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赏析一联诗的妙处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东溪【注】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 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
1.诗中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山寺怀友人
(唐)刘沧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3.你认为本诗歌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唐名相李德裕被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庆历五年,被贬为滁州知州。③画角:古代乐器名。
4.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论“‘霜林’一联极为放翁(陆游)所揣摩”,试赏析颔联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5.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①舍,翛然②尚闭关。
【注】①袁安:东汉时高士。《后汉书》中记载“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至袁安门,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②翛然:无所牵挂,超然自得的样子。
6.清代学者张谦宜曾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得蓦见之神,却又不造作。”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浙东韩乂评事①
杜牧
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
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
梦寐几回迷蛱蝶,文章应广畔牢愁②。
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
[注]①本诗作于843年,诗人因受李德裕排挤,在黄州任刺史。②畔牢愁:汉扬雄所作辞赋篇名。
7、“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一联,向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知均州,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8.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答案
1.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闲意”三字为直抒胸臆。上句写东溪岸边野鸭休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厌倦。②下句“老树开花”,老却不丑,不仅写出了满树春意,更有自比之意,写出了诗人恬静自得、老当益壮的心情。
2.本诗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流水的意象,以水喻情,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悠悠”本就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3.我觉得颔联最好。此联写出了凉风飒然而至,水汽寒凄,渚中草蘋摆动,秋霜渐染,黄叶摇落,山色渐深。“动”字精准描绘,一字传情。既富有动态感,又仿佛渚中草蘋也具有了人的情思,在秋意渐浸时像有知觉的生命体一样触动,表现出诗人触景而引动的思友之情。“深”字,黄叶本已是侵染了秋色,此处的“深”字,则更进一层,具有视觉冲击力,使诗作体现出一种画面感,极富感染力。这一联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凄寒,符合秋日特征,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情。
4.(1)“争出”,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2)运用对偶修辞,这两联写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5.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
②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
③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6.①“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风惊竹”三字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②“开门雪满山”运用视觉描写,写开门看到白雪已铺满了山头,写出了雪之大。44.首联作者从镜中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写出了迟暮之感;颔联写景,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环境的安静,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闲静,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7.①对仗工整,用字精妙,一“衰”一“减”,绘出了衰老之形;一“辱”一“惭”,写尽落魄之态。②“欲谁泥”“好自尤”直抒胸臆,出语愤激,牢骚不平之意溢于言表。
8.尾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