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
主张 出处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左传》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2.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3.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 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湖流
4.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
5.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
6.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離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7.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一批王公在10世纪时,其藏书之多,可以与欧洲所有图书馆中发现的总和匹敌。据此可知( )
A.阿拉伯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 B.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
C.阿拉伯大力支持鼓励私人藏书 D.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8.《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9.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他的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B.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D.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10.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
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12.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 D.蒙元的南征
13.1869年,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的西段由1万多名华工修筑,东段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据此可知( )
A.人口迁徙推动美国发展 B.移民是美国建设的主力
C.移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华工对美国的贡献最大
14.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
C.战争引发的政局变动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15.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一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6.欧盟每年都会选出一定数量的“欧洲文化城市”,在财政支持下代办各种文化活动,并定期举办“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邀请公众发现欧洲各世纪的艺术宝藏,了解欧洲人的历史过往。欧盟的这些活动旨在( )
A.弥补冷战引起的欧洲割裂 B.消除欧洲各国的文化差异
C.强化共同的历史文化意识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包容,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多元包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富有生命活力。
文化交流中需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怎么取长补短。
——摘编自楼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南京官话作为官话标准语言依然被士人阶层沿用。1728年有鉴于闽粤两省百姓母语与官话差异甚大的客观事实,清政府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各个郡县设置正音书院、书馆,由驻防八旗任教讲授北京官话,算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推普”实践。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已经取代南京官话的汉语标准音地位。1840年后进入中国的使节、商人们也发现在政治中心通行的北京官话地位越来越重要,英国人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叶北京官话的读音,作为一本权威性的汉语教材,受其影响,其他国家的汉语教学也转向了北京官话。
——李光杰《北京官话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2个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结论的各自依据。(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官话推广的意义。(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