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07: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应该采取( )
A.改革的方式 B.和平夺权的方式 C.议会道路模式 D.暴力革命方式
2.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希望得到农村群众支持
C.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D.争取全体人民的普选权
3.1811年,英国工人发起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卢德运动”,后来遭到失败。1836年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升 B.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社会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 D.经济发展淡化了工人的斗争意识
4.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6.某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指望国王或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巴黎公社
7.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工人的巴黎以及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宣言一发表就造成很大轰动,英国政府的报纸《观察家周报》于是威胁马克思,表示要向法庭起诉他。这表明,巴黎公社革命(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B.冲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C.得到了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持 D.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高涨
8.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出现三次高潮,其情况如下表所示。
1839年 1842年 1848年
工人请愿书的大致内容 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 不仅提出了政治要求,还提出包括缩短工作日、改善车间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经济要求。 号召“向暴君手里夺取自由”,“决不再做驯服的奴隶”。
请愿书上签名的工人数量 约125万 约331万 约500万
材料说明英国工人阶级( )A.斗争意识的不断增强 B.已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 D.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材料表明英法的工人阶级( )
A.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B.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D.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
10.巴黎公社成立后,常常定期通过“中央菜场”公布谷物、牛羊肉等物价,并表示;“要确保食物的供应和物美价廉”。此外,中央还颁布了菜场管理、禁止罚款和克扣工资、优抚军属烈属、保障粮食供应、互助救济等诸多的法令、决定、布告。巴黎公社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B.依托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
C.杜绝了市场混乱现象 D.体现经济体制的国有性质
11.列宁曾说: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12.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研究成果取决于研究者出身 B.科技创新已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13.下图是英国人欧文描绘的“新和谐公社”的蓝图。1825年,他亲自投资,按照此蓝图成立了工厂、农场和学校。公社中,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4年后公社却走向失败。这次实验( )
A.表明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结合 B.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C.使全世界无产者开始联合起来 D.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
14.1803年,法国《里昂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世界和谐》的论文,提出了文明制度将被协作制度所代替,协作制度决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革命是“折磨国家”的“过失行为”。据此可知,论文的作者( )
A.主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理想社会 B.反对变革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
C.找到了世界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 D.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15.它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由此可知,这一“武器”是( )
A.牛顿力学体系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列宁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工人的来信(1832年4月14日《贫民卫报》)
在世界上所有已提出的法案或是阴谋(除此别无适当的说法)之中,这是最骗人和最阴险的。这个法案建议扩大选民的人数至五倍之多。表面上,这个措施似乎是最最大方的改革。
什么!把选民的人数从十五万增加到六十万或七十万?真是开明极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大方是单方面的,那一边什么也没有——我们看到那些原有权势应该减少十倍的人将要扩大他们的势力十倍之多,而你们的势力本应增加十倍,却因敌对势力的扩大将要被无穷地削减。这是古往今来所倡议的措施中最不开明的、最暴虐的、最可憎的、最不名誉的、最下流的。你们的人数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因此你们的影响在选举时(加上你们有被选举的权利)本应超出社会上其他人士四倍之多,然而现在却仅及那些依靠你们的劳动成果而生活的人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实际上,你们由于胆小和选民稀少,将丝毫不起作用。
——摘编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
(注:《贫民卫报》是英国工人阶级全国联合会的机关报)
(1)编写一封给工人的回信。(要求:内容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并概述其意义。
17.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史料一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
公社设立专门机构对铁路运输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实行国家的监督,颁布法令将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拟订了建立工人合作总社的计划。
——摘编自刘祚昌《世界通史》
史料二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摘编自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1)根据史料一,指出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并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材料二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等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
——摘编自李包庚、刘云霞《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的视角。
(2)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认识变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发表了一部政治思想类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头便表达了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日内瓦是)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又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发展。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的英国工业革命起源学说有两大“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二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人的创造,认为只有那些所谓的“天才人物”才能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倡导“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伊始。
——摘编自杨杰《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有论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应该采取暴力革命方式,D项正确;马克思认为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为暴力革命,并非改革、和平夺权和议会道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B项正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是发布该公告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的问题,排除C项;“全体人民的普选权”范围过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卢德运动时期工人认为自己贫困的原因是机器造成的,因而捣毁机器,已获得经济待遇的提高;宪章运动时期更多的要求民主权力,这种变化体现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有了独立的政治追求,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4年,排除B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表述不合史实,排除C项;经济发展强化了工人的政治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提高生活质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可见这一论断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故这一论断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法国巴黎公社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结合所学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B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不符合“指望国王或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得以成功实践,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符合“指望国王或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历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871年5月底,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但它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对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进行了猛烈冲击,马克思对此大加赞扬,而英国资产阶级政府试图阻止公社运动影响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关于“法兰西内战”的宣言中并未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原有主张的发展,排除A项;该宣言发表于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无法体现各国工人对巴黎公社的支持,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失败,此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谷,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斗争的规模及口号来看,规模越来越大,口号也越来越进步,说明的是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不断增强,A项正确;英国工人阶级并未建立过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此时英国早已建立君主立宪制,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这表明英法的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法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没有反映“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排除A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当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出现,英法工人阶级的要求并非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禁止罚款和克扣工资、优抚军属烈属、保障粮食供应、互助救济”等措施,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排除B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不能体现国有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据材料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566年的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专业工匠,体现经验的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科学家,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C项正确;“取决于”,表述绝对,排除A项;科技创新同样需要生产经验,排除B项;“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不能直接进行对比,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人欧文描绘的‘新和谐公社’的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实验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对新制度的探索,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全世界无产者开始联合起来”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探索,“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80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协作制度”所代替,据此可知,傅立叶主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理想社会,A项正确;傅立叶提出文明制度将被协作制度所代替,主张变革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傅立叶虽然提出变革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理想社会,但反对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世界和谐”,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C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诞生,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 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排除B项;.列宁主义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示例给×××工人的回信尊敬的×××:
你好!
你的来信,我们已经收到,也在我们报纸的显著位置予以发布,相信你也看到了。对于你在信中反映的问题,我们也对你深表同情。确实如你所说,工人的选举权,在这次改革中没有得到保障,而那些“依靠你们的劳动成果而生活的人”的权利却扩大了,这个让你们很不满意。
我们国家经历的产业革命,使得各生产部门逐渐实现机械化,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你们希望恢复国家立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要想做到这些,你们在议会里必须有自己的代表。因为以往的斗争经验让你们看到机器远不是贫困的根源,捣毁机器的斗争手段无法真正改变你们的命运,真正导致你们生活贫困的是制度和阶级剥削。你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目前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你们的愿望,但它在选举名额分配、选举资格限制和选举手段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调整,而我们的斗争还在继续,改革也不会止步不前,我们必将在今后的斗争中赢得更多的胜利!
此致敬礼!
《贫民卫报》编辑部1832年×月×日
(2)说明:19世纪是世界历史特别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已经确定了下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了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此推动阶级斗争走向最后的胜利。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道路,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详解】
(1)回信:应根据材料“这是最骗人和最阴险的”“你们的人数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然而现在却仅及那些依靠你们的劳动成果而生活的人的二十分之一”等信息,并结合工业革命等史实,从1832年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人的斗争经验等角度分析即可。
(2)说明:根据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可以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回答;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等方面回答。
17.(1)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理由:从公社委员的组成看,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从措施看,政治方面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方面触及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2)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解析】(1)
性质:根据材料“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可分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理由:根据材料“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可分析出从公社委员的组成看,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根据材料“公社设立专门机构对铁路运输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实行国家的监督”可分析出从措施看,政治方面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根据材料“将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可分析出经济方面触及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2)
根据材料“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可分析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18.(1)认识:马克思:殖民主义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西方学者:殖民主义具有积极作用。视角: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西方学者:西方中心论。
(2)认识:强调了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资产阶级剥削加重;殖民侵略加剧;马克思对殖民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
【详解】(1)马克思:根据材料“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视角: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西方学者:根据材料“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可知,殖民主义具有积极作用。视角:西方学者是以西方中心论为视角。
(2)新认识:根据材料“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可知,强调了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资产阶级剥削加重;殖民侵略加剧;马克思对殖民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
19.(1)背景:地理大发现的深化;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欧洲(尤其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部分城市共和国的探索。
(2)继承:人类的不平等源于私有制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辩证研究方法。
(3)发展:对私有制形成的根源的探求;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思想迁移到工业化时代;进一步指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得出地理大发现的深化;根据材料“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结合所学得出欧洲(尤其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根据材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头便表达了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得出部分城市共和国的探索;根据启蒙运动所学知识,得出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继承:根据材料“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可得出马克思继承卢梭对立统一的辩证研究方法思想的继承;根据材料“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又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得出马克思继承卢梭人类的不平等源于私有制的观点。
(3)发展:根据材料“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又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得出马克思探求私有制形成的根源;根据材料“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得出马克思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思想迁移到工业化时代;根据材料“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得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所学,马克思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
20.示例:观点:英国率先具备并促成了“现代化环境”的形成。
论述:首先,英国的农业革命奠定英国现代化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改革传统的土地关系,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使土地资本可以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始创;改造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建立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场经济;将大批附着于土地的农民“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的工资劳动者。其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体制开放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新的政府推出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直接干预经济,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环境的形成。土地立法、议会圈地、海外掠夺、殖民战争和国债制度等都是新政府在工业革命前直接参与建立资本主义现代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观点,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问题的全面认识,即注重政治、社会和文化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不能把工业革命的产生归结为少数人的创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工业革命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围绕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问题具体拟定一个观点,可以选择英国率先具备并促成了“现代化环境”的形成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证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