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沉浸在和平和自由的氛围中,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从四个领域的诠释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新画卷,四课内容彼此交互和相互交织
格局与东西方第三世界的关联性
新变化与两极格局演变的交相性
发展变化与冷战
蜕变间的互动性
第三世界与多极化发展的内在性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
(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
(一)冷战含义
美国
苏联
冷 战
北约
华约
“冷战”的手段:
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二)冷战原因
① 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②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二)冷战原因
p109【史料阅读】 罗斯福的话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p109【学思之窗】 材料表明了苏联战后的什么意图?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③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
④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
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⑤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二)冷战原因
材料1:当英国以胜利者姿态带着满身创伤走出二战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二等国。
——沈志华、徐天新:《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二战期间遭受空袭的伦敦
独占鳌头
空前强大
军事实力世界第一
经济实力世界第一
军队人数1200万+
国防预算800亿+
军事基地500个+
拥有原子弹
军队人数1100万+
最强陆军
坦克兵团
研制原子弹
军事实力世界第二
1/4国民财富毁于战火
1710座城市被破坏
3.2 万个工厂夷为平地
经济受损,但恢复迅速
① 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
②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③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
④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根本原因)
归纳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二)冷战原因
⑤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问题2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双方展开了怎样的对抗?
【历史纵横】
0
杜鲁门主义0
时间:1947年3月
地点:美国华盛顿
内容: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目的: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0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0
时间:1947年9月
地点:贝尔格莱德
对象: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法国等9国
内容:交流情报、协调行动
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政治领域
材料: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利,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1947年9月22~27日,苏联等国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决议》,主要内容为:设立情报局,由南、保、罗、匈、波、苏、法、捷、意等九国共产党(工人党)各派两名代表组成;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三)冷战表现
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营垒,美国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主义;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
经济领域
马歇尔计划
时间:1947年9 月
对象: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法国等9国
内容:交流情报、协调行动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实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实现称霸战略。
0
经互会
0
时间:1947年7月
对象:苏联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
内容:援助东欧经济发展,筹建“经济互助委员会”
目的: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
材料1:1947年, 西欧各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400万, 是1939年的8倍。随着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发展, 一些国家共产党很快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政党, 并参加政府内阁。 ——刘林元《论马歇尔计划的…》
材料2:(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材料3:战争结束后18个月内,乌克兰和摩尔多瓦300万人死于饥饿。波兰利沃夫小镇一位母亲吃掉了自己两个孩子……匈牙利通货膨胀高达1400000000000000%……——维克多 塞巴斯蒂安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三)冷战表现
军事领域
0
北大西洋公约
0
时间:1949.4
地点:美国华盛顿
条约:《北大西洋公约》
成员:美、加、英、法等12国
内容: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
0
华沙条约
0
时间:1955.5
地点:波兰华沙
条约:《华沙条约》
成员:苏联、波兰、匈牙利等8个国家
内容: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三)冷战表现
地缘政治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1949.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1949.10
1949年,德国分裂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三)冷战表现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美国提出
“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三)冷战表现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
(2)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1945年雅尔塔体系
奠定两极格局
的框架
1946年铁幕演说
拉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1945北约与1955华约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一)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1961年修建柏林墙
(2)表现
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导弹。引起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
(1)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欧洲共同体(1967年)
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分化
1959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日本经济的“起飞”并积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早在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史料拓展】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的破裂
▲波兰波兹南事件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苏联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改革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
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4、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亚非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尼克松访华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
苏东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破裂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
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西方阵营分化
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
渐变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一)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缓和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德国统一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戈尔巴乔夫访华
(三)两极格局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历史解释】 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一)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三)两极格局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四).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课堂探究】冷战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冷战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的形成。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了冷战。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大相互对立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建立起来,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冷战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极大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制约,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课堂探究】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美苏两国全面对抗,大搞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世
界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持续恶化;
2、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大举用兵,爆发了局部“热战”,破坏了世
界和平;
3、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虽然加剧了世
界的紧张局势,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5、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6、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2021·浙江学考·24)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下列与两极格局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北约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④两德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A
真题演练
(2021.1·浙江高考·2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
(2022·海南高考·13)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链接高考
B
(2022·山东高考·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C
【解析】 19世纪6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下,战后欧洲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操纵和威胁,甚至主权独立都得不到根本保障,故塞尔旺-施赖贝尔担忧地指出欧洲国家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对欧洲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担忧。这也是当时欧洲走向联合即建立和发展欧共体的一个重要原因。C项完整、准确地解读了材料信息,正确。
A、B、D选项都片面或不准确。
链接高考
(2021·全国乙卷高考·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链接高考
D
【解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开始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来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集权”、“专制”,借此渗透其冷战思维,故选D项;
题干仅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并没有说到其结果如何,排除A项;
纽约画派的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所以没法说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B项;
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而不是扩大其影响力,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