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侨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永侨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1 17:35:01

文档简介

永侨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共 25题,每题 2分,共 50分)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二者同化的能量关系呈倒金字塔形
C.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
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同时
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5.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6.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态学原理是( )
A.生物群落的演替现象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7.近期人们对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生态系统隔离区进行普查,发现河狸、鹿、野马、鹰
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A.放射性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
B.建立放射性生态系统隔离区有利于减轻对人的损害
C.在世界多地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河狸等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加说明动物产生了抗辐射突变
8.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
A.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
B.O~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
C.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D.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9.在某草原上存在甲、乙和丙三种主要牧草,牛羊对牧草喜食程度甲>乙>丙,放牧
强度越大,牧草地上生物量越小。牛羊对牧草的啃食造成的损伤能促进牧草产生和积累单宁,
使牧草的口感变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牧草返青后能为牛羊提供物理信息
B.过度放牧可能导致牧草发生群落演替
C.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D.牧草防御机制的形成是牛羊与牧草共同进化的结果
10.分别将 30个水螅置于甲、乙两个培养皿中,甲组每天饲喂水蚤,乙组隔天饲喂等
量水蚤,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每天检测甲、乙两培养皿中水螅的种群增长速率,结果如下
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水螅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
B.不同营养条件下水螅的繁殖速率不同
C.第 5天时两培养皿中的水螅达到 K 值
D.第 5天后两培养皿中水螅的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11.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这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关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应继续坚持下去
C.农业机械收割玉米、小麦,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疏松了土壤,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大力推广稻田养蟹(鸭)、麦田养鸡等农田互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12.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
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2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3.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
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
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 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
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 植株数(株)
型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
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15.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Ⅰ)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实验Ⅰ、Ⅱ通气前都必须用 NaOH去除空气中的 CO2
C.实验Ⅰ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Ⅱ中,可用滤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3
16.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
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 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7.调查 1 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
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
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18.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
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9.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20.下列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4
B.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C.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2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
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 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 I 湖泊 II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 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22.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③组成生物体的 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
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24.胶州湾是我省传统渔业捕捞区,现今该海域的经济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些甚至枯竭。
5
为了恢复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对胶州湾生态系
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同化量 未利用 分解者分解 呼吸量
营养级
(t·km-2·a-1) (t·km-2·a-1) (t·km-2·a-1) (t·km-2·a-1)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 15.00 11.94 39.31
Ⅱ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Ⅰ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能量为 23 804.42 t·km-2·a-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 16%
C -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66.25 t·km 2·a 1
D.大型鱼类生物量极低的重要原因是低营养级有较多能量不能流入更高营养级
25.如图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N1~N7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1与 N4的能量之和可以代表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示中 N4和 N5分别表示第一、二营养级流向蚯蚓的能量
C.N3代表的能量值与初级消费者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等
D.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二、非选择题(共 6小题,共 50分)
26.(8分)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 K0表示野兔种群
在没有天敌时的环境容纳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 0~c时间段内,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从环境条件分析,野
兔种群数量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
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____。在天敌的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
________之间波动。
(3)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
6
森林,这种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类型不断发生更替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9 分)图 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 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图 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
径是______(填序号)。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图 2中 B表示_________________。
若鼠摄入能量为 2.2×109kJ,A中能量为 1.6×109kJ,B中能量为 1.2×109kJ,狼同化能量为
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
物的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
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8.(6分)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下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以及碳循环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如果鸟的食物 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 100 g,
最多需要草________g。
(2)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请写出在
一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__。
(3)如果 D代表分解者,乙图中,5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 图 中 , 物 质 循 环 同 时 伴 随 着 能 量 流 动 , 那 么 能 量 流 动 的 特 点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9.(10分)科研人员研究了某猕猴桃生态果园的能量流动过程,绘制了下图的能量模型,
7
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A~D代表不同的能量流向(A表示呼吸消耗、B
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C表示遗体残骸、D表示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请回答:
(1) 该 果 园 种 的 所 有 猕 猴 桃 及 植 物 不 能 构 成 群 落 , 请 说 明 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该生态系统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_。在果园
群落内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出下列数值:流经
果 园 生 态 系 统 的 总 能 ______________ , 乙 、 丙 两 营 养 级 的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为
__________________。
(3)果园种草可有效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据研究,种草果园与未种草果园相比,土壤有
机质含量由 0.87%提高到 1.98%,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可提高果树的光合作用,请阐明理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保护天敌是果园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果园种草 2~3年后,瓢虫、小花椿等天
敌增多,同时一些传粉昆虫增多,果园产量提高,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0 (10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
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
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 生物 食物网复杂
农业模式
深度(cm) 组分(类) 程度(相对值)
常规农业 15 1.06
0~10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常规农业 13 1.00
10~2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
8
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某同学根
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
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
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
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1(7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
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
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图。
(1)由图 1可知, 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
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 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 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
食谱发生变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
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
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
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请在图 3中用箭头标示三
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2分)。
9永侨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CAB 6-10:BDACB 11-15:ADCBC
16-20:ABCBC 21-25:ACCC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 6小题,共 50分)
26.(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8分)
(1)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分)
(2)C K2~K3
(3)次生 土壤条件不断变化为新植物出现创造条件,不同植物类
型争夺阳光的能力有差异,争夺阳光能力更强的植物才会成为优势物
种(2分)。
27.(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9分)
(1)②③④ ①
(2)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 用于生长、发育、
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15%
(3)(负)反馈调节 种间关系
(4)食物链(网)
28.(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6分)
(1)捕食与种间竞争 4600
(2)先增加后减少
(3)(化石燃料)燃烧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
29.(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10分)
(1)生物群落指在一个地点生活的所有生物而不仅指植物(2分)
(2)CO2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A1+B1+C1+D1
(B2/Bl)×100%或者(A3+B3+C3+D3/A2+B2+C2+D2) ×100%
(3)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 CO2和无机盐,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无机盐可被植物根吸收用于自身代谢物质的合成(2分)。
(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2分)。
30.(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10分)
(1)流入下一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
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2分)。
(2)垂直结构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2分)。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
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
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2分)。
31(除备注外每空 1分,共 7分)
(1)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羊草
(3)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4)互利共生
(2分)
同课章节目录