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探究(一):
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1.《经典常谈》一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小悦最感兴趣的是《四书第七》的内容,根据阅读积累帮助她完成下面读书笔记。
原文摘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 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笔记:
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我更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1)“ ”,语段中“时习”的介绍也让我联系到课文中(2)" ”做学问的方法;"择善"让我联系到课文中(3)“ ”这一章,论述做人的学问。结合课文,我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而朱自清先生的介绍也让《论语》的内容更通俗易懂。
(1)仁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精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完成下列题目。
(1)精读《《诗经》第四》,根据文章内容排序,理清文章的结构: 。(填序号)
①《诗经》的成书
②“诗言志”与用诗
③赋、比、兴的意义
④《毛诗传》与解诗
答案:①②④③
(2)阅读熟悉的相关作品时,《经典常谈》能引导我们拓展积累更多的古典文学常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一标题中“国风”的“风”是① 的意思。而“风,雅、②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而我查阅资料了解到“风”多是③
“雅"是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④"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根据《硕鼠》的内容可知,这是一首讽刺性的⑤ ,应属于⑥ 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案:①风化、讽刺 ②颂 ③民歌(或:歌谣)④颂 ⑤民歌(或:歌谣)⑥风
专题探究(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班级开展读书报告会,小月选择深入研读《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并以时间为线索整理读书笔记做报告,记录重要事实,根据阅读积累,帮助她完善下面表格。
时间线 摘录重要事实
商代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
春秋 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是说明白。到了战国,游说之风大盛,游士们的说辞铺张局势,诡曲重辩。
汉朝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 》是写 事的里程碑,(2)《 》是写人的里程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
唐朝 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3) 。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语录,一是“传奇”。
宋朝 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到了宋代有了新文体是(4) , 也就是(5) 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
明清 从明代开始用(6) 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古文不宜说理”,八股文逐渐没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运车,一直驶进了新中国。
答案:(1)春秋左氏传(2)史记
(3)韩愈
(4)话本
(5)白话小说(6)八股文
专题探究(三):读经典的意义
4.阅读下列语段内容,回答问题。
【甲】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乙】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指出:“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
(1)归纳语段中朱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大学者的共同观点。答案: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答案: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2)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联系语段简述。
答案: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化趣味,涵养文化底蕴;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
【综合练习】
1.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班级正开展“走近经典”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书名。(2分)
《经典常谈》一书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
、 《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家思想,以及辞赋和诗文等文学体裁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辞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精髓,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答案:《说文解字》、《周易》
(2)任务二:结合《经典常谈》这部名著,说说现代学生为什么应当读一些古书?(4分)
答案: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就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会得切,才有得益。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与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有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③作为国民有接受本国经典教育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我们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
2.班级组织大家阅读《经典常谈》一书,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辨析观点】下列说法与《经典常谈》一书不相符的一项是( A )(2分)
A.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B.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
C.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D.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即觉得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那就没有辜负编撰者的本心。
(2)【任务二:谈谈认识】请参考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入你对《经典常谈》的认识。
学术大家从事文化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李长之,他们笔下的文化读物虽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满腔教育热忱。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 无论“常谈”还是“故事”,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普及的优良传统。
示例: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 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
3.【新题型】班级开展“汉字书写”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经典常谈》第一篇即介绍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称之“六书”。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下面是汉字“孝”的演变过程,请参考“老”“孕”两字的字型特点,探究"孝”字的含义。(3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示例:观察“孝”字的甲骨文可知,“孝”是会意字,老字在上,子字在下,代表老人在上,儿孙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所以它的造字本义是: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侍奉老人或长辈。
(4)任务二: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的“说文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解字有本”,请选出一副恰当的下联( )(2分)
A.说经无双B.学无止境C.说字有方D.当之无愧
答案:A
解析:根据对联在字数、结构、内容与平仄方面的要求来选择判断。A.恰当,“解字”与“说经”相对,“有本”与“无双”相对,“本”是仄声,为上联,“双”是平声,为下联;B.不恰当,“学/无止境”结构与“解字/有本”不同;C.不恰当,上、下联重复用“字”…有”;D.不恰当,“解字”与“当之”结构与词性均不相同。故选A。
4·小浩对《经典常谈》中谈到的中华传统经典《周易》十分感兴趣,课后进行了拓展学习,并准备在下周的名著阅读交流课上分享他的学习成果。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任务一:知识巩固】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地、确切地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答案:A解析:“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有误,应改为“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
(2)【任务二:拓展学习】请你在横线上将下面的句子正确排序:
(3分)
①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做《论君子》的著名演讲,引用《周易》中"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
②清华大学的校训显示出清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五千年华夏文明对清华大学的影响。
③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取自于《周易》。
④促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校训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启超。
⑤后来,清华大学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直至今日。
⑥《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位列“五经”之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流!
答案: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③引出话题: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承接“它取自于《周易》”;《周易》”;②"清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五千年华夏文明对清华大学的影响”承接“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流”;④“促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校训的"另起话题,写其原因;①“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做《论君子》的著名演讲”承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启超”;⑤“后来”“直至今日”写其发展和现状,为未句。所以正确顺序应为:
③⑥②④①⑤。
5.今年四月,远航学校举行“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同学们最近阅读了名著《经典常谈》,下面对《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B.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之上。
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
答案:D解析:D项“《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有误,应为“《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
(2)任务二: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经》名句与理解相符。(3分)
《诗经》名句 出处 解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周南·桃夭》 ①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鹤鸣》 ③
A.以雎鸠的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
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
答案①B ②C 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