当今一些流行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博文、短视频等)中的体现等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发言提纲可概括为:以多种形式感悟诗词之美。
第三个问题指向诗词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具体价值。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字词之美让我们反复咀嚼,活学活用,反复诵读能够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从这个角度,发言提纲可概括为:提升语文素养,诗词功不可没;丰富人生阅历,获得人生启迪。
注意概括时的字数限制。
六、写作(60分)
17. 阅读《苏幕遮》(燎沉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褥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要求鉴赏《苏幕遮·燎沉香》,谈阅读时获得的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是一种强烈的心灵的高峰体验。鉴赏时可以从构思、手法、语言、意象、情感等角度切入解读作品内涵,谈从作品中获得的生命感悟和审美意趣。
从构思角度切入,整首词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实写了在盛夏闷热又潮湿的时节,词人焚香消暑,静看荷花绽放的情景,细腻而又生动地展现出了词人客居都城时的状态。下片由实转虚,由景入情,引出自己久客思乡的意绪,一句“五月渔郎相忆否?”写出了词人想起家乡往昔的玩伴,一虚一实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宽了广度与深度。
词的尾句“梦入芙蓉浦”,写出了词人梦中撑船荡入长满荷花的池塘,在结构上与上片写雨后荷花相呼应,上下连贯一气,使结构更加严谨浑圆。亦虚亦实、首尾圆合的构思方式也在启示我们,不仅是创作,人生也需要虚实相生、善始善终,如此才能从容立于世间,成就精彩人生。
从意象及语言的角度切入,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又风致绝佳,语言清新自然,不尚雕琢,显示出词的天然本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审美启示:拒绝矫揉造作,平淡天然才是根本。
在意象上,词人着眼于身边风景,撷取了清圆的荷叶、雨后的露珠、雀跃的鸟雀、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等意象,营造出和谐恬淡之境,使人不禁沉浸其中,平添清凉之感。词人以日常生活之景入词,启示我们身边处处是美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写作时,可以由本词的构思特点联想到其他文学作品,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体会艺术创作的构思方法和表达技巧的使用。也可以由意象、语言联系到汪曾祺、朱自清、林清玄等现当代散文家的作品,由此体会语言的魅力,领悟人生之道。鉴赏时,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从细节处着眼,发现并品味身边的美,诗意栖居于世。
立意: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工结构之美,成艺术之境。
3.移情入景,以情动人。
4.欣赏诗词意蕴,品味艺术魅力。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文本一:
聚餐
傅菲
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生产队里要聚餐。聚餐放在我家,中晚各一餐。我家房子大,能摆二十几桌。聚餐只能挣工分的人上桌。菜有炒白萝卜片、芋头、猪肉汤泡明笋、红烧冬瓜、白玉豆、红烧豆腐、鱼、文肉、煮黄豆、豆腐皮、白木耳汤、炒香菇蒂、海带、带鱼、炒茭白、炒荸荠、牛熟、牛肉、鸡块、文鸭、红烧南瓜。
主食有米饭和麻子果。
杀牛,在头一天进行,杀两头。我们不叫杀牛,叫敲牛。在我家屋后的瓦场,有一块空地,牧童把牛从栏里牵出来,用黑布把牛的眼睛蒙上。黑布罩上去,牛流浑浊的眼泪,长长的,后蹄甩起来踢人。牧童把牛拴在香椿树上。香椿树有油脂,凝结起来,粘手,鼓胀,看上去像肿瘤。敲牛人端一把斧头,用拳大的鹅卵石对准两只牛角中间的漩涡,斧头对准鹤卵石,一锤,牛跪下去,再一锤,牛瘫倒在地,四肢蜷曲,口腔里流黏稠的血。唇须上,煽动的耳朵上,都是血。牛把舌苔伸出来,舔血,抹在鼻梁上。呼呼呼,喘着粗气,腹部不断地起伏。敲牛人拿一把杀猪刀,在牛肚子上表回正反面搽,再用牙齿咬住刀槽,把装有滚热的沸水的木桶端到牛脖子前,抽下刀,呲起牙,摸摸牛的眼部,一刀捅进咽喉,搅动一下刀,抽出,血喷射到木桶里。杀牛人把盐花撒在沸水里,用手沿桶边搅动。血慢慢成块状,面上有一层白白的带血丝的泡泡,用嘴一吹,泡泡飞得不见踪影或噗地裂了。
牛的内脏和牛筋,在土灶里用火煮一个整夜,成了牛熟。牛头在另一个土灶里,用干木柴煮一个整夜。牛头不熟多一灶火。牛肉牛排剔下来,挂在竹权上,晾水分,水滴在地上,溃液风干后成一片黑色。生产队固定几个老人煮牛头牛熟,关在一个土坯房里,生产队长管着钥匙。天快亮了,土坯房的窗户下站满了小孩,眼巴巴地等老人从里面递几块热乎乎的牛熟出来吃。
我母亲天麻麻亮起床生火,做豆腐。磨浆、点卤、压箱。做豆腐的还有三人,启炎老婆、月嫂、金兰姑姑。压箱时,我母亲从每箱匀一木勺豆腐脑,多压一箱,说:“生产队小孩多,聚餐后小孩尝尝鲜。”我才五六岁、光着屁股跟在母亲后面,端一个青花碗,放点酱油,求母亲打一碗豆腐脑给我。因叔看见,就大巴掌打我屁股。他穿猪皮制的褂,眼角有垢状的眼白屎。他就是那个杀牛的人。白白的豆腐脑漾在四方体的木箱里,热热的蒸汽在幽暗的厢房里萦绕,明瓦的光照下来,蜘蛛网挂在梁上,蜘蛛盘踞在网中间,荡秋千一样。团叔还负责打麻子果。先把糯米用冷水泡开,发胀,放在饭甑里蒸,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烧,火舌舔着炭黑的锅底,蒸汽在灶间抱成一团,上上下下地翻腾。蒸好的糯米饭铲在石白里,用木杵一下一下打在糯米饭上,打一下,把糯米饭翻个身,再打,直至黏稠,搓成拳头大的一团,有序地排列在团席子上,席子铺了一层白糖拌匀的黄豆粉或芝麻末。
做饭则在隔壁启炎叔家里。饭是捞饭,早上就捞出饭坯,晾在团席子上。开饭时间到了,厅堂、厢房、弄堂、院子里都摆满八仙桌,坐满了人。烧菜的,端菜的,洗碗的,切菜的,添火的,穿着围裙,油光满面。小孩在弄堂打打闹闹,不时跑到自己父母身边,张开嘴巴,吃一口菜,又去打闹,来来回回地吃,来来回回地闹。晚上,我们躲在启炎叔家的团席子下,用手抓饭吃。饭没有蒸,硬硬的,刮喉咙,有糙糙的米心,我们吃得口水涎涎,还把四个口袋塞满饭坯,留到第二天吃——白花花的饭,怎么吃都是好吃的,有甜味,能把整个一年瘪下去的肚皮撑起来,鼓鼓的,像个小南瓜。
木匠老七,谁也不愿和他坐一桌。他的食量惊人,吃得又快,叭叭叭,一碗饭没了。他不说话,埋头吃。厅堂里的人都走了,他把几个桌子的菜汤(任何一桌都不会有剩菜)全集中在一个脸盆里,把饭倒进菜汤,哗哗哗,灌进肚子里,吃完了,抹一下嘴巴,把旱烟点起来。生产队里的人说,木匠老七能吃四十碗饭。他自己也承认,有没有菜无所谓,一碟酱椒就行。我二哥也能吃一大脸盆的白粥。他说,饿了,石头也能吃下三大个。我信,因为每天中午他从田里回家,走路都拖着步子,虾着腰,过门槛抬脚都显得费力,眼睛深深凹陷在眼眶里,嘴巴金鱼一样张开。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是一个乡村密布的国度,河汉、炊烟、静谧的黄昏、低矮飘忽的雾岚,都是散文家哀爱或倾述衷肠的对象。写作者以怀乡的姿态出现,以贵族式或乡村骑士的模样出现,没有贴近和深入泥土,蔑视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底层人的荒凉和痛苦,抓不住底层人的骨骼也触摸不到血液。他们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把锉刀,锉开底层人的手、脚、脸,流出的血已经结出厚厚的痂壳。我曾写道:“我能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生活战车辗过的痕迹,或者说,他们是战车的本身。手是他们为之搏战的惟一武器。”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
(摘编自傅菲《<缺席的旷野>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团叔给“我”的感觉有些复杂,“我“因他杀牛而觉得有些害怕他,但是却爱他打的麻子果。
B. 挂在屋梁上的蜘蛛网给人以破败的感觉,作者描写它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而不是美化那个时代。
C. 只有挣工分的人才能上桌的聚餐,小孩子成为了"特权阶层",因为人们容易对小孩子产生柔软的情感。
D. 本文在对普通生活的细微观察、描述、解剖中,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同时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同情与关怀。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二十一种菜,反映了食物留给一个经常吃不饱的孩子的深刻记忆,从侧面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贫困。
B. 文本一以儿童的视角,带着人们去回看了那段贫苦的岁月。儿童好奇心强,可以自然地带读者看到做麻果等细节。
C.写木匠老七吃完饭了还能将一盆子菜汤灌进肚子里,一个人能不搭菜吃四十碗饭,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的饥饿。
D.把吃饱了鼓起来的肚皮比作“小南瓜”,很生动,很自然,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从生活中顺手拈来的。
3.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温暖而惨烈”?请简要分析。(6分)
4. 作者傅菲自己说过: “我把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趣味性,提升到一个决定散文成败的高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基础知识
(一)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每空0.5分,共15分)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7)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8)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9)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1)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3)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1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1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旧时栏桶,亦遂增胜()
(18)迨()诸父异爨
(19)客逾庖()而宴
(20)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21)一日,大母过()余曰
(22)吾儿,久不见若()影
(2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4)比()去,以手阖门
(25)余扃牖()而居
(26)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7)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二)根据要求,选出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12分)
6.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3分)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7.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B.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 未曾废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但以刘日薄西山 报养刘之日短也
8.下列句子中的“见”字,与例句中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9.下列对《陈情表》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表文。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三)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8分)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分)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她抚之甚厚。(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小题。(9分)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着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 “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全词紧扣"优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12.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四、1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6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乌鸟作比,向皇帝提出奉养祖母的请求,情深意切,措词得体。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
(3)《陈情表》中反映家庭"外无亲、内乏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6)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啄食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放眼望去,如今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______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_____地打量着国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 三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因为明天不再受清贫之苦而今天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领略 穷追不舍 居高临下 齿寒
B. 领会 围追堵截 高高在上 齿寒
C. 领略 围追堵截 居高临下 齿冷
D. 领会 穷追不舍 高高在上 齿冷
15.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
A.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难得的佳肴。
C.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猪锣”。
D.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
16.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班级拟举办一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的研讨会,请你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撰写发言提纲。要求:每条不超过15字。(6分)
(1)__
(2)__
(3)
六、17.写作(60分)
阅读《苏幕遮》(燎沉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褥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