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梦溪笔谈》原文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沈括为什么要用石油代替松树来制墨?
现代石油的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和松树属于自然资源吗?
沈括为什么要用石油代替松树来制墨?
现代石油的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和松树属于自然资源吗?
石油制墨比松烟制墨效果好,还可以减少松树砍伐。防止松木资源枯竭。
用量大大增加。
原因:人口数量增加,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属于自然资源。
01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03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目录
CONTENTS
02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04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
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土地
植物
动物
水
石油
铁矿
稀土
天然气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
②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
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水文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2、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
能源矿产
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
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保护和促进更新
并充分加以运用
实现可持续利用
节约、综合利用
和寻找新的替代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都会成为自然资源吗?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要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要。
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思考
3、自然资源的条件
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
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人类对矿产的需求进而开发矿产资源
铁矿石加工成各种钢材
4、自然资源实现价值的途径
①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②直接被人们消费而体现其价值。
5、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②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如何判断某种物质和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属性,才属于自然资源。
思考
说明工业化牛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活动
我们饮用的牛奶绝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化生产,需要经历饲料生产、奶牛养殖、牛奶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消耗自然资源
说明工业化牛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活动
以能源消耗为例,用于奶牛养殖的能源仅占很小比例,大量的能源被消耗在饲料生产和牛奶的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
指出工业化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的自然资源
分析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的原因
说明工业化牛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活动
1.指出工业化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
饲料生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
奶牛养殖: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牛奶加工: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牛奶配送与消费:能源资源
2.分析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的原因
①现代工业社会消费自然资源以加工成产品的间接利用为主,相比传统直接利用消费,每个中间环节(如包装、储运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资源;
②现代工业社会资源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
③人口数量增加
小试牛刀
1、依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 )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可能集中在(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下图示意可燃冰,据此完成1、2题
C
D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有限性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1、有限性
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
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1、有限性
森林砍伐
土地荒漠化
河道干涸
采矿
1、有限性
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总量不会增加。
其中,人类目前能利用的非可再生资源是已经查明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部分。
1、有限性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利用数量不能超过这种极限
森林的自然更新速度会因树种和所处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图示地区的森林自然更新速度大约为25年
2、稀缺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因此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2、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①自然资源稀缺时→开发成本上升→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使需求减少
②价格上涨→促进技术革新→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的资源增加产品的方法,增加自然储量。
思考
1.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哪些变化
供给增加 需求减少
2.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价格上升,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技术革新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但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的技术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探究:水资源是可再生的,是永不枯竭的吗?
活动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曾发布了一个报告,称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会比石油还昂贵。人们在对“电荒”“油荒”“气荒”逐渐习以为常的同时,“水荒”在不经意间也来了。针对我国水资源状况以及存在问题,郑州轻工业学院某教授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认为,政府管理缺失、节水意识淡薄、水价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水资源极度缺乏的主要原因。
探究:水资源是可再生的,是永不枯竭的吗?
活动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淡水短缺的问题,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一是世界淡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开发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二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导致水资源更加短缺。
探究:水资源是可再生的,是永不枯竭的吗?
活动
2. 现在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
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3. 水资源短缺会带来哪些问题
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为争夺水资源,一些国家或地区还引发了国际冲突。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自然资源的质量差异性
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有优劣高低之分
通常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2、衡量标准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铁矿通常根据品位高低,分为富铁矿和贫铁矿
贫铁矿
富铁矿
矿石品位指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一般以重量百分比表示。
铁矿品位
2、衡量标准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石油根据含硫量多少,分为高硫石油、含硫石油和低硫石油
含硫量指矿产资源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的百分比,是衡量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石油含硫
石油按含硫量的分类 含硫量(%) 小于0.5 0.5—2.0 大于2.0
分类 低硫石油 含硫石油 高硫石油
2、衡量标准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我国耕地根据生产能力的高低、土壤健康状况好坏等指标
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耕地质量
2、衡量标准
2、衡量标准
3、开发成本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
3、开发成本
矿石品位低的矿产资源,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
能帮助人类逐渐利用那些曾经因质量低而难以利用的资源,但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可能会增加
案例:利用“提铁降硅”技术提高铁矿石的品位
活动
我国铁矿资源总储量居世界前列
但大部分都是品位较低的贫矿,铁矿石需要经过选矿加工成为铁精矿后才能用于炼铁生产
2001年我国采用“提铁降硅”选矿技术
从铁矿石中直接提取硅等杂质,从而间接提高铁矿的品位,有效地提高了铁精矿的质量,使国产铁精矿质量达到与国外进口铁矿石相当的水平
4、不同自然资源的用途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例如,不同质量的煤炭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
4、不同自然资源的用途
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增大且其中杂质的含量依次降低,具有不同的用途
褐煤通常被用于直接燃烧发电
烟煤主要用于炼焦、作燃料或化工原料等
无烟煤可用于炼铁、生产化肥等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问题探究
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来看,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旱地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水田
主要分布在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林地
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北、西南的山区以及东南地区的山地、丘陵。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草地
非季风区的半干旱的高原、山地以及青藏高原,自东向西,草场产草量逐渐递减;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1、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
可再生资源:
具有明显地带性
非可再生资源:
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1、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受气候条件影响,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
北方
旱地多、热量少、水分少
南方
水田多、热量多、水分多
1、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
北方
煤矿、石油多
南方
有色金属矿产多
2、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
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地区
2、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
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
中东
世界石油宝库
中国
稀土资源丰富
2、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
黑河
腾冲
胡
焕
庸
线
自然资源组合好的地区——优先开发
同时期人口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3、自然资源空间不均
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需求,促进区域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3、自然资源空间不均
①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 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缺水地区可以通过调水工程
进行跨区域调水
石油缺乏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3、自然资源空间不均
②有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
间接
流动
通过水果、粮食等农产品贸易,实现不同地区间土地、水等资源的再分配
分析水资源与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活动
北京和湖北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南方 ,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水资源总量和供水量差异大。
表1.2 北京和湖北水资源状况(2016)
地区 水资源 总量/108m3 人均水资源量/(m3 . 人-1) 人均用水量/(m3 . 人-1) 供水总量/108m3 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北京 35.1 161.6 178.6 38.8 11.3 17.5 10.0
湖北 1498 2552.6 480.5 281.9 273.1 8.8 —
分析水资源与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活动
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图,
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
分析水资源与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活动
2.比较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的差异
3.北京供水总量为什么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总量?
与湖北相比,北京水资源总量少,供水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少
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少;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多且密度大,产业发达,用水需求量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缺水严重;国家采取跨流域调水向北京供水,所以北京供水总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
分析水资源与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活动
4.为什么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的多?
湖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能满足当地用水需求;气温高,蒸发量大;湖北农业用地多,且多为水田,耗水量大;无缺水之忧,节水意识不足。
分析水资源与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活动
5.根据以上分析,对北京和湖北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
气候上,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保障均存在季节不稳定风险,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节性供水不足的风险远小于北京。
水资源数量上,湖北水资源量远大于供水量,足以支撑供应的稳定性;北京水资源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长期供水大于水资源总量,加剧供水不足风险。
北京经济发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趋势,加剧供水风险。
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章节内容结构
自然
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概念
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数量特征
有限性
稀缺性
分类
质量特征
有优劣高低之分
开发利用成本有区别
空间分布特征
不均匀
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带性
非可再生资源:富集在特定地区
区域经济差异
资源空间上流动
小试牛刀
读六大洲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比较图,完成下题。
1.水资源总量最多和最少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非洲 B.亚洲、大洋洲
C.南美洲、欧洲 D.南美洲、大洋洲
2.六大洲水资源分布差异明显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B.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C.河流的空间分布不均 D.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
3.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包括( )
①修筑水库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人工增雨 ④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A
D
小试牛刀
读下列人类活动的图片,完成下题。
4.这四种人类活动中,
利用的能源不是自然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这四种人类活动中,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C
小试牛刀
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下题。
6.影响东部沿海各省级行政区
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7.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农业缺水更严重
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水田农业,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